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
诸位法师、诸位大德、同修:
今日承应韩瑛、郑英良居士启请的殊胜因缘,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与大众同学研习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。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,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演说般若,前后共有十六会,由此可知,「般若」是整个佛法教学的中心。《大般若经》中文译本有六百卷,据说藏文有千卷之多。这样大部的经典,读诵已经相当困难,何况受持、演说。因此,世尊特别在第九会,由博而约,宣说「金刚般若」。
此经在中国前后有六种译本,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。罗什大师将它翻译成一卷,又加上魏译一小段,全经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,以现代人来看,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。但「般若」的精华、宗旨尽在此经之中。我们读此一卷,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。
这一卷经是「般若」的纲要。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,必须通达一切佛法,才真正通达「金刚般若」。古人有个比喻说,「因网而得纲」。捕鱼用鱼网,因为有网才能抓到纲领,网和纲关系非常密切,实在分不开。换言之,必须对「金刚般若」的义趣深解,对于一切佛法才能「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」。因为纲举则目张故,这是说明互为因缘,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。
此经,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,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;义理的深广,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。本经文字虽然不多,但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。唐代,禅宗五祖忍和尚与六祖惠能大师极力提倡,所以《金刚经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,流通之广无过此经。用现代话讲,在中国佛经里知名度最高的,无过于《金刚经》。有很多人不知道《阿弥陀经》,但是没有人不知道《金刚经》,这就是古德的提倡。由于经典流通得广,读诵的人多,国家、人民皆蒙诸佛护念加持,则是必然的事实。
今日我们采取的经本,是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,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样。江居士一生读诵、受持《金刚经》,为人演说。他根据敦煌石窟的写经,及古大德数十种注疏,一字一字、一句一句的校对,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。现在我们所见各种《金刚经》的本子,可以说这是最好的版本。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校勘记。
江味农居士出生于民国前四十年(公元一八七二年)。祖籍江苏江宁,距离南京很近。祖父在湖北作官,所以全家就迁到湖北。因祖父每天读诵《金刚经》,所以他从小也就熟读《金刚经》,每天读诵,一生不缺,再忙也会读一遍。光绪二十八年(一九O二),三十岁时中举人。虽可以作官,但他对于功名相当淡泊,官场的兴趣不浓。此时又逢他的夫人过世,此事也是学佛的增上缘,他倍感世间无常,对于学佛就更认真、努力。
民国七年(公元一九一八),江居士正式皈依佛门,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,受菩萨戒。同时,又亲近谛闲老法师(天台宗近代的大德),听老法师讲《圆觉经》。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,隔天请老法师校正、印证,完成后即《圆觉经亲闻记》,流通很广。同年,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,整理、校对敦煌石窟里的唐人写经,用两年多的时间校对八千多卷。这对他深入经藏是大好机缘。
民国九年(公元一九二O年),江居士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,印经流通佛法,从事于弘法利生的事业。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《大乘止观》,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,很用心且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将笔记整理出来,请谛闲老法师校正,这就是《大乘止观述记》。虽然是谛闲法师讲的,内容很多重要的发挥,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的心得,是他的领悟与体会;所以谛老对他说:「这不应该用我的名字,该用你的名字才对。」学生的成就,当然一切都要归功于老师,实际上,《大乘止观述记》是他写的。
公元一九三O年,江居士以一年多的时间将《大乘止观述记》讲
圆满。一九三四年七月,他在上海省心莲社讲《金刚经》。老居士见解可说晚年完全成熟,契入佛境界,真正的证入「金刚三昧」。由于他晚年体弱多病,因此一周只讲两次,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次年九月讲圆满。他讲《金刚经》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没见过的,真有独到的见解、有超越古人之处。譬如,经的一开端,他告诉我们,世尊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,往往都以放光、现瑞来发起,像《无量寿经》,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。唯独《金刚般若》,发起于穿衣吃饭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金刚般若又是整个《大藏经》的精要,用意非常深。「尔时」世尊表演给我们看,将至高无上的佛法,究竟圆满的智慧,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,没有离开生活。
学佛,学什么?诸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,表演给我们看。我们凡夫很可怜,终日生活在妄想、烦恼之中,苦不堪言。「学佛」就是教我们如何从妄想、烦恼的生活里突破;也要活得像诸佛菩萨一样,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,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。所以,我们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的启示,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,希望在这一会中,大家皆得真实受用。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。
通行本《金刚经》,前后两次问答,经文皆作「云何应住」。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。前十六分是前半部,后十六分是后半部。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,就是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,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,四个字完全相同,但组合不同。前半部是「应云何住」,后半部是「云何应住」。字句颠倒,意思完全不同。他说,前面问「应云何住」,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那里。这是问,发菩提心要如何安住,才能使心神集中,不至于分散。所以,明明是为初发大心的人说的。而后半部是讲「云何应住」,为什么要这样安住?意思当然不一样,确实不同。前面世尊教我们「离一切相,发菩提心」,于是就不能没有这一问。
既然说要「离一切相,发菩提心」,为什么应住菩提心?如果不住,则没有菩提心。所以这一问,发菩提心的人是将心安住在菩提心上;
而佛说不许我们住,发了菩提心,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?不住菩提心上,就不发心了,就没得发!究竟怎样降伏其心?问的意思在此。换言之,这是为已经发心修行的人而问。这样深入发明,在古大德注疏里没有见过。他对于《金刚经》的要义,发挥精采、透彻,像这样的地方很多。我们在这份讲义里能看到,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。
以上简单介绍的这些文字,都在江居士传记里,在讲义序文里写得很清楚。他是民国二十七年(一九三八年)五月十八日往生的。他往生时,自己告诉大众,金光遍照,佛来接引,这是决定往生。他见到佛、见到佛光。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,修持以普贤十愿为最要。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「教宗般若,行在弥陀」,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。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,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最希有,是我们的好榜样。
他在《金刚经》上真正用功夫,大概有四十多年;小时候念经,不懂经义,往后真正下功夫研究,四十年间,将《金刚经》整理出一个完善的本子。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,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部《无量寿经会集本》。他以十几种版本校勘,订正一个最好的、最完整的《金刚经》的本子。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人有福报,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为我们选择版本。
《金刚经讲义》很长,分量太大,于是我将讲义里精采的部分节录下来,写成《金刚经讲义节要》,内容全是江居士所说的。节要的分量,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。
【卷一】
◎纲要
『纲要』即是一般讲经的玄义。江居士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,先说明全经纲要。
1、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,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,六度以般若为本。
首先说明,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。我们学佛、听经,首先要问问自己,为什么学佛,为什么听经?首先要将我们的目标、方向找清楚,决定不能含糊笼统,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。有些人是为了升官、发财、平安、长寿而学佛,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太少了。要是为这个目标,不学佛也能得到。学佛正是为「自度度他」。
什么是「度」?比喻过河,我们坐小船从此岸度到彼岸。「度」与「渡」是一个意思。此岸是生死、轮回、烦恼。我们要从此岸,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、轮回,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。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,换言之,如果不将目的定在了脱生死,超越轮回。我们这一生学佛一定空过,真正可惜!
诸位同学今天能在此讲堂坐上两小时,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过,在《金刚经》里也讲过,你们「不是凡人」!不是普通人,都是过去生中,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善根福德无比深厚,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。既然是无量劫来,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!还当一个苦恼众生!这不能不问问自己。原因是生生世世学佛,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出三界。由此可知,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、那一个宗派,修得再好,要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,都不能算成就。为什么不能算成就?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,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,岂不是生生世世修行,修成这个样子,所以不能算成就。
要想在今生有成就,一定要发心求生净土。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一生研习《金刚经》,讲解《金刚经》,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
这么多年我专讲净土,为什么这一次又将《金刚经》提出来?固然是韩、郑二位大德之启请,也是见到许多念佛的同修,功夫不得力。为什么不得力?第一是看不破,第二是放不下。所以虽然念佛,若不能往生,又空过了这一生。所以,想想《金刚经》不错,再讲一遍,
帮助大家看破,放下。真的看破放下,自然就老实念佛了。我此次再讲《金刚经》目的在此,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。换言之,我们只当这一生凡夫,来生定要…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