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畜生像,金的成分一样的,重量一样的,价值也一样的,哪有差别?没有差别。不能说这个佛像就特别贵一点,那个小狗、小猫就便宜一点,没有那回事情,成色一样,重量一样,价钱相等,不可能因为这是佛像价钱就高一点,没有这个道理,三无差别。
从这个比喻当中,诸位细细的去体会。体用不二,性相一如,这些话跟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意思完全相同。佛说法,许许多多这些话,可以拿来互相解释,这个样子,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够明了,才能够体会到。佛用这种方法来说,他的妙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,怎么说都行。性相一如,行!体用不二,也行!三无差别,也行!怎么说都行,不要执著言语,不要执著名词,这就对了。所以一切方式,无非是叫我们离分别、离执著,否则的话讲一个名词就好了,何必讲那么多?他有他的用意在。这些都是《金刚经》里面重要的宗旨。
【十方皆在虚空中】
方位没有一定,这是众生假设的一个现象,没有事实,所谓是抽象的概念。空间的概念,时间的概念,都是抽象的,都不是实在的。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,十方没有离开虚空,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。
【使知十法界,同在吾人一念心中。】
十法界依正庄严,从哪里变现出来的?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。怎么会变现出来的?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。一念就是有念,就现相;无念现相就没有了,有念就现相。
【因果森然,而不碍同一性空。】
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?这里面有因有果,因缘果报清清楚楚,一丝毫都不会错乱。善因得善果,恶因有恶报,这是真理、是定律。浅而言之,成佛之因是平等心。那个心怎样平等?没有分别就平等,心还有分别,哪里会平等?平等是佛心,也就是平等心是因,成佛是果。六度心是菩萨。菩萨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里面看到了,《金刚经》就是教菩萨的。菩萨不住於相而行布施,不住於相,执著没有了,那个不住主要是讲执著;执著没有了,不执著了,而生其心,生心难免还有分别,不过他的分别很薄、很淡。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、这么严重,没有,他很轻、很淡,所以他是菩萨。也就是说,菩萨所修的,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,读了十六段,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。布施,布施就是舍、放下,菩萨是一切都舍、都放下了。那个舍还没舍,放下还没放下,那就是微细的分别,所以他是菩萨。辟支佛修十二因缘,十二因缘是因,果报是辟支佛。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他是中乘,二乘法里面那他也是小乘,他比声闻要高,比声闻智慧高。声闻断事,烦恼事相断了,贪瞋痴确确实实没有了,习气还在,还有贪瞋痴那个样子在。有没有贪瞋痴?真的没有了,但是贪瞋痴样子还在,他确实是没有了。可是辟支佛习气都没有了,这就是他比阿罗汉高明之处。声闻修四谛,苦集灭道。什么因,什么果,哪里能够错得了?错不了的。声闻用四谛法,苦集灭道,把三界见思烦恼断掉了,这才了生死出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。
六道里面,天道,天有二十八层,不是含糊笼统讲一个天,那不行!二十八层里面分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无色界天人的条件,完全修的禅定,在我们一般讲,世间禅定里面高段的,果报到无色界天,这是我们讲凡夫,高级的凡夫。他知道身体不是个好东西,身体是色相,他连这个东西也不要了,不要这个身体,高级凡夫!在我们中国,老子体会到这个意思,老子常说:「吾有大患,唯吾有身。」他说:我有很大的忧患,是什么?因为我有个身体。身体是大的忧患,没有身体多好!高级的凡夫,无色界里面没有身体,我们一般人称灵界,大概有这个意思,在佛法里面讲有神识,住在那个境界里面;他不要身体,是高级凡夫。低一级,色界有十八层天,这十八层天里面有身体,当然有身体就有身体生活的环境,这个身体要住,要房子住,要居住的环境。欲他没有了,色他有,他有衣服,他不要饮食,他没有饮食;色界天人禅悦为食,他不要饮食。
由此可知,我们要饮食来维持我们的生命,其实这也是个错误的观念,不吃饭照样可以活下去,活得很好!你要是不相信的话,你看看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,这个图书馆有,很多地方都看得到。虚云老和尚距离我们不太远,年谱里面记载老和尚常常入定,一定就十天半个月。有的时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,出了定精神饱满;一般人十几二十天不吃饭,饿死了;他没死,他一出定精神饱满。这就证明佛讲色界天人禅悦为食,有道理!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禅定,不要饮食。所以它叫色界,欲没有了,欲是讲五欲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五样东西他没有了。由此可知,欲界有六层天,欲界六层天人财色名食睡统统有,不过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但是他还有需要,只是很淡薄就是了;不像我们人间五欲那样的浓厚,他淡了,他还有。
色界跟无色界要修禅定,佛跟我们讲,还要修四无量心,慈悲喜舍,才能够到色界、到无色界。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,修十善生天,生欲界,四王天、忉利天。欲界往上面去还有四层,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单靠十善不行,单靠十善顶高的只能到忉利天,再往上去怎么办?要加上禅定,他的禅定功夫不够、不到家,所以叫未到定。他有一点禅定的功夫,真正的初禅他没有得到,他得到初禅,那就到色界去了,不在欲界了。所以他有没有成功的、没修成的那个定,加上十善业道,才能够生在欲界上四层天。
人的业因是五戒十善。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五常,中国儒家的教学是以伦常为教学的宗旨。伦是伦理,就是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天地的关系,人与万物的关系,这叫伦理的教育。常是讲什么?常是讲品德的修养,常道,决定不能离开的。五常是仁义礼智信,仁慈、道义、智慧、礼节、信用,要讲这五条,这才算是人。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,人讲究这五种德行,具足这五德,来生可以得人身;如果没有这五样,来生人身就得不到。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五戒,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讲的五常是一样的,只是名相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譬如儒家讲仁慈,佛法讲不杀生,不杀生就是仁慈。不偷盗就是义,不邪淫就是礼,不饮酒是智慧,不妄语是信用,都是一样的意思。所以五戒、五常真正做到,来生才能得人身,我们自己要冷静想一想,这五条我做到了没有,如果没有,来生人身得不到。
人身得不到得什么?再往下去看。畜生,畜生的业因是愚痴,愚痴堕畜生。什么叫愚痴?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,你搞不清楚,把真的当作假的,假的看作真的,这是愚痴。我们今天讲修行,佛法是正法,把正法当作邪法,邪法当作正法,这是愚痴。像这一类的颠倒,善恶颠倒了、看错了,善的看作恶的,恶的看作善的;邪正颠倒了,邪的看作正的,正的看作邪的;是非颠倒了,这叫愚痴。糊里糊涂,搞不清楚,这个因来生是畜生因。饿鬼道,饿鬼的业因是贪,不管贪什么,贪是饿鬼的因。贪财、贪色、贪名,乃至於贪佛法,也要变饿鬼;不是讲你贪的对象,是你有贪心,贪心是饿鬼心。一个人贪心很重,鬼头鬼脑,贪心就是鬼心,鬼就是贪。我们想想,十法界业因我们到底是哪一条重,就想到将来我们会到哪一道去,这都不必问人。地狱是瞋恚心,瞋恚嫉妒心重,果报就在地狱。所以你就晓得,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,果报在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这贪瞋痴的果报,非常可怕。佛教我们要离贪瞋痴,用布施来对治贪毒,用忍辱来对治瞋毒,用智慧来对治愚痴。
这就是此地讲的因果森然,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,细说说不尽。每一个众生因果都不会完全相同的,都不一样,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才知道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谁定的?自己作自己受,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,与别人毫不相关。道理清楚了,真相搞清楚了,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的,自己有能力造命,当然有能力改命,而改得最彻底的、最圆满的,无过於佛法。世间种种改造命运,纵然能改,改得很有限,不够彻底、不圆满,唯独佛法能够彻底把我们改正过来,改凡成圣,改九界成佛道,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。所以要想改造命运,不能不学佛。
底下讲,「而不碍同一性空」,十方皆在虚空之中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自性之中,不碍同一性空。自性没有一物,它的相是空相,就是六祖所讲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它的相是这个样子。虽然它空,它是虚空,它不碍诸相发挥,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,显在它里面不妨碍,这些事实我们也要很用心的去体会。《楞严经》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经典,我们中国古人常讲,开智慧的《楞严》,成佛的《法华》,开智慧的《楞严》,真的是令人开智慧。《楞严经》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,说明虚空跟我们一切的现象不相妨碍,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的萤幕,萤幕里头什么都没有,但是什么样的现象都可以在那里现,不相妨碍,彼此都不妨碍,就这个道理。性空,不拒诸相发挥。佛说了这么多的比喻,比喻的主题在哪里?底下这一句,要把它的主题给我们说出来,主题就是福德不可思量。
经【须菩提,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】
就像前面讲的虚空法界一样,不可思量。
【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,正似布施不住相。不住相布施,正似虚空不可思量。】
虚空没有相,心性没有相,但是能现十法界,这就好像布施不著相,不住相布施就像虚空、像法界一样不可思量。
【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方是背尘合觉。】
尘是迷的、是污染,背是舍弃、远离它。破迷开悟,去染污得清净,菩萨必须要这样做,为什么?如果你无住了,你不布施,你就被无住污染,无住是空,你就被空污染。假如你布施著相,你就被布施污染,所以要不住相布施。不住相,不被「有」污染;布施,不被「空」污染,两边都离了。所以,这是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。怎么是有而不有?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