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完全不相幹。死了不能解決問題,所以死了就不得了,決定不能死。學佛,我們就要在這一生中,真正證得不生不死,真的了斷生死。證得不生不滅,這才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。

  5、因見思煩惱,而有分段生死。因塵沙無明,而有變異生死。

  佛法說生死有兩種,一種是『分段』,就是一階段一階段,粗顯的現象,像我們現在這一生,是一個大的階段。小的階段,如一年比一年老化,一年是一個階段。再細分,一月是一個階段。再分,一天是一個階段。每天晚上睡覺,等于死了一次;昨天再也不會回來,永遠消失了。要是頭腦再清楚一點,再明白一點,則剎那剎那又何嘗不是更小的階段。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化,而是剎那剎那的老化。這是真正覺悟,真正明了。剎那、剎那即是分段生死。

  『變異』是變化。從幼到少,從少到壯,到老,到死的變化。這是很明顯的變化。微細的變化在心裏。心裏的變化,如果我們冷靜一點,細心一點,也不難覺察到。迷悟的變化,情識的變化,貪瞋癡慢,煩惱的變化,無量無邊,這都是變異生死。在佛法裏講,「變異生死」主要的意思是指「超凡入聖」,境界不斷的改變。菩薩剛剛證得初信位,初信到二信是一個變化,二信到叁信又是一個變化,就好象我們在學校念書,從一年級到二年級是一個變化,二年升叁年;小學到中學,中學到大學,這種心境上的提升稱爲變異。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,即是五十一次變異,稱之爲變異生死。變異跟分段不一樣,分段裏有無明煩惱,變異則是分破無明煩惱。一是從煩惱障來的,一是從所知障來的。因爲障有兩種,所以生死有兩種。塵沙無明與見思煩惱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兩種生死都斷了,這是「圓寂」,圓滿、清淨、寂滅。

  大智度論雲:有無二見,皆屬此岸;二執俱空,始達彼岸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在佛教經典中,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。這部論典在古印度梵文典籍裏,分量相當大,有千卷之多。中國人好簡厭繁,所以譯經的大師,爲了在中國弘法,也像我們現在這種情形,把它節要翻譯,並沒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譯。只有初分,就是第一分完全詳細譯出來,後面則取其經論摘要的翻譯,譯成一百卷。這一部論典是《摩诃般若波羅密經》的注解。古德講經、注經,引用《大智度論》裏的文字很多,所以我們常常會見到。

  大論上說『有、無』,這兩種看法、想法,都是屬于『此岸』,也就是經上講的「輪回見」。與佛菩薩的正知正見不同。「有、無」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;說有、無,只是舉一個例子來講,有、無是相對的,換言之,凡是相對的見解都是輪回見。例如:人我、真妄、善惡、邪正、是非,皆是相對的,乃至于大小、長短無非都是相對的,也稱爲情識的知見。真如本性則是一念不生,沒有對立。故佛教人必須把兩種執著,相對的兩邊都離開,心得清淨;像古德講的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清淨心超越輪回,因爲輪回是從妄心建立的。相對的知見是虛妄的,所以才變現輪回;心恢複清淨,輪回就沒有了。

  六度中,布施、舍也,若不舍,則不離此界。衆生不肯舍,無觀照正智耳。

  菩薩修學的綱領是六度。『六度』是菩薩日常生活必須遵守的六條原則。這六則歸納起來,只有一個「布施」。布施有叁種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持戒、忍辱可以說是無畏布施。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是法布施。所以一個「布施」就把菩薩的行門全部包括了,「布施」非常重要。

  「布施」真正的意義,不是要你在寺院庵堂舍一點錢;要是這種看法,就完全錯了。「布施」是舍,是放下。譬如,「有、無」二見,你要把它舍掉。舍就是布施。如果不舍有無二見,就像本經所說的具足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是凡夫,決定不能出離六道。要想出離六道,一定要舍,一定要放下。舍到無可舍,連「舍」也要放下。如果還有舍的觀念,依舊不能出叁界。這個『界』指叁界,就是六道輪回。

  衆生爲什麼不肯舍,爲什麼放不下?因爲他沒有智慧,沒有「看破」;換言之,他不清楚、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如果真的明白,不需要佛菩薩勸告,自自然然就放下。因爲一切法,都是虛妄,不是真實,包括自己的身體,起心動念的念頭,我們講的心,也是假的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決定不執著,才能恢複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真心,是永恒不會變的。佛法講的「常住真心」,才是自己本來面目。禅宗參究的話頭「父母未生前,本來面目」。所以此處講,『無觀照正智』,沒有智慧,不能把世間真相看破。

  般若波羅密,因位名圓滿之觀慧;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密。

  菩薩在修學時代,還沒有成佛之前稱爲因地,包括等覺菩薩都是屬于因地。般若就是『觀慧』,《心經》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。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相」有「體」空,是真正的智慧見解。證到究竟果位時,也就是成佛時,般若和波羅密是一回事。『般若』義爲智慧,『波羅密』義爲圓滿。智慧達到究竟圓滿,就是般若智慧,是一不是二。由此可知,在出世間甚深佛法中,假如還有二的念頭存在,就不能成佛;必須入不二法門,才能成佛。

  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裏看到,惠能大師初到廣卅,聽印宗法師講經,當時風吹幡動,有人問是風動?還是幡動?幾位法師爭論不休,

  有的說風動,有的說幡動;惠能大師說了一句話,「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」。印宗法師聽了,曉得這個人很不尋常,以後知道他是從黃梅得法,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,歡喜無量!向他請教,問五祖在黃梅說法開示,有沒有講到「禅定、涅槃」。能大師的答複非常好,他說「禅定與涅槃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」。這種答複極高明,真正說到真實之法。印宗非常佩服。這就說明,菩薩還有二的念頭就不能證果。不但究竟佛果證不到,分證佛果也沒有辦法證得。他的境界達到最高,也是天臺家講的相似位;相似再往上才是分證,他沒有辦法證得。必須兩邊都放下了,才能證到分證的佛果。分證佛果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法身大士」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才得佛法真實受用。如果我們看到般若波羅密是二法,自己曉得,不能證得分證果位。這也是舉例說明。

  「有無二見」是世間法,「般若波羅密」是佛法,佛法與世法都不能執著,所以世尊在本經說得很清楚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「舍」就是放下,不能執著。我們要善用「法」,但是不能執著。

  金剛即喻此觀智,最堅、最利、最明。果位喻如來法身,金剛不壞身也。

  『金剛即喻此觀智』,經題上「金剛」比喻智慧,觀察世出世間,照見一切法的智慧。『最堅、最利、最明』,這是金剛的性質。在念佛法門講,最堅固就是無比的信願。念佛法門成功的條件有叁,稱爲叁資糧︱信、願、行。我們的信與願要堅固。行就是執持名號。這一句名號能斷煩惱,就是「利」。這一句佛號能破無明,就是「明」。最利、最明,念佛的功夫要利、要明。

  有同修問我:念佛功夫不得力,煩惱、妄想還是很多,一面念佛,一面生煩惱,起妄想、雜念怎麼辦?我告訴他不用怕,這是很平常的現象。假如沒有煩惱、沒有妄想,你就成佛了,還要念佛嗎?正是因爲妄想、雜念多,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。何以伏不住?那是功夫還

  不到家。你的妄想、煩惱、習氣,無始劫就培養成,你念佛才念幾天,怎麼能伏得住!明白這個道理就好,妄想起來,不要理它,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號上,一直念下去,念久了,功夫得力,妄想、雜念慢慢的少了。幾時到沒有妄想雜念,只有佛號,沒有妄念,這是「事一心不亂」,就是「念佛叁昧」。

  「叁昧」就是禅定。用念佛的方法得禅定。得禅定就是沒有妄念,這是「事一心」。繼續念,一直念下去,念到無明破了。怎麼知道無明破了?般若智慧現前,也就是《心經》上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完全呈現在面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開般若智慧了。不但明了現前的事,即使是過去、未來也都能明了,這是智慧開了的樣子。智慧沒有開,沒有妄想,是得禅定,是事一心不亂。從事一心提升至理一心,則金剛堅、利、明,「明」的作用就現前了。

  『果位喻如來法身,金剛不壞身也』,如來的法身,是肯定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是自己,法身大士證得。雖證得,但不究竟、不圓滿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一直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證到究竟的果位,法身才圓滿。所以,圓教初住菩薩證得一分法身。法身即是金剛不壞身。

  此經別題,簡介說竟。此經題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,我們修學淨土法門,將金剛之堅、利、明,融彙入叁資糧,這樣念佛,功夫自然得力。

  經:具貫、攝、常、法四義,常則叁世不易,法則十界同遵。又有徑義,修行成佛之路徑。

  『經』是通題,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爲「經」。「經」有很多意義,此處只取最常說的四義,就是『貫、攝、常、法』。

  一、貫─是貫穿的意思。古人對佛經的注解,在經文前面都有科判,像表解一樣。再大部的經,科判都判得很細密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分量很大,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。更大的,像六百卷《大般

  若》,分量大,它的科判有好幾本。我見到之後,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科判是解釋經的,從科判裏觀察,才發現佛經不簡單,真正做到不能增減一字。章法結構組織的嚴密是科學方法。從章法結構裏看它思想體系的細密,條理整齊,絲毫不亂,這是貫的意義。最好的文章才能符合這個標准。

  二、攝─指其文言能攝受人心。這就比較難,淺而言之,就是使你讀了之後欲罷不能,好象磁石吸鐵一樣,有攝受的力量。諸位看報紙,看一遍,不會想再看第二遍,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。好的小說,像中國古代的四大部,《叁國演義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