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畜生像,金的成分一樣的,重量一樣的,價值也一樣的,哪有差別?沒有差別。不能說這個佛像就特別貴一點,那個小狗、小貓就便宜一點,沒有那回事情,成色一樣,重量一樣,價錢相等,不可能因爲這是佛像價錢就高一點,沒有這個道理,叁無差別。
從這個比喻當中,諸位細細的去體會。體用不二,性相一如,這些話跟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,意思完全相同。佛說法,許許多多這些話,可以拿來互相解釋,這個樣子,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夠明了,才能夠體會到。佛用這種方法來說,他的妙處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,怎麼說都行。性相一如,行!體用不二,也行!叁無差別,也行!怎麼說都行,不要執著言語,不要執著名詞,這就對了。所以一切方式,無非是叫我們離分別、離執著,否則的話講一個名詞就好了,何必講那麼多?他有他的用意在。這些都是《金剛經》裏面重要的宗旨。
【十方皆在虛空中】
方位沒有一定,這是衆生假設的一個現象,沒有事實,所謂是抽象的概念。空間的概念,時間的概念,都是抽象的,都不是實在的。但是都沒有離開虛空,十方沒有離開虛空,時間也沒有離開虛空。
【使知十法界,同在吾人一念心中。】
十法界依正莊嚴,從哪裏變現出來的?從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。怎麼會變現出來的?一念當中變現出來的。一念就是有念,就現相;無念現相就沒有了,有念就現相。
【因果森然,而不礙同一性空。】
爲什麼會有十種不同的法界?這裏面有因有果,因緣果報清清楚楚,一絲毫都不會錯亂。善因得善果,惡因有惡報,這是真理、是定律。淺而言之,成佛之因是平等心。那個心怎樣平等?沒有分別就平等,心還有分別,哪裏會平等?平等是佛心,也就是平等心是因,成佛是果。六度心是菩薩。菩薩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裏面看到了,《金剛經》就是教菩薩的。菩薩不住於相而行布施,不住於相,執著沒有了,那個不住主要是講執著;執著沒有了,不執著了,而生其心,生心難免還有分別,不過他的分別很薄、很淡。沒有我們那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、這麼嚴重,沒有,他很輕、很淡,所以他是菩薩。也就是說,菩薩所修的,我們經雖然還沒讀完,讀了十六段,大致上情形我們了解一些。布施,布施就是舍、放下,菩薩是一切都舍、都放下了。那個舍還沒舍,放下還沒放下,那就是微細的分別,所以他是菩薩。辟支佛修十二因緣,十二因緣是因,果報是辟支佛。辟支佛在叁乘佛法裏面他是中乘,二乘法裏面那他也是小乘,他比聲聞要高,比聲聞智慧高。聲聞斷事,煩惱事相斷了,貪瞋癡確確實實沒有了,習氣還在,還有貪瞋癡那個樣子在。有沒有貪瞋癡?真的沒有了,但是貪瞋癡樣子還在,他確實是沒有了。可是辟支佛習氣都沒有了,這就是他比阿羅漢高明之處。聲聞修四谛,苦集滅道。什麼因,什麼果,哪裏能夠錯得了?錯不了的。聲聞用四谛法,苦集滅道,把叁界見思煩惱斷掉了,這才了生死出叁界,超越六道輪回。
六道裏面,天道,天有二十八層,不是含糊籠統講一個天,那不行!二十八層裏面分叁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無色界天人的條件,完全修的禅定,在我們一般講,世間禅定裏面高段的,果報到無色界天,這是我們講凡夫,高級的凡夫。他知道身體不是個好東西,身體是色相,他連這個東西也不要了,不要這個身體,高級凡夫!在我們中國,老子體會到這個意思,老子常說:「吾有大患,唯吾有身。」他說:我有很大的憂患,是什麼?因爲我有個身體。身體是大的憂患,沒有身體多好!高級的凡夫,無色界裏面沒有身體,我們一般人稱靈界,大概有這個意思,在佛法裏面講有神識,住在那個境界裏面;他不要身體,是高級凡夫。低一級,色界有十八層天,這十八層天裏面有身體,當然有身體就有身體生活的環境,這個身體要住,要房子住,要居住的環境。欲他沒有了,色他有,他有衣服,他不要飲食,他沒有飲食;色界天人禅悅爲食,他不要飲食。
由此可知,我們要飲食來維持我們的生命,其實這也是個錯誤的觀念,不吃飯照樣可以活下去,活得很好!你要是不相信的話,你看看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這個圖書館有,很多地方都看得到。虛雲老和尚距離我們不太遠,年譜裏面記載老和尚常常入定,一定就十天半個月。有的時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,出了定精神飽滿;一般人十幾二十天不吃飯,餓死了;他沒死,他一出定精神飽滿。這就證明佛講色界天人禅悅爲食,有道理!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禅定,不要飲食。所以它叫色界,欲沒有了,欲是講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五樣東西他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欲界有六層天,欲界六層天人財色名食睡統統有,不過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但是他還有需要,只是很淡薄就是了;不像我們人間五欲那樣的濃厚,他淡了,他還有。
色界跟無色界要修禅定,佛跟我們講,還要修四無量心,慈悲喜舍,才能夠到色界、到無色界。欲界天要修十善業道,修十善生天,生欲界,四王天、忉利天。欲界往上面去還有四層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單靠十善不行,單靠十善頂高的只能到忉利天,再往上去怎麼辦?要加上禅定,他的禅定功夫不夠、不到家,所以叫未到定。他有一點禅定的功夫,真正的初禅他沒有得到,他得到初禅,那就到色界去了,不在欲界了。所以他有沒有成功的、沒修成的那個定,加上十善業道,才能夠生在欲界上四層天。
人的業因是五戒十善。在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是五常,中國儒家的教學是以倫常爲教學的宗旨。倫是倫理,就是教給你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天地的關系,人與萬物的關系,這叫倫理的教育。常是講什麼?常是講品德的修養,常道,決定不能離開的。五常是仁義禮智信,仁慈、道義、智慧、禮節、信用,要講這五條,這才算是人。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,人講究這五種德行,具足這五德,來生可以得人身;如果沒有這五樣,來生人身就得不到。在佛法裏面講就是五戒,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講的五常是一樣的,只是名相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譬如儒家講仁慈,佛法講不殺生,不殺生就是仁慈。不偷盜就是義,不邪淫就是禮,不飲酒是智慧,不妄語是信用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所以五戒、五常真正做到,來生才能得人身,我們自己要冷靜想一想,這五條我做到了沒有,如果沒有,來生人身得不到。
人身得不到得什麼?再往下去看。畜生,畜生的業因是愚癡,愚癡墮畜生。什麼叫愚癡?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你搞不清楚,把真的當作假的,假的看作真的,這是愚癡。我們今天講修行,佛法是正法,把正法當作邪法,邪法當作正法,這是愚癡。像這一類的顛倒,善惡顛倒了、看錯了,善的看作惡的,惡的看作善的;邪正顛倒了,邪的看作正的,正的看作邪的;是非顛倒了,這叫愚癡。糊裏糊塗,搞不清楚,這個因來生是畜生因。餓鬼道,餓鬼的業因是貪,不管貪什麼,貪是餓鬼的因。貪財、貪色、貪名,乃至於貪佛法,也要變餓鬼;不是講你貪的對象,是你有貪心,貪心是餓鬼心。一個人貪心很重,鬼頭鬼腦,貪心就是鬼心,鬼就是貪。我們想想,十法界業因我們到底是哪一條重,就想到將來我們會到哪一道去,這都不必問人。地獄是瞋恚心,瞋恚嫉妒心重,果報就在地獄。所以你就曉得,貪瞋癡這叫叁毒煩惱,果報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貪瞋癡的果報,非常可怕。佛教我們要離貪瞋癡,用布施來對治貪毒,用忍辱來對治瞋毒,用智慧來對治愚癡。
這就是此地講的因果森然,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,細說說不盡。每一個衆生因果都不會完全相同的,都不一樣,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誰定的?自己作自己受,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,與別人毫不相關。道理清楚了,真相搞清楚了,我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是自己造的,自己有能力造命,當然有能力改命,而改得最徹底的、最圓滿的,無過於佛法。世間種種改造命運,縱然能改,改得很有限,不夠徹底、不圓滿,唯獨佛法能夠徹底把我們改正過來,改凡成聖,改九界成佛道,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。所以要想改造命運,不能不學佛。
底下講,「而不礙同一性空」,十方皆在虛空之中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我們自性之中,不礙同一性空。自性沒有一物,它的相是空相,就是六祖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它的相是這個樣子。雖然它空,它是虛空,它不礙諸相發揮,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,顯在它裏面不妨礙,這些事實我們也要很用心的去體會。《楞嚴經》實在是一部很好的經典,我們中國古人常講,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真的是令人開智慧。《楞嚴經》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,說明虛空跟我們一切的現象不相妨礙,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的螢幕,螢幕裏頭什麼都沒有,但是什麼樣的現象都可以在那裏現,不相妨礙,彼此都不妨礙,就這個道理。性空,不拒諸相發揮。佛說了這麼多的比喻,比喻的主題在哪裏?底下這一句,要把它的主題給我們說出來,主題就是福德不可思量。
經【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】
就像前面講的虛空法界一樣,不可思量。
【虛空無相不礙諸相發揮,正似布施不住相。不住相布施,正似虛空不可思量。】
虛空沒有相,心性沒有相,但是能現十法界,這就好像布施不著相,不住相布施就像虛空、像法界一樣不可思量。
【菩薩能如此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方是背塵合覺。】
塵是迷的、是汙染,背是舍棄、遠離它。破迷開悟,去染汙得清淨,菩薩必須要這樣做,爲什麼?如果你無住了,你不布施,你就被無住汙染,無住是空,你就被空汙染。假如你布施著相,你就被布施汙染,所以要不住相布施。不住相,不被「有」汙染;布施,不被「空」汙染,兩邊都離了。所以,這是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。怎麼是有而不有?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