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作菩萨,决定不作凡夫,这才是自度;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别人。自度度他,一定要修六度,本经特别着重六度,要将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;六度是菩萨行。

  佛法的殊胜处,就是能在自己本位生活环境中,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中,落实六度万行,就是修菩萨道,就是成佛。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,都是菩萨道。《金刚经》为我们说出学习的理论、方法。《华严经》末后一品「普贤行愿品」,一般称为《四十华严》,里面最著名的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」,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即是五十三尊佛,在《金刚经》里称「诸佛如来」。他们所示现的,有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都是在本行修学,没有改行,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之中,懂得怎样修学六度万行,怎样修学菩萨道,怎样学习普贤行,一生达到圆满成就。《金刚经》讲的是理论、方法;《四十华严》是诸佛菩萨落实理论方法,而作榜样给我们看,表演出来。「金刚般若」跟「华严」是一不是二,理论、方法与要领在这部经上。

  本经一开端,世尊不用放光、现瑞来发起,就在日常生活中表演给我们看,看看诸佛菩萨,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,什么样的生活。我们要向他学习,这就是「自度度他,以六度为本」。六度即是菩萨的生活规范、守则;即是布施、持戒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而以般若为主。换言之,佛教导我们,希望我们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,这样就是佛菩萨。

  2、般若摄无量义:性体空寂,我法俱遣,情执尽空,得无所得。

  『般若』是智慧,含无量义,这是真实的无量。般若之体是空、是寂。这个『空』不当「无」讲。为什么称为空?因为它没有形象,眼睛看不见;它没有音声,耳朵听不见;它不是形体,我们捉摸不到。不但摸不到,起心动念想,也想不到,而它真实存在,所以就用「空」

  字形容,它的体是空。

  『寂』是定、是清净至极的意思,丝毫不染。不但没有『我』,也没有『法』,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本来无一物,就是我、法两边都离开。「离」就是不执着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说的「不住」、「应无所住」的意思。

  『遣』是放下、舍弃。『情执尽空』,「情」是起心动念。贪瞋痴是很严重粗显的情执。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执。「执」是执着。这两个字就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情是妄想;执就是执着。可见「情执」就是妄想与执着。将妄想、执着去掉,自性就恢复,也就是禅家讲的「明心见性」。所以,为什么要将情执放下,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我们现在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中受这样的苦,就是情执不肯放下。为什么不肯放下?事实真相没搞清楚,不知道它是什么。佛在本经上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情执是虚妄,不是真的。但是你将假的当成真的,坚固的执着,这个亏吃大了。佛得无所得,菩萨得无所得。试问,我们有没有得?我们还是得无所得。若你自己以为有所得,你就错了,这才是真正情执,迷惑颠倒!「得无所得」是真的,我们要从此处觉悟。

  生知─诸法缘生,未见本性,逐相而转,迷而不觉。

  『生知』,「生」是众生,众生的知见。众生以为『诸法缘生』。这是佛常讲的,即使佛不讲,众生也发现了。现代西方很多科学家,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。他们讲,一切物质分成分子、原子、电子、粒子,认为是小的组合而成。佛法讲的是因缘生法,他不称因缘,但是跟佛法讲的因缘是一个意思。他懂得,但是『未见本性』。近代科学家比上一代进步很多,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。

  物质的现象是什么?爱因斯坦认为是「场」,「场」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现象。也有科学家说,一切物象是「波动」的现象。这些说法与佛法相当接近。佛在大乘经里告诉我们,物质现象从那里来的。唯

  识经论说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。「无明」就是妄想。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,这样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。物质是从无而有的,换言之,「有」是从「空」变现出生的。它的体是空寂的,所以「有」不是真有,称为「幻有」,在佛法里称「妙有」,而不是真的有。科学家虽然讲「场」、讲「波动」,还没有见性,还是凡夫知见。凡夫『逐相而转,迷而不觉』。这就是苦!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,很难突破轮回的界限。

  佛知─缘生性空,有即非有,当体即空,觉而不迷。

  『佛知』的是『缘生性空』。佛菩萨明心见性,知道一切现象是缘生的现象,体是空寂,没有自性。真正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。故『有即非有』。有与非有是一,不是二。《心经》说「色即是空」,「色」是色相,是物质,就是空。不是说色等于空,本身就是空。『当体即空』。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。这话很难懂,要是真正懂得,你就很自在、很快乐,许多烦恼都没有了。

  《金刚经》末后教我们修行的方法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察。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,两个人睡在一起,各人作各人的梦,同床异梦,没有作一样的梦。当你作梦时,如果你是学佛的,学佛学久了,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,梦中忽然想到,佛讲梦,我正在作梦,梦里的现象是不是当体即空?《心经》说「色即是空」,则梦即是空,空即是梦,空与梦是一,不是二。从这里体会得,常常这样想,这样观察,再看看现前这个花花世界,一切众生,就跟作梦没两样!一切万法当体即空,有即非有。有与非有,空与有是一,不是二。

  我们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,就是将色与空看成两桩事,怎么也合不来,不晓得它们根本就是一桩事,不是两桩事。《金刚经》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。真的了解「当体即空」,就是『觉而不迷』,不会随着境界转。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。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,了不可

  得,你就不会受它欺骗,不会为它所转,不会为它作牛、作马、作奴才。世间人之可怜,佛眼看,可怜愍者!都在作梦,在梦中造业,苦不堪言。佛与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真相,迷悟不同,众生迷,佛觉悟。

  3、因迷而成六道,因悟而有三乘。

  六道轮回从迷执来的,迷执就有六道。为什么会有六道?迷执的浅深不一样。迷得浅一点的是天人两道。天有二十八层,所以天上还有天。迷得轻的升天,迷得重的就往下堕落,最重的是地狱。六道皆因迷执而现。觉悟也有究竟、不究竟,换言之,觉悟的功夫也有浅深不一样。究竟圆满觉悟的称为佛;少分觉悟的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一乘比一乘高,但不圆满,所以觉悟有三乘果报差别。这就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。佛常讲,十法界是依迷悟浅深不同,而说三乘六道。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

  4、本经纲要─遣除妄想执着,念佛净心之枢要。

  本经的目的非常明显,帮助我们破妄想、去执着。情执要是破除,念佛就不难,功夫容易得力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,都不难达到。

  『无始无明』,「无明」就是我们完全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人生真相,我们本来是明了的,现在不明了,现在「无明」了。有同修提出疑问,「本来我们明了,为什么会不明了?我们几时不明了的?现在我们依照佛法修行,破了无明,恢复明了;我们恢复明了之后,会不会那一天又不明了?」其实这个问题,在佛法里称为根本大问,可见不是小问题,是根本的大问题。

  世尊当年在世,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样问题。他听佛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既然众生本来是佛,为什么会迷了变成凡夫?几时迷的?现在修行成佛之后,将来会不会再迷,再变成凡夫?这个问题,我在此地不解答。诸位如果想明暸,可以参看《楞严经》第四卷。富楼那尊者问,释迦牟尼佛答复。你看佛是怎么解释的,好好的读那一段经文,看看你会不会开悟。若果开悟,你就成佛了。

  「无明」是「无始」的,这两个字非常妙!不是指很久以前,说不出时间。「无始」就是没有开始。你若不相信,我问一个很浅显的问题,你能不能答得出来,晚上你是几点、几分、几秒开始作梦的?这不是很近似的问题,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来,就不要再问了。梦也如是,因为心里本来没有梦,梦那有开始。有始有终,就真有这件事。既然当体即空,怎么能说它是事实!「无始」,就说明它彻底是假的,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,那有开始。若真有其事,才可说有始有终。

  「无始」的深义,就像圆一样。圆,那个地方是起点,从那里开始?圆没有开始。若明此理,破无明就不难。无明真有开始,真有结束的话,我们怎能破得了,修行还能有成就吗?正因为它无始,所以只要心清净,不再分别执着,不再妄想,无明就断了。无明有两个现象:一是『妄想』,一是『分别执着』。这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

  妄想是『分别心』,执着是『我执』与『法执』,分为这两大类。一是执着身是我,执着能思惟、能想象,有思想见解的是我。即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我见、我相」,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。「我执」演变就是『烦恼障』。一是法执,认为所有一切诸法也是真实存在。不知道一切诸法也是当体即空,于是就变成『所知障』。「所知」是你应该知道的,本来知道的,现在被障碍住,就不知道了。这叫「所知障」。

  众生因此两种执着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幻象。『惑、业、苦』是轮回的因果现象。两种障是迷惑;迷惑就造业;造业就有果报。「苦」是果报,六道轮回就是惑业的果报。受报时又迷惑;迷惑再造业;造业再受报,这就是轮回的现象。从这个现象观察,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呢?事相则是愈迷愈深,造业愈造愈重,所以后来的果报必然是愈来愈苦。六道,住不得,太苦了!一世不如一世,这是事实。觉悟的人,明白的人,要下定决心,在这一生中决定…
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