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完全不相干。死了不能解决问题,所以死了就不得了,决定不能死。学佛,我们就要在这一生中,真正证得不生不死,真的了断生死。证得不生不灭,这才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。

  5、因见思烦恼,而有分段生死。因尘沙无明,而有变异生死。

  佛法说生死有两种,一种是『分段』,就是一阶段一阶段,粗显的现象,像我们现在这一生,是一个大的阶段。小的阶段,如一年比一年老化,一年是一个阶段。再细分,一月是一个阶段。再分,一天是一个阶段。每天晚上睡觉,等于死了一次;昨天再也不会回来,永远消失了。要是头脑再清楚一点,再明白一点,则剎那剎那又何尝不是更小的阶段。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化,而是剎那剎那的老化。这是真正觉悟,真正明了。剎那、剎那即是分段生死。

  『变异』是变化。从幼到少,从少到壮,到老,到死的变化。这是很明显的变化。微细的变化在心里。心里的变化,如果我们冷静一点,细心一点,也不难觉察到。迷悟的变化,情识的变化,贪瞋痴慢,烦恼的变化,无量无边,这都是变异生死。在佛法里讲,「变异生死」主要的意思是指「超凡入圣」,境界不断的改变。菩萨刚刚证得初信位,初信到二信是一个变化,二信到三信又是一个变化,就好象我们在学校念书,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是一个变化,二年升三年;小学到中学,中学到大学,这种心境上的提升称为变异。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,即是五十一次变异,称之为变异生死。变异跟分段不一样,分段里有无明烦恼,变异则是分破无明烦恼。一是从烦恼障来的,一是从所知障来的。因为障有两种,所以生死有两种。尘沙无明与见思烦恼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两种生死都断了,这是「圆寂」,圆满、清净、寂灭。

  大智度论云:有无二见,皆属此岸;二执俱空,始达彼岸。

  《大智度论》在佛教经典中,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。这部论典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,分量相当大,有千卷之多。中国人好简厌繁,所以译经的大师,为了在中国弘法,也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,把它节要翻译,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。只有初分,就是第一分完全详细译出来,后面则取其经论摘要的翻译,译成一百卷。这一部论典是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》的注解。古德讲经、注经,引用《大智度论》里的文字很多,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。

  大论上说『有、无』,这两种看法、想法,都是属于『此岸』,也就是经上讲的「轮回见」。与佛菩萨的正知正见不同。「有、无」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;说有、无,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讲,有、无是相对的,换言之,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。例如:人我、真妄、善恶、邪正、是非,皆是相对的,乃至于大小、长短无非都是相对的,也称为情识的知见。真如本性则是一念不生,没有对立。故佛教人必须把两种执着,相对的两边都离开,心得清净;像古德讲的,「本来无一物」。清净心超越轮回,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。相对的知见是虚妄的,所以才变现轮回;心恢复清净,轮回就没有了。

  六度中,布施、舍也,若不舍,则不离此界。众生不肯舍,无观照正智耳。

  菩萨修学的纲领是六度。『六度』是菩萨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六条原则。这六则归纳起来,只有一个「布施」。布施有三种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持戒、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。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。所以一个「布施」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包括了,「布施」非常重要。

  「布施」真正的意义,不是要你在寺院庵堂舍一点钱;要是这种看法,就完全错了。「布施」是舍,是放下。譬如,「有、无」二见,你要把它舍掉。舍就是布施。如果不舍有无二见,就像本经所说的具足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是凡夫,决定不能出离六道。要想出离六道,一定要舍,一定要放下。舍到无可舍,连「舍」也要放下。如果还有舍的观念,依旧不能出三界。这个『界』指三界,就是六道轮回。

  众生为什么不肯舍,为什么放不下?因为他没有智慧,没有「看破」;换言之,他不清楚、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如果真的明白,不需要佛菩萨劝告,自自然然就放下。因为一切法,都是虚妄,不是真实,包括自己的身体,起心动念的念头,我们讲的心,也是假的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决定不执着,才能恢复清净心。清净心是真心,是永恒不会变的。佛法讲的「常住真心」,才是自己本来面目。禅宗参究的话头「父母未生前,本来面目」。所以此处讲,『无观照正智』,没有智慧,不能把世间真相看破。

  般若波罗密,因位名圆满之观慧;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密。

  菩萨在修学时代,还没有成佛之前称为因地,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于因地。般若就是『观慧』,《心经》说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。照见五蕴皆空,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相」有「体」空,是真正的智慧见解。证到究竟果位时,也就是成佛时,般若和波罗密是一回事。『般若』义为智慧,『波罗密』义为圆满。智慧达到究竟圆满,就是般若智慧,是一不是二。由此可知,在出世间甚深佛法中,假如还有二的念头存在,就不能成佛;必须入不二法门,才能成佛。

  我们在《六祖坛经》里看到,惠能大师初到广卅,听印宗法师讲经,当时风吹幡动,有人问是风动?还是幡动?几位法师争论不休,

  有的说风动,有的说幡动;惠能大师说了一句话,「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」。印宗法师听了,晓得这个人很不寻常,以后知道他是从黄梅得法,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,欢喜无量!向他请教,问五祖在黄梅说法开示,有没有讲到「禅定、涅槃」。能大师的答复非常好,他说「禅定与涅槃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」。这种答复极高明,真正说到真实之法。印宗非常佩服。这就说明,菩萨还有二的念头就不能证果。不但究竟佛果证不到,分证佛果也没有办法证得。他的境界达到最高,也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;相似再往上才是分证,他没有办法证得。必须两边都放下了,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。分证佛果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法身大士」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才得佛法真实受用。如果我们看到般若波罗密是二法,自己晓得,不能证得分证果位。这也是举例说明。

  「有无二见」是世间法,「般若波罗密」是佛法,佛法与世法都不能执着,所以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「舍」就是放下,不能执着。我们要善用「法」,但是不能执着。

  金刚即喻此观智,最坚、最利、最明。果位喻如来法身,金刚不坏身也。

  『金刚即喻此观智』,经题上「金刚」比喻智慧,观察世出世间,照见一切法的智慧。『最坚、最利、最明』,这是金刚的性质。在念佛法门讲,最坚固就是无比的信愿。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,称为三资粮︱信、愿、行。我们的信与愿要坚固。行就是执持名号。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,就是「利」。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,就是「明」。最利、最明,念佛的功夫要利、要明。

  有同修问我:念佛功夫不得力,烦恼、妄想还是很多,一面念佛,一面生烦恼,起妄想、杂念怎么办?我告诉他不用怕,这是很平常的现象。假如没有烦恼、没有妄想,你就成佛了,还要念佛吗?正是因为妄想、杂念多,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。何以伏不住?那是功夫还

  不到家。你的妄想、烦恼、习气,无始劫就培养成,你念佛才念几天,怎么能伏得住!明白这个道理就好,妄想起来,不要理它,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,一直念下去,念久了,功夫得力,妄想、杂念慢慢的少了。几时到没有妄想杂念,只有佛号,没有妄念,这是「事一心不乱」,就是「念佛三昧」。

  「三昧」就是禅定。用念佛的方法得禅定。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,这是「事一心」。继续念,一直念下去,念到无明破了。怎么知道无明破了?般若智慧现前,也就是《心经》上说,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,完全呈现在面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就是开般若智慧了。不但明了现前的事,即使是过去、未来也都能明了,这是智慧开了的样子。智慧没有开,没有妄想,是得禅定,是事一心不乱。从事一心提升至理一心,则金刚坚、利、明,「明」的作用就现前了。

  『果位喻如来法身,金刚不坏身也』,如来的法身,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,法身大士证得。虽证得,但不究竟、不圆满。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一直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,证到究竟的果位,法身才圆满。所以,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一分法身。法身即是金刚不坏身。

  此经别题,简介说竟。此经题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,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将金刚之坚、利、明,融汇入三资粮,这样念佛,功夫自然得力。

  经:具贯、摄、常、法四义,常则三世不易,法则十界同遵。又有径义,修行成佛之路径。

  『经』是通题,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为「经」。「经」有很多意义,此处只取最常说的四义,就是『贯、摄、常、法』。

  一、贯─是贯穿的意思。古人对佛经的注解,在经文前面都有科判,像表解一样。再大部的经,科判都判得很细密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分量很大,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。更大的,像六百卷《大般

  若》,分量大,它的科判有好几本。我见到之后,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科判是解释经的,从科判里观察,才发现佛经不简单,真正做到不能增减一字。章法结构组织的严密是科学方法。从章法结构里看它思想体系的细密,条理整齐,丝毫不乱,这是贯的意义。最好的文章才能符合这个标准。

  二、摄─指其文言能摄受人心。这就比较难,浅而言之,就是使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,好象磁石吸铁一样,有摄受的力量。诸位看报纸,看一遍,不会想再看第二遍,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。好的小说,像中国古代的四大部,《三国演义…

《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