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清净。清净心中,智慧德能又现前,似乎得到,其实是本有的。所以,大乘经上常讲「圆满菩提归无所得」,是真的得无所得,此即是入不二法门。

  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即本经『实相般若』。这一桩事佛说了许多名词,用意皆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佛教的名词术语。实相般若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清净心。『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』是从事相讲的,般若是从体上讲的;事相也可以从作用上讲。有体当然有用。「自受用」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迷,「他受用」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。无论自受用、他受用,都称为『观照般若』。若不能离相修善,纵然修观照,却没有般若。般若就是离一切相。懂得离一切相,你就有智慧。因为能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,心行永远清净,不被外境污染,这是智慧。

  世间有不少人修一切善,而不知道离相;修的善行很多,心不清净,心里还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心不清净就没有般若。纵然有观照,没有般若。若不清楚这些道理,修行用功时,往往将佛的教训错会了。自己修行没有成就,没有结果,反而埋怨佛菩萨讲的话不灵,以为上当,被佛菩萨骗了。其实佛菩萨讲得很清楚,是自己没有搞清楚,误会佛的教导,还怨天尤人,罪上加罪,过失就太大了。

  观照与般若的意义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般若是佛母,一切法从般若生。我们学佛,尤其是学金刚般若,目的是希望能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,这就是金刚般若。我们真的得到受用,真的得到好处,在生活中,点点滴滴都是离相修善,穿衣、吃饭都不例外。穿衣有穿衣的样子,吃饭有吃饭的样子,规规矩矩,如理如法,这就是善法,就是智慧。肯做,肯坚持,是高度的智慧。无论有人看见,或者没人看见,绝不改变样子,这是观照。观照就在日常生活中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之中。因观照功夫得力,才能证入实相,即是融般若与生活,一切法一体不二。这是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。

  ◎辨用

  『用』是作用、功用。说明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能得什么好处。依照此法修行,若得不到好处,修它干什么!

  1、明宗,是明因位之修;辨用,是辨果地之证。而显体,是显因果之目的。

  『辨用』是指受用。依照此法修,得到什么样的受用及好处。『显体,是显因果之目的』,「体」是根本。修因证果,『修』,依此体性与之相应;『证』,还是证此体性,一切诸法没有离开体性。

  2、「佛言: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觉性,但以妄想执着所障,不能证得。」妄想,分别心是;执着,我法二执是。

  这是世尊在《华严经出现品》说的。佛明显地说明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。如来的智慧是圆满的,德能是圆满的,体相也是圆满的。经云,「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」。我们的德相本来如是,但现在长得很丑,一个好相也没有。原因是「相随心转」。心丑,相就丑陋;心善,相就善;心美,相就很美。你修好心,修善心,真善美慧;别人见到你的相貌,既善良又端庄。佛菩萨的相貌何以如此圆满,就是心中真善美慧的显露。

  原本一切众生皆如佛菩萨相好光明,但以妄想执着所障,将我们本具如来智慧觉性障碍住了,所以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。每个人的相貌不同,六道众生相貌不同,就是因为业障有浅深不一。障深的,相貌就比较难看;障浅的,相就比较好。譬如,人的相貌不如天人,天人的相貌比我们圆满;畜生的相貌不能和人比,饿鬼的相貌又比畜生差。再仔细观察,现代人的相貌比不上古人,古代人相貌圆满。唐人、宋人的画像是照真人画的,比我们现代人的相貌圆满多了。原因是他们古代人心比我们善良、淳朴。现代人的头脑,平常所想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,这些都是被电视里的妖魔鬼怪诱惑感染的。这两年衬衫上流行印花,我在美国看他们印的,前后都是妖魔鬼怪!看了寒毛直竖,毛骨悚然,这不是好现象。小朋友打的电动玩具,里面画的人,不是人相而是妖怪。从小让小孩接触这些,将来他们的相貌就不如我们这一代;必须加以防患,加以辨明。有些同修做印花衬衫,我们提倡印「弥陀弟子」,印先哲格言。今天讲《金刚经》,就印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我们宣扬正法,穿衣服也是令人觉悟,选经上的好句子来印,希望大量做,开社会风气,引导大众学佛开悟。

  『妄想,分别心是;执着,我法二执是。』众生的障碍在那里?「妄想」就是分别,是所知障;「执着」就是烦恼障。坚固的执着,以为己身及能思惟想象的是「我」。如西洋哲学家所谓「我思故我在」。佛言能思惟想象的不是我,是「我所」。坚固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,因此不能证得真我,虽然本来是佛,但不能如诸佛如来智慧自在。

  3、起信论云:「以不达一法界故,不觉念起,而有无明」。不达即不觉,无明即妄想执着。

  《起信论》是马鸣菩萨的著作,全名是《大乘起信论》。由此可知,这是大乘入门的教材,有相当高的深度,不是小乘入门,因此与《金刚经》所讲的境界相同。《金刚经》的标准是破四相,《起信论》所说的也是这样的境界。马鸣菩萨教我们,读经闻法要「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」,岂不与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离一切诸相,修一切善」;是同样的境界。

  『以不达一法界』。「达」是通达。一切众生不能通达实相。「一法界」即本经讲的「实相般若」。实相般若就是一法界,一法界就是实相般若。《华严经》云「一真法界」。法界的确是一真,法身大士所见的,所证得的,就是一真法界,而不是十法界。迷的时候有十法界的幻相,悟了却是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迷了以后产生的幻觉;法界原本是一真。

  『不觉念起,而有无明』。无明即从此来。马鸣菩萨是这样说的,而世尊在楞严会上对富楼那尊者说的,与马鸣菩萨的讲法很相似。世尊说:「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」。无明的根本,是知见立知;知见就是实相般若,即《法华经》上说的「佛知佛见」。佛知佛见里再建立一个知见,就错了,所谓头上安头,即是无明。

  『不达即不觉,无明即妄想执着』,通情达理是觉悟,情是识心,理是自性,照达性识真源,是谓大觉。不明此事,迷而不觉,无明是妄想执着的根源,妄想执着是从无明来的。由此可知,妄想执着断除,无明就没有了,自性自然开显。

  4、此经大用,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。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,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。

  这句说得很明白,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的用处,就是能开显众生究竟圆满的智慧,不是小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

  『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』,般若圆智是生佛自性,本来具足的,因为迷失自性,圆智不能现前。世尊说金刚般若,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,此『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』。因此,我们要恢复自性,要证得性识,不能不重视金刚般若,不能不认真探讨金刚般若。一切明了之后,生活行持自然与金刚般若所讲的教训相应。

  5、性具智开,不觉者觉,无明者明,便是通达一真法界,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。

  『性具智开』,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开显了。『不觉者觉,无明者明』,我们过去不觉,现在觉悟了;过去有无明,现在明了,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,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』。所以,佛在经上说,本经教学的对象是发大乘心者,是发无上乘心者。如果你真的发如是心,《金刚经》对你就很有用处,能满足你的大愿,帮助你、引导你证入大乘,这大乘是法身菩萨位。这一部经真的有此能力吗?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只要你明白经义,依教奉行,就不难得到。所以佛在此经为我们讲的道理、方法,皆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,而不是一般的大小乘经典,教你断烦恼是枝枝叶叶。像我们砍树,你先将树叶一片片摘掉,然后才再将小技剪掉,这多麻烦。会砍的人从根锯下来,岂不是都解决了。《金刚经》的办法,是从根本上解决,不是从枝叶。

  6、当知发大慈悲心,便是开此智。依教发心,分别心已融,我见潜消。故令发无上菩提心,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,而实无众生得灭度。全经不外发挥此义。并忘其为菩提心,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。

  这一节文即是讲从根本破障断惑。佛的方法非常善巧,巧妙极了,我们确实做得到。方法虽然巧妙,我们做不到也等于零,佛也等于白说了。佛教我们从发大慈悲心做起。

  佛家常说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佛教我们发大慈心。慈悲上加一个「大」是什么意思?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。如果是有条件的慈悲,那就不能称为大慈悲。有条件就不清净不平等,这不是大慈悲。佛法讲,有四种慈悲心:

  第一、「爱缘慈悲」─我喜欢的人就对他慈悲,不喜欢的人就没有慈悲,这是爱缘慈悲,完全是感情的。

  第二、「众生缘慈悲」─我喜欢家人,将爱心扩大,所以称为「博爱」,也能爱护一切众生,对一切众生都慈悲,这是众生缘慈悲,比爱缘慈悲,范围大多了。

  第三、菩萨的慈悲称为「法缘慈悲」─佛所讲的道理,他明白了,能以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。听了佛法,开悟了,佛教我们这么做,我就这样做,依教奉行,这是法缘慈悲。

  第四、如来果地称为「大慈大悲」─这是无缘的慈悲,没有条件。菩萨法缘慈悲还是有条件的,因为闻到法,我要遵照老师教诫,依教奉行。必须做到无条件,心地真诚清净平等,没有分别执着,才是真正菩提心。世尊在此教我们发这个心,这才是从根本修。因为无条件就与清净心相应,与真如本性相应。这个方法真是高明到极处,般若智慧从此而生,从大慈悲心里生般若智慧。

  『依教发心』,世尊在本经教导我们怎样发心,我们就好好学。果然明白,学会了,分别执着就没有了。佛教导我们离一切诸相,离我见、离四相,硬…
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