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

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

  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大德、同修:

  今日承應韓瑛、鄭英良居士啓請的殊勝因緣,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大衆同學研習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。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以二十二年的時間演說般若,前後共有十六會,由此可知,「般若」是整個佛法教學的中心。《大般若經》中文譯本有六百卷,據說藏文有千卷之多。這樣大部的經典,讀誦已經相當困難,何況受持、演說。因此,世尊特別在第九會,由博而約,宣說「金剛般若」。

  此經在中國前後有六種譯本,流通最廣的是羅什大師的譯本。羅什大師將它翻譯成一卷,又加上魏譯一小段,全經只有五千八百叁十七個字,以現代人來看,不算是一篇很長的文章。但「般若」的精華、宗旨盡在此經之中。我們讀此一卷,整個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。

  這一卷經是「般若」的綱要。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,必須通達一切佛法,才真正通達「金剛般若」。古人有個比喻說,「因網而得綱」。捕魚用魚網,因爲有網才能抓到綱領,網和綱關系非常密切,實在分不開。換言之,必須對「金剛般若」的義趣深解,對于一切佛法才能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。因爲綱舉則目張故,這是說明互爲因緣,就是佛法的綱要與整個佛法的關系。

  此經,既然是整個佛法的綱領,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;義理的深廣,條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。本經文字雖然不多,但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。唐代,禅宗五祖忍和尚與六祖惠能大師極力提倡,所以《金剛經》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,流通之廣無過此經。用現代話講,在中國佛經裏知名度最高的,無過于《金剛經》。有很多人不知道《阿彌陀經》,但是沒有人不知道《金剛經》,這就是古德的提倡。由于經典流通得廣,讀誦的人多,國家、人民皆蒙諸佛護念加持,則是必然的事實。

  今日我們采取的經本,是江味農居士的校正本,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樣。江居士一生讀誦、受持《金剛經》,爲人演說。他根據敦煌石窟的寫經,及古大德數十種注疏,一字一字、一句一句的校對,這樣才訂正全經的經文。現在我們所見各種《金剛經》的本子,可以說這是最好的版本。諸位可以參考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校勘記。

  江味農居士出生于民國前四十年(公元一八七二年)。祖籍江蘇江甯,距離南京很近。祖父在湖北作官,所以全家就遷到湖北。因祖父每天讀誦《金剛經》,所以他從小也就熟讀《金剛經》,每天讀誦,一生不缺,再忙也會讀一遍。光緒二十八年(一九O二),叁十歲時中舉人。雖可以作官,但他對于功名相當淡泊,官場的興趣不濃。此時又逢他的夫人過世,此事也是學佛的增上緣,他倍感世間無常,對于學佛就更認真、努力。

  民國七年(公元一九一八),江居士正式皈依佛門,依止禅宗大德微軍和尚,受菩薩戒。同時,又親近谛閑老法師(天臺宗近代的大德),聽老法師講《圓覺經》。他每天聽講都寫筆記,隔天請老法師校正、印證,完成後即《圓覺經親聞記》,流通很廣。同年,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請,整理、校對敦煌石窟裏的唐人寫經,用兩年多的時間校對八千多卷。這對他深入經藏是大好機緣。

  民國九年(公元一九二O年),江居士辦了一個佛經流通處,印經流通佛法,從事于弘法利生的事業。一九二一年他請谛閑老法師講《大乘止觀》,也是每一堂都寫筆記,很用心且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將筆記整理出來,請谛閑老法師校正,這就是《大乘止觀述記》。雖然是谛閑法師講的,內容很多重要的發揮,幾乎都是江味農居士的心得,是他的領悟與體會;所以谛老對他說:「這不應該用我的名字,該用你的名字才對。」學生的成就,當然一切都要歸功于老師,實際上,《大乘止觀述記》是他寫的。

  公元一九叁O年,江居士以一年多的時間將《大乘止觀述記》講

  圓滿。一九叁四年七月,他在上海省心蓮社講《金剛經》。老居士見解可說晚年完全成熟,契入佛境界,真正的證入「金剛叁昧」。由于他晚年體弱多病,因此一周只講兩次,從一九叁四年七月到次年九月講圓滿。他講《金剛經》確實有許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裏沒見過的,真有獨到的見解、有超越古人之處。譬如,經的一開端,他告訴我們,世尊說一切重要的大乘經典,往往都以放光、現瑞來發起,像《無量壽經》,發起的因緣非常希有殊勝。唯獨《金剛般若》,發起于穿衣吃飯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金剛般若又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精要,用意非常深。「爾時」世尊表演給我們看,將至高無上的佛法,究竟圓滿的智慧,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,沒有離開生活。

  學佛,學什麼?諸佛菩薩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,表演給我們看。我們凡夫很可憐,終日生活在妄想、煩惱之中,苦不堪言。「學佛」就是教我們如何從妄想、煩惱的生活裏突破;也要活得像諸佛菩薩一樣,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,這才得到真實的受用。所以,我們也不要辜負江居士的啓示,當然更不能辜負諸佛菩薩的加持,希望在這一會中,大家皆得真實受用。這是他說經善巧之處。

  通行本《金剛經》,前後兩次問答,經文皆作「雲何應住」。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。前十六分是前半部,後十六分是後半部。江居士根據敦煌的寫經,就是唐朝以前的古注來校對,發現前後句子不一樣,四個字完全相同,但組合不同。前半部是「應雲何住」,後半部是「雲何應住」。字句顛倒,意思完全不同。他說,前面問「應雲何住」,就是我們的心應該住在那裏。這是問,發菩提心要如何安住,才能使心神集中,不至于分散。所以,明明是爲初發大心的人說的。而後半部是講「雲何應住」,爲什麼要這樣安住?意思當然不一樣,確實不同。前面世尊教我們「離一切相,發菩提心」,于是就不能沒有這一問。

  既然說要「離一切相,發菩提心」,爲什麼應住菩提心?如果不住,則沒有菩提心。所以這一問,發菩提心的人是將心安住在菩提心上;

  而佛說不許我們住,發了菩提心,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?不住菩提心上,就不發心了,就沒得發!究竟怎樣降伏其心?問的意思在此。換言之,這是爲已經發心修行的人而問。這樣深入發明,在古大德注疏裏沒有見過。他對于《金剛經》的要義,發揮精采、透徹,像這樣的地方很多。我們在這份講義裏能看到,他的講義寫得非常詳細。

  以上簡單介紹的這些文字,都在江居士傳記裏,在講義序文裏寫得很清楚。他是民國二十七年(一九叁八年)五月十八日往生的。他往生時,自己告訴大衆,金光遍照,佛來接引,這是決定往生。他見到佛、見到佛光。最後的遺言勸導大衆,修持以普賢十願爲最要。江居士一生所標榜的是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。這位大德可以說是清末民初,在家學佛成就最殊勝最希有,是我們的好榜樣。

  他在《金剛經》上真正用功夫,大概有四十多年;小時候念經,不懂經義,往後真正下功夫研究,四十年間,將《金剛經》整理出一個完善的本子。他的功德不在夏蓮居之下,夏蓮居爲我們整理一部《無量壽經會集本》。他以十幾種版本校勘,訂正一個最好的、最完整的《金剛經》的本子。這都說明我們這一代學佛人有福報,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大德爲我們選擇版本。

  《金剛經講義》很長,分量太大,于是我將講義裏精采的部分節錄下來,寫成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,內容全是江居士所說的。節要的分量,大概還不到講義的十分之一。

  【卷一】

  ◎綱要

  『綱要』即是一般講經的玄義。江居士采取天臺的五重玄義,先說明全經綱要。

  1、大乘以自度度他爲本,自度度他以六度爲本,六度以般若爲本。

  首先說明,般若部在整個佛法裏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。我們學佛、聽經,首先要問問自己,爲什麼學佛,爲什麼聽經?首先要將我們的目標、方向找清楚,決定不能含糊籠統,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。有些人是爲了升官、發財、平安、長壽而學佛,他們所得到的利益太少了。要是爲這個目標,不學佛也能得到。學佛正是爲「自度度他」。

  什麼是「度」?比喻過河,我們坐小船從此岸度到彼岸。「度」與「渡」是一個意思。此岸是生死、輪回、煩惱。我們要從此岸,度到諸佛菩薩永遠沒有生死、輪回,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。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,換言之,如果不將目的定在了脫生死,超越輪回。我們這一生學佛一定空過,真正可惜!

  諸位同學今天能在此講堂坐上兩小時,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過,在《金剛經》裏也講過,你們「不是凡人」!不是普通人,都是過去生中,曾經親近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善根福德無比深厚,才能歡歡喜喜在這裏坐上兩個小時。既然是無量劫來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爲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!還當一個苦惱衆生!這不能不問問自己。原因是生生世世學佛,都沒有下定決心要了生死出叁界。由此可知,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、那一個宗派,修得再好,要是不能超越六道輪回,都不能算成就。爲什麼不能算成就?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就明了,我們無量劫供養諸佛如來,豈不是生生世世修行,修成這個樣子,所以不能算成就。

  要想在今生有成就,一定要發心求生淨土。江味農居士自己雖然一生研習《金剛經》,講解《金剛經》,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。

  這麼多年我專講淨土,爲什麼這一次又將《金剛經》提出來?固然是韓、鄭二位大德之啓請,也是見到許多念佛的同修,功夫不得力。爲什麼不得力?第一是看不破,第二是放不下。所以雖然念佛,若不能往生,又空過了這一生。所以,想想《金剛經》不錯,再講一遍,

  幫助大家看破,放下。真的看破放下,自然就老實念佛了。我此次再講《金剛經》目的在此,一定要了生死出叁界。換言之,我們只當這一生凡夫,來生定要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