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超越六道輪回。

  「妄想」是分別心,『能變境界』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所以『十法界依正莊嚴』是從心想生的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能體會得。佛教導的理論方法,自然就能相信,不會懷疑。因爲「從心想生」;想佛,就變成佛,就是佛法界,所以佛教我們念佛。念佛就是轉變觀念。現前的念頭是念貪瞋癡,是念自私自利,將來的果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苦不堪言!如果能將現前念頭轉一轉,我們念佛,將來就作佛;念菩薩,就作菩薩。念什麼,就變什麼境界。連作夢都如是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。若情執很深,晚上會作夢,夢境現前,證明佛講得沒錯。我們每天晚上作夢都夢不到佛,原因是佛的念頭太淡薄,印象不夠深刻。晚上作夢都夢見妖魔鬼怪,這說明妖魔鬼怪的觀念太深刻。因爲耳目所見聞的,電視、報紙、雜志,全是妖魔鬼怪,所以晚上作夢就亂七八糟。我們能將佛所講的道理,在生活中體驗、證實,然後才知道佛講的道理方法正確。只要我們一心專念,決定能變境界。

  『情執我見,實爲愛根』,這一句話要牢牢的記住,因爲佛在經上常說「愛不重不生娑婆」。娑婆就是六道輪回。愛不重不入輪回,入輪回是情愛很重的,不是好事,一定要覺悟!『愛根不除,心何由淨』。貪、瞋、癡、慢,都是從情愛生的。這個根若不拔掉,則心不能清淨。心不清淨就不能生淨土。我們爲什麼念佛?即是修清淨心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經題上標示修行的總綱領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我們的功夫就在清淨心,心淨則佛土淨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靠清淨心。清淨心

  就變現清淨佛土。如果心不清淨,口裏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心裏還有貪瞋癡慢、利害得失、是非人我,古人講得很好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一點也不錯。我們念佛就是要恢複清淨心。用佛這一念,將我們九法界的念頭,都轉變成佛的念頭,這才是念佛人。

  5、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─無上正等正覺─照見事實真相,此即佛之知見。

  『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』,「般若」是佛法的精髓。我們不能將它看得太深、太玄,好象高不可攀。它是我們的自性。「自性」就是自己的真心。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。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『無上正等正覺』。梵文稱之爲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是我們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學佛,首先要知道這個事實。我們學佛,不爲別的,只是恢複自己本性而已。

  『照見事實真相,此即佛之知見』。《法華經》說「入佛知見」,就是此義。唯有自性真智現前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,這是「照見」。可見它不是分別見,不是妄想見,是照見。像鏡子照物一樣,清清楚楚,無有分別執著。

  6、老實念佛,則能一心不亂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,攀緣不息,何能老實。

  老實可貴,但不容易!由此可知,我們無量劫來,雖然多劫長時供佛修行,可惜從來沒有老實過,所以落到今天這個樣子。果真老實,早就成就,早就出叁界了。沒出叁界,就是不老實。爲什麼不老實?攀緣,就是常常講的,放不下!這樣也貪,那樣也愛,這就壞了。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此地的金銀財寶不肯放下,那怎麼行!所以才搞到這個地步。所以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沒有別的,就是老實。老實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因爲身心世界都是因緣所生,不是真的,經雲「當體即空」。所以,佛教我們放下,是正確的,是真實智慧。不

  肯放下,還有貪戀就是情執,就是迷惑。

  本經的宗旨是幫助我們「看破、放下」,這是般若的總綱領。

  ◎經題

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

  《金剛般若波羅密》七字是本經的別題。末後的「經」字是通題。『經題』七字,可分爲叁段。

  1、金剛:物名,金中之精,最堅最利。能壞一切物,一切物不能壞。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裏。喻般若正智,能破煩惱重障;徹見一切凡情妄相,照破無明。

  「金剛」是第一段,是比喻。『金剛』是『物名,金中之精』。即是金中的精華,金中最精之物。「最堅、最利,能壞一切物,一切物不能壞金剛」。先說明這個物質的名字是「金剛」,因爲在一切物質裏,它最堅固、最鋒利,一切物不能破壞它,而它能破壞一切物,比其他五金都堅固。經中又說『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裏』。這種希有之寶物,現在已經見不到了。因爲衆生福薄,許多的寶藏,我們都見不到了。一切衆生福報大時,許多的珍寶自然出現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「依報」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隨著正報的大小。福報大的,七寶自然現前;沒有福報,七寶就隱沒了。這都是心轉境界,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原理是真實的。因此,世尊用金剛比喻,『般若正智,能破煩惱重障』,是取它堅利、鋒利能破煩惱的意思。『徹見一切凡情妄相』,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『照破無明』,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見到了。金剛的特性:堅固、鋒利、光明。以這叁個特性比喻般若。

  2、般若:是梵語,義爲自性本具之正智,所謂佛之知見。就理體曰覺性。又名實相般若。就作用曰正智,即觀照般若。

  『般若』,是梵語的音譯,意思是智慧。我們不將它翻譯成智慧,

  仍用『般若』梵音,這在從前翻譯體例裏稱爲「尊重不翻」。對這個名詞尊重,所以用音譯,再加以解釋。

  『義爲自性本具之正智,所謂佛之知見』。佛與大菩薩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、因果,看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了,這種能力就稱爲「般若正智」。『就理體曰覺性』,般若之體就是覺性。覺性就是真如本性。本性、本能就有覺的意思。自覺覺他,覺性圓滿。

  『又名實相般若』,「實」是真實,決定不是虛妄的。意思就是說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而「般若」是真實的,不是虛妄的。這種能力是真實的,一切現象是虛妄的。這都是講它的本體,理體。

  『就作用曰正智』,有體就有用,淨宗法門的體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「正智」,就是「照見」。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,是被汙染了。佛常說,「五濁惡世」,從事上講,是指我們生活環境;從理上講,就是指我們的心。「濁」是汙染。五種嚴重的汙染,所以心起作用,就是起貪、瞋、癡這些惡念。因爲有惡念,才有錯誤的行爲,才有苦報。用現代話講,即是惡性循環,輪回不息的緣因。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見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看得清楚明白,即『觀照般若』。所以,觀照般若是實相般若的起用。

  體用一如,覺照一體,故皆名般若。

  『體』與『用』是一不是二。清淨心是體,清淨心起作用,是照見,所以體與用是一。學般若、學大乘,要從此處體會。

  佛爲一切衆生,開示大乘,使令悟入者,名文字般若。

  衆生迷,自己心性裏雖然本來具足,本有,但是不知道。一切衆生的真心都清淨,不清淨的是妄心。我們都有一個真心,但是真心迷了,雖有,不知道。它依然在起作用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,耳聽音聲,第一念就是真心。爲什麼第一念是真心?它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你見得明白清楚,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這是真心。可是第二念就迷了,分別這是花、這是紅的、這是黃的、這很美,我

  很愛它,這就迷了,墮落在妄想分別裏。諸佛菩薩有本事保持第一念,不墮入二念,他們用真心。我們第一念是真心,二念、叁念就迷惑,變成妄心。妄心作主,真心不管事,不起作用,這是凡夫。所以,能永恒保持第一念就是佛、大菩薩、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佛將事實真相、道理爲我們說清楚,後人將佛的話記錄下來,成爲經典。佛當年說法,是般若,是言說。現在記錄下來成文字,就是『文字般若』。文字是幫助我們開悟的,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雖然說叁種般若,其實是一而叁,叁而一。

  3、梵語波羅密:義爲彼岸到。所謂離生死此岸,渡煩惱中流,達涅槃彼岸。波羅密又有到家、究竟、圓滿諸多義。

  『梵語波羅密:義爲彼岸到』,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,與中文文法恰恰相反。中國人講「到彼岸」,他說「彼岸到」。依原文的義譯,就是到彼岸的意思。

  『所謂離生死此岸,渡煩惱中流,達涅槃彼岸』,這就是「到彼岸」的意思。「涅槃」是梵語,義爲不生不滅,也就是一般宗教講的永生。以後再沒有生死,稱作涅槃彼岸。「涅槃」也譯成「圓寂」。圓是圓滿,寂是寂滅。滅的是念頭。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妄念,妄念是生滅法,前念才滅,後念又生。有生滅,就有生死,就有輪回。涅槃的意思是永滅生滅的妄想,心真正達到清淨,一念不生。不生當然就不滅,這是真心完全現前。妄心沒有了,生死輪回的現象就沒有,所以稱爲了生死出輪回。佛將這個道理爲我們說出來,只要你心裏沒有生滅的念頭,就沒有輪回,就沒有生死。輪回、生死都沒有了,你還會老、病?當然沒有,生、老、病、死都沒有了,這些完全是事實。

  『波羅密又有到家、究竟、圓滿諸多義』,梵文「波羅密」的含義很多,有「到家」的意思。功夫做到圓滿,我們稱爲「到家了」。印度人稱之爲「波羅密」。波羅密就是到家了。作畫功夫,達到最好境界,就是作畫到家了。炒菜功夫好,色香味具足,也稱波羅密,凡是功夫

  到家,究竟圓滿,即稱爲波羅密。

  4、梵語涅槃:義爲不生不滅,所謂本自不生,今亦不滅。又翻圓寂。

  這是解釋「達涅槃之彼岸」。『涅槃』有不生不滅的意思。『不生不滅』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。禅宗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見性就是見不生不滅之理體。所以,千萬不要誤認爲「涅槃」就是死,果如此又何必修行,豈人人最後皆入般涅槃。「涅槃」是真正證得不生不滅,證得清淨心現前,就是證得涅槃。所以,涅槃與死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