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感情、情识,念念不忘自己做多少好事、多少功德。其实你把《金刚经》参透了,就了解着相布施全错了,所得的果报很小,三界有漏的福报而已。
如果是无相的布施,福德不可称量;纵然修小施,得大福德。因为他的心量大,尽虚空、遍法界,得福总与心量相应。着相的福有界限,所以修大布施,得小福。这是本经修行的宗旨,修行的纲领。
4、江注以「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。
江味农居士所说的,与智者大师没有两样。江居士是近代人,所说的浅显易懂。智者大师是古人,用的文字比较深,二者是一个意思。『离一切相』,不着有;『修一切善』,不着空,空有二边都不着,就符合世尊在本经教导的精神。
5、本经修宗,在「无住」二字。全经观门、行门,尽在其中。
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忍和尚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开悟了!一悟一切悟,向下经文不必讲了,完全通达。不但《金刚经》通达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通达。不但佛法通达,世间法也圆满通达,这才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于是后人就认为《金刚经》这二句话最重要;其实不然,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。其实《金刚经》上每一字、每一句,都能令人彻底觉悟。《金刚经》如是,其实一切经、一切法,又何尝不如是呢?但是「无住生心」,的确是《金刚经》上很重要的修学纲领。
『无住』就是不执着,一切法都不执着,世出世间法,空有二边都不执着。实在讲,惠能大师的根性与常人不同。他初见五祖时,五祖问他:「你到佛门里来,想求什么?」他答道:「来求作佛!」这个口气了不起,他到佛门是来作佛的。我读《无量寿经》,对法藏比丘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比六祖高明。六祖只说作佛,而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,不但要作佛,而且要超过诸佛。
我们观察六祖的愿心与常人不一样,他改正神秀禅师的偈子,与《金刚经》修行的方法就相应。神秀要「时时勤拂拭」,六祖将它改为「本来无一物」。「无住」就是本来无一物,心境多么清净!
「观门、行门」二句很重要。『观门』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。『行门』就是怎样过生活。凡夫过的是无边苦海的生活,诸佛菩萨过的是圆满智慧的生活。我们如何脱离苦海,过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,这是行门。观门、行门、修学的精华、纲领都在这部经中。
此经愈往后、愈精采,愈往后、愈明显。前半部所讲半吞半吐,后半部则完全说出来了。《金刚经》味道很浓!
6、大智度论云:般若要旨,在离一切法,即一切法。
『离一切法』是无住,『即一切法』是生心,生心与无住是一、不是二,是同一桩事,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,没有次第。生什么心?自度(自己觉悟)度他(与一切众生共同觉悟)之心。虽生心,决定不
能住,有住就错了。「住」就是着相、分别、执着,心就不清净。心里有一物,就不是能大师所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。明白这个原理,就能体会到,空有,真妄,善恶,是非,人我是同一桩事情,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」。若能领悟到这一层次,契入这个境界,就不是凡夫,是法身大士。世尊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,就是希望众生能契入这个境界,证得这个境界。
7、经云: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又云: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菩提。阿耨菩提者,实相般若也。离一切相修一切善,观照般若也。因观照而证实相。
以此段经文作明宗的总结。世尊在本经告诉我们,离一切相就称为『诸佛』。此处讲的「诸佛」是指从初住菩萨一直到究竟佛果,总有四十二个阶位,是指分证位佛。由此可知,分证位的菩萨确实是佛,分证佛不是假的。
大乘经典里,如《法华经普门品》说: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。什么人能现佛身?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以上,都能随心应量。〈楞严经云: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〉,都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以佛的应化身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,所以称为「诸佛」。这个地位也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「法身大士」─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四十一个位次。
要想证得法身,必须破一品无明。世尊在此教我们「离一切诸相」,才有能力破无明、证法身。如果着相就不行;着相修行,修得再好,能出三界,不能出十法界,也不能见性。如果修不好,三界都出不了。粗相不能执着,「粗相」指世出世间很粗显的形象。经云: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。此四相就涵盖世出世间一切诸相。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大自然种种现象,总不离这四相。
微细的四相很难离,难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发现。一定要从粗显的地方离,譬如「名闻利养」是很粗的相,若不能舍弃放下,决不能出三界。念佛也不能往生,对于修行人是大障碍。「五欲六尘」,「五欲」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「六尘」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这些都是很粗的相。
经上教我们「不住」,教我们离都是放下、不可执着的意思。要从内心对一切法不执着,决不能放在心上,这样才能断烦恼。粗的烦恼,见思烦恼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;细的烦恼就是无明。对一切法不执着才能得定,定功深了,才有能力破无明;假如还执着一切法相,还不能放下,「定」怎能成就?要有很深的定功,才能破无明,证法身,入诸佛的境界。
『以无我人众寿』就是离四相、离一切相。经上将菩萨的标准说为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「非菩萨」就不是菩萨。此处的菩萨,标准相当高,是指大乘明心见性的菩萨,也就是法身大士,是真菩萨。在佛教里有权教、实教,「实」是真实,这是真实的菩萨。通常像我们受了菩萨戒,也认真努力修学六波罗密、修学十大愿王,这也称菩萨。所以,有名字菩萨、观行菩萨、相似菩萨,这三个位次的菩萨没离四相,都不在《金刚经》上。《金刚经》的标准最低限度是分证菩萨,四相都离了。天台家讲六即佛,菩萨也是六即,我们要辨别清楚。
在这部经里,世尊屡次重复四相;他的用意,我们不难体会。即使念一遍《金刚经》,若问佛在《金刚经》里讲些什么?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便会记得。因为在经上重复念了很多遍,这就是教我们牢牢记住,一定要离相。不离不行,不离不能「见性」,我们所希求的无上菩提没分。「阿耨菩提」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。无上菩提是成佛之法,证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。所以,世尊在此教导我们要离相,离一切诸相,包括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要认真的修善,真实利益一切众生的即是善。什么是真实利益,标准在那里,对初学的人来说,还是模糊不清;必须讲得更清楚明白一点。帮助一切众生开悟,这是善。如果在一切善法中,不能帮助众生觉悟的,都不是真善。佛法讲,菩萨帮助众生,度众生,第一要帮助众生觉悟,我们就能体会需要发心弘法利生。
世尊当年在世,一生就作榜样给我们看,到处讲经说法,将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大众讲解明白,劝人离相修善。佛不但在言语上教导我们,还以身作则,这是行菩萨道。往后我们读到经文,就能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细密之处,点点滴滴都为后学人作好样子,让我们向他学习。所以,佛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,有身教,有意教。身、口、意三业,都是究竟圆满的教导。我们要学佛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是正法,决定不要让众生有疑惑、误会,走向迷信。这样的修学才能得阿耨菩提。
『阿耨菩提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成中文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也是经上所讲一切善法的绝对标准。帮助众生觉悟,要正觉,不是邪觉。决定是离相,明心见性的这个方向、道理就是「正觉」。世间法里也有觉,世间的科学家、哲学家,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的觉悟,但是他们未能破无明,未能见本性。这种觉不能算是正觉。世间一些宗教家对于宇宙人生,也有相当程度的觉悟,但是不能超出三界十法界。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高明,他们修证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依旧出不了三界,这也不能算是正觉。正觉唯独佛法中有。换言之,一定要离四相,才得到正觉,在佛门称为「阿罗汉、辟支佛」;再向上提升称为正等正觉。
佛法确实是「正」字招牌,正觉,正等正觉,没有离开「正」,正而不邪。「等」是等于佛,还未成佛;也是平等的意思。「平等觉」是法身菩萨所证的。换言之,见了性,性是平等的,所以见性的菩萨称为「正等正觉」。从圆教初住至等觉菩萨,都称为正等正觉。见性之后与一切众生接触,是用真心不用妄心。没有见性的人用妄心,不会用真心。妄心就是意识心、生灭心,一个念头起,一个念头灭,用的是妄想心、生灭心。见性之后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用的心与如来果地上的真诚心一样,用真心。真心是永远不变,清净、平等的,
真心决没有分别、执着,所以称作平等心,真的达到清净平等。用这个心,即称之为正等正觉。
正等正觉达到究竟圆满,就称为「无上」。如来果地上所证的,一般也称为「圆觉」,圆满的正觉。我们对他用很尊敬的称号,「大觉」─圆满大觉,此即如来果地上所证的。是不是真的得到?如果真的有「得」的念头,则还有「我相」。「我得,你没得」,我相、人相,四相具足,确实没得。这是佛不得已,而方便说法,假设有个得,其实没有得。「得而无得,无得而得」,说有得就错了,说无得也错了。因为究竟圆满的大觉,是自性本来具足的。本来没有的,现在得到了才是得。佛说一切法,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,只是现在迷了自性,智慧德能不能现前。佛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杂念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心地立即恢复…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