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臺家講佛有四種:有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、圓教佛,你成的是哪一種佛?前面叁種都不究竟,都不圓滿,唯獨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。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爲了要成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果,他才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,普度一切衆生,才有這個能力。所以說爲滿大願,爲成佛故,我們是爲這個緣故去往生的。
【般若 與淨土,是一非二。】
一樁事情,很多人不明了,把它看作兩樁事情。學般若 的輕視淨土,學淨土的不明般若 ,這個錯了,不曉得它是一樁事情。
【有往生法門,方能成就般若 法門。】
換句話說,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圓滿的般若 這才能成就。
【此文殊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諸大士,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。】
這在此地舉幾個例子。文殊菩薩,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都告訴我們,菩薩之中,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,就如同小乘阿羅漢當中,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,智慧第一。佛說《彌陀經》,單單叫舍利弗,他沒叫別人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應該體會淨土與般若 的關系。佛爲什麼不叫別人,單單叫智慧第一的舍利弗?沒有第一智慧,不能解淨土之理。所以《彌陀經》上,小乘排名第一個是舍利弗,菩薩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,這個顯示出淨土與般若 關系的密切。文殊菩薩求生極樂世界。
在我們這個世間,世尊滅度之後在印度出現的,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六百年,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。而龍樹菩薩,佛在大乘經裏面曾經預言過,我們佛門叫授記,現在講預言。佛說他滅度之後六百年,有龍樹出現於世,弘揚大乘。所以龍樹是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的共祖,每個宗派都有祖師,龍樹菩薩是八大宗他都是祖師,共同的祖師,說明大乘八個宗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,他求生淨土。大乘八個宗,我們應該都很清楚。在中國成立的華嚴宗也叫賢首宗,天臺宗也叫法華宗,淨土宗這是我們中國人建立的;與西方有關系的,從那邊傳過來的,有叁論宗、有法相宗,有禅宗,還有律宗、戒律,密宗,這是從西方傳承過來,大乘八個宗。這裏頭有禅宗、有密宗,有法相唯識宗。八大宗共祖,他老人家爲什麼偏偏選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?他沒有在密宗裏頭即身成佛,他沒有在禅宗裏頭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沒有,他最後念佛往生淨土。我們學佛對於這些事不能不留意。
我們涉獵經典不多,對佛法甚深的理論不甚明了,但是看看這些古來祖師大德,他們這些舉止動向,我們看到值得我們反省,應當好好去想想,他們的選擇會有錯嗎?所以這些祖師大德裏頭不提別人,單提龍樹菩薩,因爲龍樹菩薩,任何一宗都尊敬他老人家,他都是祖師,他念佛求生淨土。在我們中國,永明大師,智者、永明。智者是天臺大師,天臺宗的,天臺宗修法華叁昧,修的是天臺止觀,可是智者大師求生淨土,《往生傳》裏面有他,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頭也有他。到後世,幾乎天臺宗曆代的祖師,多半都是念佛往生淨土。像近代谛閑老法師,這是清末民初天臺大師,他的傳人寶靜法師、倓虛法師,這都是近代天臺宗的祖師,都是念佛往生淨土,《近代往生錄》裏面我們都看到。不能說這些人沒有智慧!老實說這些人是通家,通宗通教,他們不會選擇錯的。永明大師,禅宗裏面回頭的,在禅宗裏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老實念佛、求生淨土。古人舉這四個人,用意很深。文殊,菩薩當中第一;龍樹,八宗共祖;智者代表教下,永明代表禅宗,宗門教下到最後統統歸淨土。你看看這個氣象多麼殊勝,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。我們看到這種氣象,還能不發願求生淨土嗎?不必再深究其理,你看看這些人物,他們走這條路,我們跟進,想必不錯,這就對了!
【持戒修福,極不容易。】
這都是實話。
【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。】
比起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阿闍王子這五百個人,善根深厚多了。世尊說他們這五百個人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四百億這個數量相當可觀,在我們講善根相當深厚。聽了淨土法門喜歡,還沒想去,沒有發心求生淨土,你就曉得《彌陀經》上講的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換句話說,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這種善根、福德還是少,還不夠資格,真正要往生的那個善根、福德超過他們。此地講的就不一樣,這個地方講的是供養無量千萬億佛,換句話說,比四百億超過太多了。我們勸人持戒修福,人家不能接受;勸人念佛,他不能接受,這是正常的現象,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,怎麼能怪他?這個事情不但我們幫不上忙,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。所以我們看了這個情形,點點頭心裏明白就好了,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。如果你把這個法門給他一介紹,他就相信就接受了,這個人了不起,就是經上講的,他已經在過去生中,那是善根非常深厚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一聽就喜歡,一聽就相信、就接受、就肯幹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,這個不是凡人。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,如果是這樣的人,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授記了,我們不是凡人。一聽就信,就歡喜、就接受、就真幹,這就不是凡人。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准,換句話說,你已經接近這個標准,沒達到也差不多了,只要現在努力一點,用功一點,依照佛講的理論方法,認真的去修學,我相信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,就可以達到這個標准。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,但種善根。
【可見欲成就般若 法門,必須親近彌陀,實相般若 方能現前。】
這個是古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,都是這樣的勸導學人。我們看到古聖先賢,人家就是這樣做法,親近阿彌陀佛,實相般若 才能現前,實相般若 現前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【永明禅師雲:無禅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,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】
永明大師總共有四首偈,這是其中之一,四首偈是爲我們大衆抉擇法門,說明淨土是無比的殊勝。無禅沒有關系,有淨土就行了,這裏面關鍵的字眼是「有」,有就成了。什麼叫有?你心上真有了,那個才叫有,心上真有就念念不忘,這才行!我們世俗人常講心上人,你最親愛的心上人,那心上真有了,念念不忘,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就行了。心上有別人那就完了,就搞六道輪回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心上真有阿彌陀佛!所以關鍵在「有」,在這個字,爲什麼?有就是念。大家要曉得,念佛不在口上。你看那個念字,上面是今,下面是心,就是心上有,那叫念;不是挂在口上。口上有,心上沒有,那就是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,心上沒有。要緊的是心上有,口裏沒有,沒有關系,重要是心裏頭真有,這個要緊。心上真有,心同佛,願同佛,解同佛,行同佛,一定是這樣的。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會漏掉。
我們看看現前念佛人,修淨土的念佛人,一萬個念佛,真正能夠往生的兩、叁個,好像跟祖師這個話不符合,其實不然。我們一萬個念佛的人,只有二、叁個有淨土,所以他去了,其他的念佛人,口裏有阿彌陀佛,心裏頭沒有,所以去不成,是這個道理。祖師的話沒說錯,非常正確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,何愁不開悟?實在講,見阿彌陀佛就開悟,花開見佛悟無生,哪裏能錯得了?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,淨土法門的殊勝,幾乎是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法子跟它相比。
無論什麼人,所以你要覺悟,你那個心上要是有牽挂,牽挂別的事情,你要知道,你是搞六道輪回,牽挂兒孫都不可以,都是搞六道輪回,這個要覺悟。世間人母子情深,做母親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兒女,這個事情很麻煩!兒女會把父母忘掉,父母不會忘記兒女!這個事情不是在中國,外國也一樣。在外國,我們看見老太婆孤家寡人一個人住在老人公寓,很寂寞!她常常想她的兒女,兒女根本不孝順,一年理都不理她一次,她還是念念不忘,這就是人性。要把它換過來,念頭轉過來,要知道這個搞六道輪回,這個是很大的麻煩,很大的障礙,念佛不能往生就是爲了這個,必須把念頭換過來。你想你的兒女,愛護你的兒女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才真辦得到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一樣,到那個地方,阿彌陀佛加持你,你的神通能力全部都恢複了,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盡虛空遍法界,不僅是四聖法界,六道裏面的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。你的家人眷屬在哪一道,現在是什麼狀況,你統統清楚,統統明了。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,你真的會去幫助他,這才叫愛護。你自己也搞六道輪回,迷惑顛倒,那有什麼用處?縱然有愛護的心,是絲毫力量幫不上,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。到極樂世界,那你的家親眷屬你才真正幫上忙,你才叫真的愛護他們,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說愛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真正愛護家親眷屬,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求生極樂世界。
【學般若 者,須速修念佛法門。修淨土者,亦須速修般若 法門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明第一義,正是般若 。】
這是引經來作證,《觀經》裏面講的第一義,就是般若 波羅蜜。這是說明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不能不念佛,有智慧的人不念佛,不能成就,縱然他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也不過是換得來生的福報而已,什麼原因?出不了叁界,所以一定要念佛。念佛的人爲什麼要智慧?有智慧念佛就穩當,明了念佛的道理,知道念佛的方法,又曉得念佛的功德利益,統統都清楚,統統都明了。於是眼前無量無邊法門,都不會障礙他,都不會動搖他,他有智慧,他的意志堅定,決定成就。
這一次有幾位同修找我講《金剛經》,我也就答應了。爲什麼答應?不是他一找我講,我就給他講,沒那麼簡單!實在是看看這麼多年來,大家念佛了,功夫不得力。爲什麼不得力?沒有智慧。今天聽一個參禅的來了,心裏動了,想去打坐了;明天來了一個上師,他又想去灌頂,這個糟糕不糟糕?這就是沒有智慧,心裏頭沒有主宰,會隨著外頭境界動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