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是中国四大名著,你还想看第二遍,但是看过十遍、二十遍以后,就不想再看了。但是读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摄受的力量就强,从小念起,念到胡须都白了,还是愈念愈有味道。换言之,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,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,每读一遍有一遍的味道,这个摄受力量就大,所以称之为「经」。
佛经的摄受力量超过世间典籍,众生自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这一部经都念不厌。这种摄受力太强大了。佛门的典籍,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种摄受力。读的遍数愈多,体会愈深!他为什么喜欢读?每读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,愈念愈欢喜。
三、常─『常则三世不易』。「三世」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老一辈的大德们,如虚云老和尚、印光法师、谛闲法师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,三千零二十二年。三千年前讲的理论原则,现在也适用,将来还适用,永恒不变,这就是「三世不易」。世间许多典籍,很难超越时空,现在有用,过几年、百年、百世纪,终于被淘汰了。佛的典籍、教训永恒不变,万古常新。
四、法─指修行的方法,破迷开悟的方法,修行证果的方法。『法则十界同遵』,十法界众生,包括佛法界。佛还需要吗?需要,因为佛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。天台家判教,有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。藏教佛、
通教佛、别教佛都要遵守这个方法、原则,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只有圆教佛才是究竟圆满,所以说「十界同遵」。具足以上四义,才称之为「经」。
『又有径义,修行成佛之路径』,「径」是道路的意思,是成佛之道。我们要寻着这个道路,才能超凡入圣。「经」还有「镜」的意义,就像是镜子。读经,要以经典的道理为标准,与自己的起心动念对照。用经典中的教训比照自己的心,清不清净,善不善良?经教是圣贤的标准。
合起来说,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好比金刚一样坚固、锋利、光明,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。佛说这部经,希望我们都能依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,开启我们自性的金刚般若智慧。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幸福、美满,决定超越三界六道;决定往成佛之道迈进,以至于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。
◎显体
『体』义为性质,也就是世尊所说的理论依据。佛讲这部经是依据什么理论说的。如果没有依据,怎么能取信于人。所以一定要有理论根据,说明佛讲的这些道理、方法是从那里生出来的,这称为「体」。『显』是显示、显明。让我们清楚、明白,对佛讲的理论与方法的依据就能生起信心。
1、一切大乘经,皆以诸法实相为体。佛四十九年所说,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。
这是说明佛讲经的由来。佛完全是根据事实真相,不是他凭空推想的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法称之为『诸法实相』。「诸法」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。「实」是真实,「相」是相状,实相即是真实相。佛经为什么值得我们相信、采取、接纳,因为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。「宇宙」是我们生活环境;「人生」就是本人。换言之,世尊所说一切经,
无非是为我们说明我们自己和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而已。还有什么比这个对我们更亲切!由此可知,如果对自己,对自己生活环境真相不明白,这就是迷。「迷」就是凡夫。如果对于自已,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楚、明白,这个人就觉,「觉」就是佛菩萨。可见佛菩萨与凡夫,只是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环境真相,迷、悟的不同名称而已。除此之外,那有凡圣的差别?所以凡圣是二法,也不能执着。凡圣名词的来源,就是对这个事实真相迷悟而说的。离开迷悟,确实没有凡圣这个名词。
2、智者大师以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为经体。江味农以「生实相」为经体。
天台宗的祖师︱智者,在他《金刚经注解》的「显体」部分,是取本经的经文『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』,作为本经的经体,也就是世尊说法的依据。江味农居士以『生实相为体』。此处应当注意什么是「生」?我们原来是迷,现在觉悟了。其实「生实相」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世尊是依此而说经。下文解释实相。
3、「实相即是非相」,此中非字,是一切俱非,空、有、双亦、双非之诸相俱非,非亦不立。诸法实相,本来如是,真实如是。无以名之,强名实相耳。
『实相即是非相』,「实相」二字很难体会,难在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、执着。心中稍有分别、执着,距离「实相」远之远矣!这是「般若」最难懂之处。佛说「实相」,我们就紧紧抓住、执着一个实相,便又错了。清净心里那有这些东西?但是佛要不用这些假名词,怎么说法?为了说法,表达意义方便起见,不得不假设许多名词,是要学人从假名里,体会真实义。开经偈云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才是如来言说之目的。要了解如来真实义,决定不可以分别、执着;一有分别、执着,就错了。故世尊在此不得不说「实相即是非相」,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着。
『此中非字,是一切俱非,空、有、双亦、双非之诸相俱非』,这是佛经常说的根本四句。我们起心动念,总离不开这四句,不是落在「有」,就是落在「空」,不然就是「亦有、亦空」,「非有、非空」。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「四句百非」;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就是这样产生的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错误观念都要舍。「非」就是舍的意思,都不能执着。『非亦不立』。非的念头也不可放在心上,「非」也不能成立。它只是指引众生悟入之言。若再执着这个「非」,你又错了!你的悟门永远堵塞。
『诸法实相,本来如是,真实如是。无以名之,强名实相耳』,「强」是很勉强的。建立一个名词称为「实相」。真实状况里,丝毫分别、执着都没有,则「一切皆如,一切皆是」;你就能看到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是「相亦非有,体是真空」。我们见不到真相,因为我们把「相有」与「体空」分成两桩事,相是相,体是体,不知道这两个是一桩事,所以没有法子开悟,没有法子懂得佛说的真实义。几时这种妄想杂念都没有了,就是真的离四句,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,才能悟入体、相、作用是一,不是二,是一个整体。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,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佛说这是法身,这是真我,这是事实真相「诸法实相」。
我是我,你是你,他是他,怎么会是一体?你若跟人说自他是一体,他不能理解,六道众生皆是把假相当成真实。所以对佛说的大经、深经,很难体会。我们接受佛的教导,一定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才能体会,像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显示的修行三大纲领:清净、平等、觉。清净,是丝毫染污都没有。什么是染污?七情五欲,情爱、嗜爱是染。怎样平等?永离一切分别就平等。稍有分别,即是不平?由此可知,要离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才真正能达到清净、平等、觉悟的境界。如果心里不清净、不平等,则是迷心。学佛就是要觉悟!我们修什么?就是修清净、平等。在不清净里修清净;在不平等里修平等。清净、平等心现前,这才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实相如是,没有
办法表达,不得已起个名字称为「实相」。
4、离即不取之义,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。无以名之,强名曰生。
『离』就是离相。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『不取』就是不分别、不执着。心里不要起分别执着的念头,事相上不能离开。事相上若离开,也错了,就落空;心里分别执着,就着有。因此心里实无分别执着,事上努力认真的做,这样才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,两边都不取,也就是本经末后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,『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』。
「不取于相」,最粗浅的意思是不受外境的诱惑。现在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?在家同修难成就,出家人也一样不能成就,原因是受不了五欲、六尘、名闻利养的诱惑。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就起贪、瞋、痴、慢,就动心了,这怎么能成功!要想成功,必须外面不被诱惑,里面能做到不起念不动心,这才是真功夫。有此功夫,无论修学那个法门,都会成就;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乱;参禅可以明心见性;学教可以大开圆解,关键在此。这样深、这样重要的经典,释迦牟尼佛发起此经的因缘,完全在日常生活中,「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」,意义在此。
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,每天还去托钵,于世间荣华富贵的环境中,他真能放下,不受诱惑,内心确实如如不动。世尊所示现的最佳模范,无论在家、出家修学,要想成就道业,第一要「以苦为师」,唯能吃苦,才不为外境诱惑;第二要「以戒为师」,必能守规矩、守本分。人能守规矩、守本分,喜欢吃苦,这个人就能成就。不肯吃苦,不肯守法,修得再好,也决定出不了轮回。
从前出家人没有财产,住的道场是十方常住的,真的是「贫僧」。从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、出三界。现在出家人不一样了,现代是「富僧」。佛门常讲,「地狱门前僧道多」,现在出家人将到哪里去?真
的到地狱吗
!应当要有高度的警觉心。
现在出家人怎么会是「富僧」?接受供养多。从前出家人没人供养,一般信徒只是供养常住,而不是供养个人。个人纵然得到供养,也都交给常住,个人没有私财。现在出家人皆有私财,有积蓄,还有不少比在家人还要富有。须知出家人无财时没有贪心,心还在道上,老实念佛求生净土。若是积蓄钱多,还想再多,贪心愈来愈重,如何放下。
现在出家人,若不接受他人供养也不如法,怎么办?应知这里接受来,就当辗转布施出去,不可以积财物,要知道积蓄财丧道,果报在三恶道。人生光阴有限,要是堕落三恶道,历时极长,经有明训,亏就吃大了。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,要记住佛的教训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。
在家修行成就,也是这两句。你看大藏经的《居士传》,在家修行成…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