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(第十四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14
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二十面,倒數第二行,從第十段看起:
【念即是觀,觀即是念。當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,依佛之方法,向內思惟,此爲念無念。念佛亦然,久久相應,即能無念,即是覺、正、淨。】
這一段裏面有很深的境界,要細心去體會。宗門教下修行的總綱領,叫作觀,也就是觀照,用這個觀照的功夫。淨宗這是用念,念佛。淨宗的念跟宗門教下的觀,實在講是無二無別,名詞不一樣,功夫境界實在講是相同的。下面這就說出來了,無論是觀照,無論是念佛,都要在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,這個是最高的原則,觀照跟念佛都不例外。分別都沒有了,諸位想想,當然就沒有執著了;執著,先有分別,後才會有執著,不分別哪來的執著?如何除去分別執著,這是修行的關鍵。我們都想離分別執著,因爲離分別執著,前面跟諸位說過,就離生死輪回。生死輪回就是從分別執著裏面生的現象,所以分別執著沒有了,生死輪回就沒有了。真正想修行的人,真正想成就的人,我想對這個問題一定非常關心,也非常重視。
底下教給我們,「依佛之方法,向內思惟。」佛什麼方法?就在《金剛經》上一開端表現的方法,也就是說,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我們平常想的東西太多太雜,都是向外攀緣,想外面的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法,想這些東西,這叫打妄想,想了以後就執著,這就生煩惱,我們搞這個。佛不是這樣的,佛想什麼?佛向內思惟,內是什麼?內是真心本性,真心沒有妄念;換句話說,他們的本事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照顧真心,也就是他念這個。他念清淨心、念平等心、念真誠心,這個心裏頭沒有雜念、沒有妄念,他念這個,這叫念無念。
這個地方的「無念」,要記住,無妄念,不是沒有正念,他有正念,無妄念。什麼是妄念?分別是妄念,執著是妄念,分別、執著是無量無邊妄念的根本。我們在這個經上學到的,我們要想修,從根本修,不要搞這些枝枝葉葉,枝枝葉葉就太多太繁了,向根本上去用功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沒有妄念了。無量無邊的妄念,統統都沒有了,他從根本上把它拔除了,妄念去了之後,就是正念現前。淨宗好!淨宗這個正念很具體、很明顯,正念是什麼?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我們念佛的名號,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這是正念;念這個,這個也叫念無念,無念是對我們娑婆世界、五欲六塵這個念頭沒有了,無這個念。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,好辦!比宗門教下用功夫,的確是方便太多了,我們念這個。
「念佛亦然」,念佛也是這個意思,「久久相應」。這種功夫,要記住叁個條件:第一個是決定不能懷疑,懷疑,你的功夫就破掉了,什麼破掉?信心破掉了,願心破掉了,所以不可以懷疑。第二、不能摻雜,不摻雜才精、專精,那個力量就大,産生的效果也就顯著。第叁個條件,不能間斷。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只要堅持這叁個條件,久久就相應了,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就相應。相應的樣子是什麼?分別執著沒有了,二六時中正念現前,那個就是相應的樣子。念佛人相應,可以說念念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,古德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功夫到這樣的程度,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自己會有信心,不但有信心,而且你很有把握,這就是功夫相應了。在其他大乘法門,這就是無念,無念顯示出它的正念,就是覺、正、淨。宗門裏面講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是淨;教下裏面講大開圓解,這是正,正知正見;淨宗裏面清淨心現前,淨而不染,這是真實的受用,真實的利益。心不迷了,不邪不染,不染是淨,不邪是正,不迷是覺,這與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度衆生生活狀況完全相同。我們看底下一節經文:
經【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世尊說話的意思很深,從他措辭這方面,我們能夠體會到。前面是教給我們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接著說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福德明明是有,不是沒有!由此可知,佛法決定是不取非法相,決定不落空,這有福德,福德大了,不可思量。我們看注解:
【住於境則心不清淨】
住就是著相、執著。你修布施,你修一切善法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的心就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有沒有果報?有!也有福報,有福報不是福德,是福報;福報跟福德不一樣,福德不可思量,福報是很有限的。所以著相修福,福報是很有限的,並不很大,離相修福,那個福德就不可思量。
【須一無所爲方可】
一無所爲就是不著相,心裏面沒這回事,若無其事;事上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不是不做。雖然認真努力不疲不厭在做,心裏頭若無其事,根本就沒有想這回事情,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我們想學佛,要記住就學他這一點。這一下學,學不來!因爲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,總是起心動念,不可能心裏若無其事,還認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,這是我們很難想像得到的這種境界。要慢慢的學,慢慢去體會、去學習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穿衣吃飯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在這些地方學,生活當中學。事情要做,天天穿衣服,天天吃飯,學著不著相,學著若無其事,學這個,這才是真正的本事。
【何故處處言不住】
《金剛經》這個不住講了很多很多遍,處處都講不住。
【又處處言福德】
福德也講得很多;講不住又講福德,好像是矛盾,好像這個意思是抵觸,其實它是相輔相成的。「不住」從哪裏見?從福德裏面見;福德從哪裏見?從不住裏面見。兩邊如果說離開一邊,那一邊也沒有了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要很冷靜的去思惟、去領會。
【修行即有境界,不是不要境界。】
像釋迦牟尼佛顯示給我們看的,著衣持缽這是境界,不是沒有境界。我們從早起床,一直到晚上休息,這一天的活動是境界,離開這些境界到哪裏修!托境方能起修,托是依靠,依靠境界我們才能夠修,方能下手。所以前面跟諸位講到,像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曆事煉心,事就是境界,就要在境界裏面去煉,煉心。煉什麼心?真心。從境界裏面把妄心除掉,真心顯露那就成功了,所以不能不要境界。諸佛菩薩爲我們示現種種的行門,沒有一門是離開事相,沒有,就在事相上下手,就在事相上轉換境界。
【本經說不住六塵,而《淨土叁經》全說六塵。】
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【看似相反,實則相同。】
初看、淺看好像完全不一樣,一個是什麼都不執著,一個是叫你什麼都執著,好像完全不一樣,其實你要深觀細思,它是相同的。
【且正可見淨土境界之高】
實實在在高明!高在哪裏?高在它即相離相。這個地方關鍵字眼就高,我們能不能看出它的高?我們看不出來,我們看得淺,沒有往深處去看。深處去看,才曉得人家真高明!本經世尊說不住六塵,目的在哪裏?在斷貪瞋癡,前面說過,叫你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六塵,是爲了斷貪瞋癡。淨宗教你一切都執著,目的在哪裏?也是斷貪瞋癡的,這個高明!我們這個世間執著塵相,特別是稀有的物質,物以稀爲貴!黃金稀有,大家都寶貴得不得了,用黃金做成首飾戴在身上,覺得很美,貪而無厭,起貪心!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爲地,鋪馬路的,鋪馬路的東西,你把它挂在身上,那有什麼好看!西方世界用這個方法來斷你的貪心,教你不用貪,太多太多了,一點都不稀奇,還貪什麼?我們這裏的寶石,那就更名貴、更寶貴了,人家七寶寶石做什麼用?建築材料,蓋房子用的。西方世界的物質,樣樣都太豐富太豐富了,沒人要,那邊金銀七寶就像泥土一樣,泥沙,沒人要!無論什麼東西都非常豐足,豐富滿足,所以你在那個境界裏,什麼樣的貪的念頭起不來,貪的念頭沒有了,瞋恨當然就斷掉了。瞋恨心從哪裏來?貪不到才生瞋恨,貪到了他就歡喜,他怎麼會生瞋恨?所以瞋恨心也沒有了,愚癡也沒有了,樣樣清楚,樣樣明了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用六塵來教你斷貪瞋癡,佛在此地教你離五欲六塵斷貪瞋癡,目的不是一樣嗎?他們真是高明,實在是非常高明,一切得其受用,而不起貪瞋癡;貪瞋癡慢,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沒有了。這個修行環境,十方一切諸佛刹土裏面沒有,所以諸佛贊歎阿彌陀佛: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把阿彌陀佛贊歎到極處,這才見到淨土境界之高,高明在這裏。
我們世間人真的是非常愚癡,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不了解,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的,天天在打妄想,在追求、在等待;得到的時候又怕丟掉,那個心真是操勞,患得患失。實際呢?一樣也沒得到,一場空而已,確確實實一樣都得不到。不要說是我們人生短暫幾十年,這幾十年當中我得到了,那是你的妄想,其實就是寶石戴在你手指上,也沒得到!那你就是個聰明人,你真的覺悟了,爲什麼?身都得不到,何況身外之物!現在科學發達,人人都曉得,諸位從進到這個講堂,這兩個小時,你離開的時候,你離開的時候絕對不是你進來時候的那個你,不一樣!你還以爲進來是這個身體,出去還是這個身體,你迷惑顛倒,沒搞清楚。進來的我,出去的時候,裏頭不曉得多少變化,細胞新陳代謝換了好多,不是那麼回事情!這就說明,你這個身都不可得,何況身外之物,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佛給我們說的是真話。因爲一切法不可得,才教給你不要貪著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
【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,即不住空,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,即不住有。故佛法治心,不重降伏而重轉移。】
降伏,怎麼能降得住?降不住的。懂得轉變,懂得轉換,轉煩惱爲菩提,轉識成智,轉生死爲涅槃,轉娑婆爲極樂,你會轉那就行了,這是真的。硬是想壓,壓不住!沒有那個道理的。淨宗的法門,就是教我們觀想西方極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