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四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十四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14

  请掀开经本,第二卷,第二十面,倒数第二行,从第十段看起:

  【念即是观,观即是念。当起心动念时,除去分别心,依佛之方法,向内思惟,此为念无念。念佛亦然,久久相应,即能无念,即是觉、正、净。】

  这一段里面有很深的境界,要细心去体会。宗门教下修行的总纲领,叫作观,也就是观照,用这个观照的功夫。净宗这是用念,念佛。净宗的念跟宗门教下的观,实在讲是无二无别,名词不一样,功夫境界实在讲是相同的。下面这就说出来了,无论是观照,无论是念佛,都要在起心动念时,除去分别心,这个是最高的原则,观照跟念佛都不例外。分别都没有了,诸位想想,当然就没有执著了;执著,先有分别,后才会有执著,不分别哪来的执著?如何除去分别执著,这是修行的关键。我们都想离分别执著,因为离分别执著,前面跟诸位说过,就离生死轮回。生死轮回就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现象,所以分别执著没有了,生死轮回就没有了。真正想修行的人,真正想成就的人,我想对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关心,也非常重视。

  底下教给我们,「依佛之方法,向内思惟。」佛什么方法?就在《金刚经》上一开端表现的方法,也就是说,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我们平常想的东西太多太杂,都是向外攀缘,想外面的财色名食睡、色声香味触法,想这些东西,这叫打妄想,想了以后就执著,这就生烦恼,我们搞这个。佛不是这样的,佛想什么?佛向内思惟,内是什么?内是真心本性,真心没有妄念;换句话说,他们的本事,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照顾真心,也就是他念这个。他念清净心、念平等心、念真诚心,这个心里头没有杂念、没有妄念,他念这个,这叫念无念。

  这个地方的「无念」,要记住,无妄念,不是没有正念,他有正念,无妄念。什么是妄念?分别是妄念,执著是妄念,分别、执著是无量无边妄念的根本。我们在这个经上学到的,我们要想修,从根本修,不要搞这些枝枝叶叶,枝枝叶叶就太多太繁了,向根本上去用功,就是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没有妄念了。无量无边的妄念,统统都没有了,他从根本上把它拔除了,妄念去了之后,就是正念现前。净宗好!净宗这个正念很具体、很明显,正念是什么?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念佛的名号,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这是正念;念这个,这个也叫念无念,无念是对我们娑婆世界、五欲六尘这个念头没有了,无这个念。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,好办!比宗门教下用功夫,的确是方便太多了,我们念这个。

  「念佛亦然」,念佛也是这个意思,「久久相应」。这种功夫,要记住三个条件:第一个是决定不能怀疑,怀疑,你的功夫就破掉了,什么破掉?信心破掉了,愿心破掉了,所以不可以怀疑。第二、不能掺杂,不掺杂才精、专精,那个力量就大,产生的效果也就显著。第三个条件,不能间断。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只要坚持这三个条件,久久就相应了,时间久了自自然然就相应。相应的样子是什么?分别执著没有了,二六时中正念现前,那个就是相应的样子。念佛人相应,可以说念念都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,古德所谓「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」。功夫到这样的程度,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自己会有信心,不但有信心,而且你很有把握,这就是功夫相应了。在其他大乘法门,这就是无念,无念显示出它的正念,就是觉、正、净。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是净;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,这是正,正知正见;净宗里面清净心现前,净而不染,这是真实的受用,真实的利益。心不迷了,不邪不染,不染是净,不邪是正,不迷是觉,这与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度众生生活状况完全相同。我们看底下一节经文:

  经【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
  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,从他措辞这方面,我们能够体会到。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接著说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福德明明是有,不是没有!由此可知,佛法决定是不取非法相,决定不落空,这有福德,福德大了,不可思量。我们看注解:

  【住於境则心不清净】

  住就是著相、执著。你修布施,你修一切善法,你有分别、有执著,你的心就不清净。心不清净,有没有果报?有!也有福报,有福报不是福德,是福报;福报跟福德不一样,福德不可思量,福报是很有限的。所以著相修福,福报是很有限的,并不很大,离相修福,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。

  【须一无所为方可】

  一无所为就是不著相,心里面没这回事,若无其事;事上很认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不是不做。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厌在做,心里头若无其事,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情,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我们想学佛,要记住就学他这一点。这一下学,学不来!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,总是起心动念,不可能心里若无其事,还认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,这是我们很难想像得到的这种境界。要慢慢的学,慢慢去体会、去学习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穿衣吃饭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就在这些地方学,生活当中学。事情要做,天天穿衣服,天天吃饭,学著不著相,学著若无其事,学这个,这才是真正的本事。

  【何故处处言不住】

  《金刚经》这个不住讲了很多很多遍,处处都讲不住。

  【又处处言福德】

  福德也讲得很多;讲不住又讲福德,好像是矛盾,好像这个意思是抵触,其实它是相辅相成的。「不住」从哪里见?从福德里面见;福德从哪里见?从不住里面见。两边如果说离开一边,那一边也没有了,这个意思很深很深,要很冷静的去思惟、去领会。

  【修行即有境界,不是不要境界。】

  像释迦牟尼佛显示给我们看的,著衣持钵这是境界,不是没有境界。我们从早起床,一直到晚上休息,这一天的活动是境界,离开这些境界到哪里修!托境方能起修,托是依靠,依靠境界我们才能够修,方能下手。所以前面跟诸位讲到,像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历事炼心,事就是境界,就要在境界里面去炼,炼心。炼什么心?真心。从境界里面把妄心除掉,真心显露那就成功了,所以不能不要境界。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种种的行门,没有一门是离开事相,没有,就在事相上下手,就在事相上转换境界。

  【本经说不住六尘,而《净土三经》全说六尘。】

  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。

  【看似相反,实则相同。】

  初看、浅看好像完全不一样,一个是什么都不执著,一个是叫你什么都执著,好像完全不一样,其实你要深观细思,它是相同的。

  【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】

  实实在在高明!高在哪里?高在它即相离相。这个地方关键字眼就高,我们能不能看出它的高?我们看不出来,我们看得浅,没有往深处去看。深处去看,才晓得人家真高明!本经世尊说不住六尘,目的在哪里?在断贪瞋痴,前面说过,叫你不要执著、不要分别六尘,是为了断贪瞋痴。净宗教你一切都执著,目的在哪里?也是断贪瞋痴的,这个高明!我们这个世间执著尘相,特别是稀有的物质,物以稀为贵!黄金稀有,大家都宝贵得不得了,用黄金做成首饰戴在身上,觉得很美,贪而无厌,起贪心!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,铺马路的,铺马路的东西,你把它挂在身上,那有什么好看!西方世界用这个方法来断你的贪心,教你不用贪,太多太多了,一点都不稀奇,还贪什么?我们这里的宝石,那就更名贵、更宝贵了,人家七宝宝石做什么用?建筑材料,盖房子用的。西方世界的物质,样样都太丰富太丰富了,没人要,那边金银七宝就像泥土一样,泥沙,没人要!无论什么东西都非常丰足,丰富满足,所以你在那个境界里,什么样的贪的念头起不来,贪的念头没有了,瞋恨当然就断掉了。瞋恨心从哪里来?贪不到才生瞋恨,贪到了他就欢喜,他怎么会生瞋恨?所以瞋恨心也没有了,愚痴也没有了,样样清楚,样样明了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用六尘来教你断贪瞋痴,佛在此地教你离五欲六尘断贪瞋痴,目的不是一样吗?他们真是高明,实在是非常高明,一切得其受用,而不起贪瞋痴;贪瞋痴慢,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统统没有了。这个修行环境,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,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: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,这才见到净土境界之高,高明在这里。

  我们世间人真的是非常愚痴,对於事实的真相完全不了解,患得患失。没有得到的,天天在打妄想,在追求、在等待;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,那个心真是操劳,患得患失。实际呢?一样也没得到,一场空而已,确确实实一样都得不到。不要说是我们人生短暂几十年,这几十年当中我得到了,那是你的妄想,其实就是宝石戴在你手指上,也没得到!那你就是个聪明人,你真的觉悟了,为什么?身都得不到,何况身外之物!现在科学发达,人人都晓得,诸位从进到这个讲堂,这两个小时,你离开的时候,你离开的时候绝对不是你进来时候的那个你,不一样!你还以为进来是这个身体,出去还是这个身体,你迷惑颠倒,没搞清楚。进来的我,出去的时候,里头不晓得多少变化,细胞新陈代谢换了好多,不是那么回事情!这就说明,你这个身都不可得,何况身外之物,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佛给我们说的是真话。因为一切法不可得,才教给你不要贪著,不要分别、不要执著。

  【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,即不住空,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,即不住有。故佛法治心,不重降伏而重转移。】

  降伏,怎么能降得住?降不住的。懂得转变,懂得转换,转烦恼为菩提,转识成智,转生死为涅槃,转娑婆为极乐,你会转那就行了,这是真的。硬是想压,压不住!没有那个道理的。净宗的法门,就是教我们观想西方极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