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理跟事是小者,這是小的理跟事,它能夠雙融,他的心定了。理事之大者,諸佛如來所證的,宇宙人生的真相,那是理事之大者,理事之究竟者。這個要是清楚明白了,就入大定;那就不是小定,入的是大定。定的等級很多很多,佛法分世間禅定,就有四禅八定,四禅八定還是大分,細分那就太繁了。
【對境隨緣】
這是講日常生活,生活要學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,你的生活就自在。
【勤習勘驗,曆事鍛心。】
底下這是講修行真正的重要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。勤習,勤是勤勞,學習,就在生活當中去勘驗自己的功夫,勘驗自己的境界。驗什麼?驗覺正淨。我有沒有迷惑,還有沒有邪知邪見,還有沒有汙染?從這個地方去勘驗,這叫真修行。曆事煉心,不能怕事,沒有事的磨煉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!清淨心,就要在事相上去煉,去鍛煉;換句話說,我們講放下,事不在現前你怎麼知道放下沒有?事相就在面前,看你心裏面有沒有執著,有沒有分別,如果心裏面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沒放下;心裏果然離開一切分別、執著,那你是真放下了、真清淨了。修行要曆事煉心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參他學什麼?就是這兩句:「勤習勘驗,曆事煉心」,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就是用的這個功夫。
【動靜一如,無往不是。】
這兩句話,也就是說一切時、一切處,在一切物質環境、一切人事環境當中,都要把握著這個原則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。諸佛菩薩已經做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,佛菩薩除非不出現在世間,出現在世間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讓我們看到他的行持,能夠體會、能夠覺悟,能夠反省、能夠改過自新,這是真正的付囑、護念。
【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,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。】
你發心想修道,想找一個理想的修行環境,你錯了,不需要找,就在你現前生活環境當中。問題就是你有沒有智慧,你會不會用你的環境。你要會用,成就了!如果環境是處在順境當中,你應當認真去修布施,順境修布施;如果在逆境的環境當中,好啊!成就忍辱波羅蜜,不必要換、要改。處亂世,大家都不守法,都亂來,我在這個環境裏修持戒波羅蜜。大家不守法,我守法;大家不守規矩,我守規矩。你要是會利用環境,哪一個環境不是好修行的處所?如果你不會,你挑到什麼處所都不能修行,都是障礙。換句話說,沒有你修行的環境,人間、天上你都找不到,這是真的,你到哪裏去找?如果你會了的話,哪個地方都是我修學的好環境。絲毫不要挑剔,任何環境都成就我六波羅蜜,都成就我十大願王,就看你會不會!佛菩薩那些表演,你要從這裏去看,你才會看到真正有味道。真正學到,真的開悟,真的學到了,你要從這上去看。你也就會讀經了,你也會看祖師的傳記、語錄了,你都會看了,所謂看的時候眼睛放光,門道看出來了。
「無時無處不是道場」,這是真話。任何一個人,都是幫助我的,任何環境也都是成就我的。就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樣,學生修行人只有我一個,我一個以外的都是諸佛菩薩,他們一舉一動所做的樣子,都是給我看的,都是叫我覺悟的。表現正面的,是教我要學習他的好樣子;表現是反面的,也是提醒我覺悟,讓我反省,有沒有他那個反面不好的樣子;換句話說,正面反面都是老師,都是善知識,我統統都學到了。這樣學佛哪有不成就的?這樣學佛哪有不快速圓滿的?世尊在這部經裏面教給我們入門:
【持戒修福,是入般若 門。】
持戒就是守規矩、守法。肯守法、肯守規矩,又肯修福,這樣的人,佛選定爲教導的對象。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,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法器,他有資格接受如來的大法。那我們要認真反省反省:我們是不是一個守規矩的人,是不是一個很歡喜修福的人?如果是的,金剛般若 會上,你就是當機者。世尊這部經,正是對你說的,幫助你、成就你。如其不然,我們在此地也聽到了、也明白了,今天發心也不遲,我要發心守規矩,我要發心修福,這也非常希有難得。因此,我想我們在座這麼多的同修們,每一位都是世尊般若 會上選擇的對象,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,珍惜這一份緣分,不能讓它空過。底下說:
【戒能資定】
持戒,戒能夠幫助你得定。爲什麼?一個守規矩的人、奉公守法的人,心是安定的。所謂沒做虧心事,心地非常平坦,沒有做虧心事,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情,他心是容易定。人要是做虧心事,常常想利己損人,他的心不安。爲什麼?怕他的壞事讓別人知道,要處處去提防,防不勝防,晚上作夢都做惡夢。那種人修定就困難,那個定很不容易成就。持戒,容易得定。戒能資定,資是幫助,幫助你得定。
【定能發慧】
定的作用就是智慧。
【須知慧無戒定,乃狂慧,非正慧。】
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辨別清楚,如果沒有戒定,不肯守法,不能循規蹈矩,心不清淨,這個人忽然有了智慧,這個事情確實有,不是沒有,有了智慧,這個慧叫狂慧,不是真慧,佛法裏面講的世智辯聰,屬於這一類的。這一類還不可怕,而最可怕的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魔附在身上,那個智慧能力不是自己的,是魔附在身上。《楞嚴經》上說五十種陰魔,他有特殊的能力,我們今天講神通,他有神通。諸位要知道,真正的神通是從定中發的。假如他沒有戒定,忽然有了神通,那個神通決定不是他自己的,《楞嚴經》上說,是魔附在他身上,哪一天魔走了,他那個能力就完全沒有了。這是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很明白。如果是自己發的神通,一定是有戒、有定。我們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夠,程度不夠,處現前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在佛經上講的,濁惡到了極處,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。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很多,幾乎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區我們都能夠遇到,都能夠見到,奇怪的想法、奇怪的看法、奇怪的做法。而且這些奇奇怪怪還很能吸引人,相信的人很多,於是造成一股風潮,他們這個勢力很大,信徒很多,財力很豐富。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仔細觀察他是不是從戒定裏面得這些特殊的能力。如果沒有戒定的基礎,我們對他最好是敬而遠之。自己老老實實依照佛經典上的教訓來修學,這樣才不至於走錯路。真智慧跟狂慧,要有能力辨別。
【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煉,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。】
只要談到修行,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派,哪一個法門,佛法裏常講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法門再多,目標的確只有一個,就是降伏妄心;妄心就是念頭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生滅的念頭;無非是爲降伏妄心而已,這一點我們要認真的把它記住。我們修,修什麼?降伏妄心而已。你把這點搞清楚,你修行的功夫不能說不得力,你真正抓到了要害。否則的話,無論怎麼用功,妄心照起、煩惱照起,這就是功夫不得力,那怎麼會有成就?要降伏妄念,妄念說實在話離不開貪瞋癡慢,如果貪瞋癡慢沒有了,妄念自然就沒有了。袁了凡先生,對於因果的道理搞清楚了,他貪瞋癡慢就沒有了,心就定了,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。所以我們修行最好的方法,在生活當中學,學什麼?學知足,知足就常樂。這裏頭講的,「塵勞邊鍛煉」,煉什麼?煉知足,知足就不求,妄想就少,雜念就少,心就漸漸會定下來。衣食住行,在現代人的生活,我只要達到一個普通的水平就夠,不再爭取。我們的心才清淨,才有充分的時間去學道,讀經、研究經典、念佛、用功、爲人解說,我們才有時間幹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是真事情,這是真正的好事情,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再好了。實在講,也是本經所謂的第一希有。爲什麼不去幹這個事情?爲什麼把一生大好的光陰,消磨在毫無意義的妄想雜念當中?那個實在講太可惜了。衣食住行當中鍛煉,鍛煉是樣樣知足,沒有一樣不知足,樣樣隨緣,你就樣樣都自在。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。
【須是對境隨緣】
這一句很重要,一切隨緣,一切都不攀緣。
【不迷,不煩。】
不迷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個世間苦惱,世間太苦了,人不能作,你要叫我來生再到人間來,我聽了害怕。怕什麼?你看那個小朋友天天背的書包,功課那麼重,我一想這個太苦了,我一看到小朋友上學念書,看那個樣子,我就不敢來了。書念好了,踏進社會,社會是戰場,每一個行業好辛苦,仔細觀察一下,不可以再來。不再來怎麼辦?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這就是不迷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不煩,煩惱從哪兒來?你自己找來的,你自己不找煩惱,煩惱不會找你的。所有的煩惱,都是你自己找來的。怎麼找來的?總不外乎貪瞋癡。裏面有貪瞋癡,外面有誘惑,那你煩惱就起來了。你裏頭沒有貪瞋癡,知足了,心定了,外面種種誘惑你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不受它的騙,不爲它所轉,煩惱就沒有了。一心一意求生淨土。誰來陪伴我們?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西方叁聖天天陪伴我。你看這多自在,這哪有煩惱!
【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】
事情來了,我們應付事情有條理、有頭緒,一點都不亂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有分寸,這就是持戒。
【清淨自在即定慧。故經雲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】
這是《金剛經》後半部所說的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明白了、不迷了,不邪、不染了,沒有煩惱了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【離相發心,降伏之道,盡在其中。】
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那就好修行了。就在生活當中,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每天所幹的是菩薩行;你覺悟了,是菩薩行,就是六度萬行。你要是不會,不會就造業。不會,從早到晚是造業,造的是善業、惡業,善業感叁善道,惡業感叁惡道,幹的是這個。一覺悟、一明白了,把那個造業一轉變,變成菩薩道。就在念頭上一轉,轉凡成聖,轉六道成四聖法界,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成涅槃。就在這個一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