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樂世界依正莊嚴,依就是此地講的六塵,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物質環境;正報是教我們觀想阿彌陀佛,觀想觀音、勢至,這是觀正報。你有觀,這個觀就是前面講的正念,淨土宗你這樣的觀想,心裏面常常念著,這是正念,這個不住空。因爲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娑婆世界就忘掉了,不再念了,這常講我們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
  這叫脫離五濁之六塵,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,現在我們的環境濁惡到了極處。今天聯合早報有一段報導,這個報導我們看了,真的是寒毛直豎,說明地球這個環境嚴重的汙染,舉出十大條。科學家說明,地球上每天有一百多種東西,這個生物絕迹了,在地球上消失了。每天都有一百多種,這還得了?在地球上絕迹了。爲什麼會斷絕?生態環境破壞了,沒有法子生存。將來我們人、人口,會不會在這世界上滅絕?實在講很有可能,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,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在喊環保。誰肯認真去做?都爲了自己的利益,不顧別人死活。工業的汙染,他賺他的錢,錢是賺了,要從佛法因果上來說,他造的罪業就很重,什麼罪業?破壞地球的生態均衡,讓整個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活,你說你這個罪重不重?我沒害人,我也沒殺人,可是你叫人家生活上,有形無形統統受到傷害。誰肯停止?沒有人肯停止!所以這個問題沒有法子製止,再不斷的發展下去,我過去看到雜志報導的,科學家提出警告,地球上環保要是不能改善,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,意思就是說人類也跟其他動物一樣,要從地球上絕迹了。五十年不長,我們在座同修,很多你們都見得到的,五十年我見不到了,你們還見得到,這個真的叫要命的問題,沒法子解決,共業所感。

  佛經上的警惕「如救頭燃」,從前我們念這句話是比喻,現在是真的,現在不是比喻,真的是如救頭燃。怎麼個救法?除了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。諸位想想看,你有什麼本事能夠超越六道輪回,能夠解決這個問題,沒法子!所以,許許多多大乘佛法很令人羨慕,我們很想學習,時間來不及了,不是不想學,沒時間!科學家這個警告,五十年他有根據的,他不是隨便說的,我們的光陰只有五十年,哪有時間再去修這些大經大論?老實念佛一門深入,那這段時間是足夠用了,求生淨土足夠用了。念佛、讀誦淨土叁經,就是使衆生心轉向佛境之六塵,這就是一個大的轉移。我們現在講移民,我們向西方極樂世界移民,淨宗學會就是西方世界駐在這裏的大使館,幫助你們辦移民手續的。「即脫離五濁之六塵,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,即在此。」這是淨宗古大德常講勝妙方便,最殊勝、最巧妙的方便法。

  【江味農居士極贊淨土,見地精確,令人起敬。語在《講義》卷二,九十叁頁第二行。】

  《講義》分量很大,供給專門研究的同修們用的。所以《講義》我們印的分量不多,這次講《金剛經》,《講義》只印叁千本,送到此地來的,送了一千本這邊來。經本我們印了一萬本,諸位如果想參考,可以看《講義》的原文,你就知道江居士雖然一生功力都用在《金剛經》上,他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,一生的功夫是念佛求生淨土。這樁事情可以說是當然的現象,爲什麼?淨宗法門它的當機,實在是上智與下愚最容易成就。江居士四十年在般若 上用功夫,的確有超越常人的智慧,因爲他有智慧,所以才看出淨土宗的殊勝,沒有高度的智慧見不到。文殊菩薩智慧第一,在華嚴會上,文殊菩薩選擇什麼法門?選擇念佛求生淨土,高度的智慧,選擇這個法門。所以他贊歎淨宗,我們看到是一點都不感到奇怪,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  經【須菩提,於意雲何,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】

  底下是須菩提的答覆。

  經【不也,世尊。】

  這是兩番的問答,佛問,須菩提答,須菩提兩個答覆都是:不也,世尊。

  【不也,含有唯唯否否之意,不完全作否定解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深,因爲前面說,菩薩不住相布施,那個福德不可思量。世尊在此地舉一個比喻,用虛空做比喻,這裏說的是十方,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,十方虛空就是平常講的盡虛空遍法界,就這個意思,用虛空法界來做比喻。恰不恰當?非常恰當,爲什麼?因爲他不住,那個心量沒有界限。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心量沒有界限,沒有界限它的範圍就是虛空法界;一有分別,一有執著,那就有限,那個圈子就很小。所以這個比喻非用虛空不可,唯有虛空法界才能夠相比。佛問:虛空可不可以思量,能不能想像?不也。這個「不也」,不是說不能,不是說不可思量,不是這個意思,它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詞,它的意思就是,不能這樣說法,不可以這樣說法,含有這個意思在。不是肯定也沒有否定,不能這個說法。

  【佛說經,隨舉一法,皆赅十方(赅是包含)。蓋佛法皆從無量無邊性海中流出,故重重無盡。】

  這就是爲什麼不能用虛空比,道理在此地,虛空的確是大,盡虛空遍法界的確是大,但是還不能比,因爲真性比虛空還要大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有一個比喻,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虛空,把我們現前這個太虛空、十方虛空,比作一片雲彩。諸位想想看,雲彩大還是虛空大?十方虛空在我們真如本性裏面,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當中一樣。所以虛空也不是真的,它也是緣生之法,也是當體即空。禅家有所謂粉碎虛空,這個口氣好大,是不是真的?真的,一點也不假。永嘉禅師就講過: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大千世界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粉碎虛空是地上菩薩的境界,不是普通人的境界。

  【十方非定法,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,無有定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】

  道理就在此地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這個道理在《金剛經》後面講到,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,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,決定不能執著它。正是所謂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要把它放下,也不能夠放在心裏,何況一些不是佛所說的法,怎麼可以執著?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假名,沒有定法可得,無有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譬如佛說的菩提,佛說的涅槃,佛說的佛果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不但如來果地上沒有執著,後面舉的例子好,初果證得須陀洹了,他有沒有執著證得須陀洹?沒有!如果有,他就沒有證得,他還著相。佛舉出這個例子,從小乘開始一直到如來地,沒有一個是有執著的。未證法身以前,分別是有,執著沒有,證得法身之後,雖有分別,非常的微薄。

 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,自己才曉得應該如何用功,什麼叫真正的功夫,要搞清楚。真正功夫絕對不是我一天念佛兩萬聲、叁萬聲,不是這個。你看《壇經》裏面講法達禅師念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他自己認爲他念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別人比不上!見到六祖,給六祖頂禮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,六祖看到了,就問他:「你禮拜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感到驕傲之處。」我們現在講感覺到驕傲,法達就是他感覺得他有驕傲的地方。六祖就問他: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我念《法華經》叁千遍。那不是功夫!叁千遍念下去,一竅也不通。什麼是真正功夫?真正功夫是離開分別執著,心清淨了,這是真正功夫。這就說明法達叁千遍的《法華經》,他有執著、他有分別,雖然經念得很熟,經義不通,但是不能說他沒有好處,因爲他有這個基礎,六祖給他一喝斥一指點,他就覺悟了,他就明了、就通達。諸位想想,沒有這叁千部的定力,叁千部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念不完,那個就是修定,沒有智慧;有這個基礎,一點,智慧開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功夫,真正的功夫,《金剛經》很高明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,都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一切事要認真、要好好的去做,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,心裏面若無其事,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做功夫,兩邊不著。念佛也不例外,如果你有定課,我早晨早課定了哪些課程,晚課定了哪些課程,要認真去做,一天不能缺。除定課之外,散課,散課或者是誦經或者是念佛,有時間就做,沒有時間就放下,不要緊,散課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,我們就把讀經、念佛放下,好好去做事,事情做完了,佛號又提起來了,這就叫不間斷,與不間斷那個意思相應。所以不間斷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間斷,那你就不能辦事了。我們在工作當中,許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,需要思考,思考當中不能夾雜著佛號,不能夾雜著佛經,不可以的,只有把佛號放下,這是正確的。功夫要純要熟,你就會得受用。

  【一切法皆是同體,在性體上原是一個。若領會得,方知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。】

  「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」這句話,大乘經論裏面說得很多很多,一般同修也都能記得,也都能說得出,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很深很廣。心是本體、是能變;佛與衆生是現象、是所變,能變是一個,所變的縱然再多,都是從一個能變裏面生出來的,所以它同體,同一個心。這個地方講的衆生,意思很廣,不能搞錯了。衆生是九法界的衆生,是這個意思,佛是圓滿覺悟的人,九法界衆生都是迷,沒有完全覺悟,菩薩比我們是覺悟,比佛他就迷了,他就沒有覺悟,九法界都叫衆生。此地講的衆生,除佛之外統統包括在其中,不但九法界有情包括在其中,無情的衆生也包括在其中。無情就是我們講的依報的環境,九界有情衆生他的生活環境,佛法裏面叫無情,我們現在的名詞叫植物、礦物,這是無情的;動物是有情的,我們現在這樣的分法。這些都是衆生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全是從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,所以同體。這就說明了,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本體,所以這叁樣沒有差別,一而叁、叁而一。

  譬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我們用黃金作體,我們用同樣一個黃金造十法界,我們把它造一個佛像,造一個菩薩像,造一個羅漢像,乃至於做一個小狗、小貓,做個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