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。清淨心中,智慧德能又現前,似乎得到,其實是本有的。所以,大乘經上常講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」,是真的得無所得,此即是入不二法門。

  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即本經『實相般若』。這一樁事佛說了許多名詞,用意皆是教我們不要執著佛教的名詞術語。實相般若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清淨心。『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』是從事相講的,般若是從體上講的;事相也可以從作用上講。有體當然有用。「自受用」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迷,「他受用」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。無論自受用、他受用,都稱爲『觀照般若』。若不能離相修善,縱然修觀照,卻沒有般若。般若就是離一切相。懂得離一切相,你就有智慧。因爲能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,心行永遠清淨,不被外境汙染,這是智慧。

  世間有不少人修一切善,而不知道離相;修的善行很多,心不清淨,心裏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心不清淨就沒有般若。縱然有觀照,沒有般若。若不清楚這些道理,修行用功時,往往將佛的教訓錯會了。自己修行沒有成就,沒有結果,反而埋怨佛菩薩講的話不靈,以爲上當,被佛菩薩騙了。其實佛菩薩講得很清楚,是自己沒有搞清楚,誤會佛的教導,還怨天尤人,罪上加罪,過失就太大了。

  觀照與般若的意義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般若是佛母,一切法從般若生。我們學佛,尤其是學金剛般若,目的是希望能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,這就是金剛般若。我們真的得到受用,真的得到好處,在生活中,點點滴滴都是離相修善,穿衣、吃飯都不例外。穿衣有穿衣的樣子,吃飯有吃飯的樣子,規規矩矩,如理如法,這就是善法,就是智慧。肯做,肯堅持,是高度的智慧。無論有人看見,或者沒人看見,絕不改變樣子,這是觀照。觀照就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之中。因觀照功夫得力,才能證入實相,即是融般若與生活,一切法一體不二。這是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

  ◎辨用

  『用』是作用、功用。說明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能得什麼好處。依照此法修行,若得不到好處,修它幹什麼!

  1、明宗,是明因位之修;辨用,是辨果地之證。而顯體,是顯因果之目的。

  『辨用』是指受用。依照此法修,得到什麼樣的受用及好處。『顯體,是顯因果之目的』,「體」是根本。修因證果,『修』,依此體性與之相應;『證』,還是證此體性,一切諸法沒有離開體性。

  2、「佛言: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智慧覺性,但以妄想執著所障,不能證得。」妄想,分別心是;執著,我法二執是。

  這是世尊在《華嚴經出現品》說的。佛明顯地說明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如來的智慧是圓滿的,德能是圓滿的,體相也是圓滿的。經雲,「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」。我們的德相本來如是,但現在長得很醜,一個好相也沒有。原因是「相隨心轉」。心醜,相就醜陋;心善,相就善;心美,相就很美。你修好心,修善心,真善美慧;別人見到你的相貌,既善良又端莊。佛菩薩的相貌何以如此圓滿,就是心中真善美慧的顯露。

  原本一切衆生皆如佛菩薩相好光明,但以妄想執著所障,將我們本具如來智慧覺性障礙住了,所以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。每個人的相貌不同,六道衆生相貌不同,就是因爲業障有淺深不一。障深的,相貌就比較難看;障淺的,相就比較好。譬如,人的相貌不如天人,天人的相貌比我們圓滿;畜生的相貌不能和人比,餓鬼的相貌又比畜生差。再仔細觀察,現代人的相貌比不上古人,古代人相貌圓滿。唐人、宋人的畫像是照真人畫的,比我們現代人的相貌圓滿多了。原因是他們古代人心比我們善良、淳樸。現代人的頭腦,平常所想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事,這些都是被電視裏的妖魔鬼怪誘惑感染的。這兩年襯衫上流行印花,我在美國看他們印的,前後都是妖魔鬼怪!看了寒毛直豎,毛骨悚然,這不是好現象。小朋友打的電動玩具,裏面畫的人,不是人相而是妖怪。從小讓小孩接觸這些,將來他們的相貌就不如我們這一代;必須加以防患,加以辨明。有些同修做印花襯衫,我們提倡印「彌陀弟子」,印先哲格言。今天講《金剛經》,就印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我們宣揚正法,穿衣服也是令人覺悟,選經上的好句子來印,希望大量做,開社會風氣,引導大衆學佛開悟。

  『妄想,分別心是;執著,我法二執是。』衆生的障礙在那裏?「妄想」就是分別,是所知障;「執著」就是煩惱障。堅固的執著,以爲己身及能思惟想象的是「我」。如西洋哲學家所謂「我思故我在」。佛言能思惟想象的不是我,是「我所」。堅固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,因此不能證得真我,雖然本來是佛,但不能如諸佛如來智慧自在。

  3、起信論雲:「以不達一法界故,不覺念起,而有無明」。不達即不覺,無明即妄想執著。

  《起信論》是馬鳴菩薩的著作,全名是《大乘起信論》。由此可知,這是大乘入門的教材,有相當高的深度,不是小乘入門,因此與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境界相同。《金剛經》的標准是破四相,《起信論》所說的也是這樣的境界。馬鳴菩薩教我們,讀經聞法要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豈不與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離一切諸相,修一切善」;是同樣的境界。

  『以不達一法界』。「達」是通達。一切衆生不能通達實相。「一法界」即本經講的「實相般若」。實相般若就是一法界,一法界就是實相般若。《華嚴經》雲「一真法界」。法界的確是一真,法身大士所見的,所證得的,就是一真法界,而不是十法界。迷的時候有十法界的幻相,悟了卻是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迷了以後産生的幻覺;法界原本是一真。

  『不覺念起,而有無明』。無明即從此來。馬鳴菩薩是這樣說的,而世尊在楞嚴會上對富樓那尊者說的,與馬鳴菩薩的講法很相似。世尊說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無明的根本,是知見立知;知見就是實相般若,即《法華經》上說的「佛知佛見」。佛知佛見裏再建立一個知見,就錯了,所謂頭上安頭,即是無明。

  『不達即不覺,無明即妄想執著』,通情達理是覺悟,情是識心,理是自性,照達性識真源,是謂大覺。不明此事,迷而不覺,無明是妄想執著的根源,妄想執著是從無明來的。由此可知,妄想執著斷除,無明就沒有了,自性自然開顯。

  4、此經大用,能開衆生究竟圓滿之智慧。此智爲一切衆生性體所本具,即是衆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。

  這句說得很明白,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的用處,就是能開顯衆生究竟圓滿的智慧,不是小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

  『此智爲一切衆生性體所本具』,般若圓智是生佛自性,本來具足的,因爲迷失自性,圓智不能現前。世尊說金剛般若,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此『即是衆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』。因此,我們要恢複自性,要證得性識,不能不重視金剛般若,不能不認真探討金剛般若。一切明了之後,生活行持自然與金剛般若所講的教訓相應。

  5、性具智開,不覺者覺,無明者明,便是通達一真法界,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。

  『性具智開』,自性本來具有的智慧開顯了。『不覺者覺,無明者明』,我們過去不覺,現在覺悟了;過去有無明,現在明了,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,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』。所以,佛在經上說,本經教學的對象是發大乘心者,是發無上乘心者。如果你真的發如是心,《金剛經》對你就很有用處,能滿足你的大願,幫助你、引導你證入大乘,這大乘是法身菩薩位。這一部經真的有此能力嗎?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只要你明白經義,依教奉行,就不難得到。所以佛在此經爲我們講的道理、方法,皆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,而不是一般的大小乘經典,教你斷煩惱是枝枝葉葉。像我們砍樹,你先將樹葉一片片摘掉,然後才再將小技剪掉,這多麻煩。會砍的人從根鋸下來,豈不是都解決了。《金剛經》的辦法,是從根本上解決,不是從枝葉。

  6、當知發大慈悲心,便是開此智。依教發心,分別心已融,我見潛消。故令發無上菩提心,滅度所有衆生入無余涅槃,而實無衆生得滅度。全經不外發揮此義。並忘其爲菩提心,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。

  這一節文即是講從根本破障斷惑。佛的方法非常善巧,巧妙極了,我們確實做得到。方法雖然巧妙,我們做不到也等于零,佛也等于白說了。佛教我們從發大慈悲心做起。

  佛家常說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佛教我們發大慈心。慈悲上加一個「大」是什麼意思?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。如果是有條件的慈悲,那就不能稱爲大慈悲。有條件就不清淨不平等,這不是大慈悲。佛法講,有四種慈悲心:

  第一、「愛緣慈悲」─我喜歡的人就對他慈悲,不喜歡的人就沒有慈悲,這是愛緣慈悲,完全是感情的。

  第二、「衆生緣慈悲」─我喜歡家人,將愛心擴大,所以稱爲「博愛」,也能愛護一切衆生,對一切衆生都慈悲,這是衆生緣慈悲,比愛緣慈悲,範圍大多了。

  第叁、菩薩的慈悲稱爲「法緣慈悲」─佛所講的道理,他明白了,能以平等心觀察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。聽了佛法,開悟了,佛教我們這麼做,我就這樣做,依教奉行,這是法緣慈悲。

  第四、如來果地稱爲「大慈大悲」─這是無緣的慈悲,沒有條件。菩薩法緣慈悲還是有條件的,因爲聞到法,我要遵照老師教誡,依教奉行。必須做到無條件,心地真誠清淨平等,沒有分別執著,才是真正菩提心。世尊在此教我們發這個心,這才是從根本修。因爲無條件就與清淨心相應,與真如本性相應。這個方法真是高明到極處,般若智慧從此而生,從大慈悲心裏生般若智慧。

  『依教發心』,世尊在本經教導我們怎樣發心,我們就好好學。果然明白,學會了,分別執著就沒有了。佛教導我們離一切諸相,離我見、離四相,硬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