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

 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02

  請掀開經本第叁頁第一行,還是接著解釋經題:

  【大智度論雲:有無二見,皆屬此岸;二執俱空,始達彼岸。】

  《大智度論》在佛教經典當中,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。這一部大論,在古印度梵文典籍裏面,分量相當之大,聽說有千卷之多。中國人一向喜歡簡單,就怕麻煩,所以譯經的大師爲了在中國弘法,不得不將大論,也像我們現在這個情形,把它節要翻譯,並沒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譯出來,但是只有初分,就是第一分完全是詳細譯出來,後面都是取其精要摘要翻譯,已經就有一百卷之多。這部論典,是《摩诃般若 波羅蜜經》的注解。我們通常講的《大般若 經》,跟《大般若 》不一樣,《大般若 》有六百卷;這個是《摩诃般若 波羅蜜經》,一共有叁十卷,是這一部經的注解。在般若 部裏面相當的重要。古德講經、注經引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的文字很多,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。

  這大論上說,「有、無」這兩種見解,也就是這兩種的看法跟想法,都是此岸。此岸也就是經上講的輪回見,是六道輪回的知見,不是佛菩薩的知見,佛菩薩的知見叫正知正見。「有、無」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。說有、無,這是舉一個例子講,有、無是相對的;換句話說,凡是相對的見解都是輪回見,一定要記住這句話。人我是相對的,真妄是相對的,善惡是相對的,乃至於大小、長短都是相對的,凡是這些見解都是輪回業,也就是情識的知見。真如本性裏面一念不生,哪有對立?沒有對立。所以必須兩種執著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兩邊,都要離開。兩邊離開,心清淨了,就是像古德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心清淨了。清淨心超越輪回,輪回就沒有了。爲什麼他超越?因爲輪回是從妄心建立的,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的,這樣才有輪回;心恢複到清淨,輪回就沒有了。

  【六度中,布施、舍也。若不舍,則不離此界。衆生不肯舍,無觀照正智耳。】

  菩薩修六度,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守則,必須遵守的原則有六條。這六條裏面,第一個就是布施。實在說,這六條要是把它歸納起來,只有一個布施。布施裏面有叁種,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持戒、忍辱可以說是無畏布施;精進、禅定、般若 是法布施。一個布施,就把菩薩的行門全部都包括了,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。布施真正的意思,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裏面去舍一點錢,這布施了,你要是這樣看法,完全錯了。布施是舍,是放下。譬如前面講的有無二見,你要把它舍掉。舍就是布施。如果不舍有無二見,如果不舍本經所說的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那就是凡夫,決定不能出離六道。出離六道一定要舍,一定要放下。

  菩薩修布施,也就是放下,就是舍。舍到無可舍了,連那個舍也不能要,還有舍的觀念,依舊不能出叁界。舍的念頭都沒有了,也要把它舍掉,這樣子才永脫叁界。此地這個界是叁界,叁界就是輪回。衆生爲什麼不肯舍?也就是說,衆生爲什麼放不下?因爲他沒有智慧,沒有看破。換句話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不清楚、不明白;如果真的明白了,不需要佛菩薩來勸你,你自自然然就放下了。爲什麼自然放下?因爲一切法都是虛妄,不是真實,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。不但包括身體,起心動念那個念頭,念頭我們講心,心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決定不執著,這才恢複到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真的,它不會變,清淨心是永恒的,佛法裏面講常住真心,這才是自己本來面目。禅宗裏面參究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真心就是自己本來面目。此地講「無觀照正智」,就是沒有智慧,沒有把世間真相看清楚。

  【般若 波羅蜜,因位名圓滿之觀慧;果位則般若 即是波羅蜜。】

  般若 跟波羅蜜,前面給諸位做過簡單的解釋。菩薩在修因的時候,還沒有成佛,都叫做因地,包括等覺菩薩都是屬於因地。般若 就是觀慧,就是《心經》上講的照見。《心經》裏面講「照見五蘊」,實在講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照見五蘊皆空,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相是有,體是空的,相有體空,那是真正的智慧。證到究竟果位的時候,我們一般講成佛了,到成佛的時候,般若 跟波羅蜜是一個東西。般若 是智慧,波羅蜜是圓滿,智慧達到究竟圓滿。究竟圓滿就是般若 智慧,是一不是二。由此可知,在出世間甚深佛法當中,假如還有二,就不能成佛。必須二也沒有了,才能成佛。

  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裏面看到,六祖大師初到廣州,見到印宗法師在講經,風吹幡,風動幡動,有幾位法師爭論不休,有人說風動,有人說幡動,六祖出來說了一句話:「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」。印宗法師聽到了,這個人很不尋常。以後知道他從黃梅得法,是五祖忍和尚的傳人,歡喜得不得了,向他請教。五祖當年在黃梅常常說法開示,就問他,「有沒有講到涅槃?」這是大衆們所熟悉的禅定涅槃。能大師的答覆非常好,「禅定跟涅槃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」,這種答覆極高明,真正說到真實之法,印宗非常的佩服。這就說明,菩薩還有二的這個念頭在,就不能夠證果,不但不能證到佛果,究竟佛果他證不到,分證佛果他都沒有辦法證得。他的境界達到最高,是天臺家講的相似位;相似再往上去是分證,分證他沒有辦法,分證必須兩邊都舍棄,這才能證到分證的佛果。分證佛果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「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」,那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。如果我們看到般若 波羅蜜是二法,自己就曉得,分證果位我們沒有法子證得。這也是舉例說。前面「有、無」二見是世間法,此地般若 波羅蜜是佛法,佛法跟世法都不能執著。世尊在本經說得很清楚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舍就是要離開,不能執著。不是說不要,法我們要,但是不能執著。

  【金剛即喻此觀智】

  經題上金剛是比喻智慧。觀察世出世間、照了一切法,這種智慧。

  【最堅、最利、最明】

  這是金剛的性質。如果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講,最堅固就是比的信願。念佛法門成功的條件有叁個,叁資糧:信、願、行,我們的信跟願要堅固。行就是執持名號,這一句名號能斷煩惱,就是利,利可以斷煩惱;這一句佛號能破無明,那就是明,最利、最明。念佛的功夫要綿密,大家不要害怕,今天還有同修來問我,他念佛念得功夫不得力,煩惱、妄想還是很多;一面念佛,一面煩惱、妄想、雜念都起來。這個不怕,這是很平常的現象。假如你沒有煩惱、沒有妄想,你就成佛了,你還要念佛嗎?就是因爲妄想雜念多,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。爲什麼伏不住?你的功夫還不到家。你想想看,你的妄想、煩惱、習氣,無始劫就培養了,你念佛才念幾天,怎麼能夠伏得住?明白這個道理就好,妄想起來不要去理它,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號上,妄想就不要管它,佛號一直念下去,念久了功夫得力,妄想雜念慢慢就少了。幾時到妄想雜念沒有了,只有佛號,沒有妄念了,這叫事一心不亂,你得念佛叁昧。念佛叁昧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禅定。叁昧就是禅定,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得禅定。得禅定就是沒有妄念了,這是事一心。繼續再念,再一直念下去,念到無明破了。無明破了怎麼知道?智慧現前。破無明,般若 智慧現前,就像《心經》上說,你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完全呈現在面前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這就是開了智慧。不但現在的事情你明了,過去、未來都明了,這是智慧開的樣子。智慧沒有開,沒有妄想,那是得禅定,事一心不亂。從事一心再提升,就是理一心。理一心就是金剛「堅、利、明」這個明的作用現前了。

  【果位喻如來法身,金剛不壞身也。】

  如來的法身,法身大士就證得了。雖證得,不究竟、不圓滿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一直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證到究竟的果位,法身才圓滿。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分法身,這個法身叫金剛不壞身。這是經題別題七個字,簡單介紹到此地。這個題對我們的修行,就有很大的幫助,我們記住「堅、利、明」。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,把金剛融會在叁資糧之中,這樣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了。

  末後「經」字,經是通題,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之爲經。經有很多意思,這個地方只舉出最簡單的四個意思,這是通常一般所講的,就是「貫攝常法」這四個意思。「貫」是貫穿的意思。同學們也許看過佛經的注解,古人的注解在經的前面都有科判,表解一樣,科判。再大部頭的經,科判都判得很細密。像我們常見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部頭很大,它的科判、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。更大的,像六百卷《大般若 》,那個分量大,它的科判,這麼厚的本子有好幾本。我看到之後,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科判是解釋經的,從科判裏面去觀察,才能夠發現佛經不簡單。真正做到不能加一個字,也不能減一個字。加一個字,累贅,可以刪掉的;少一個字,它的科判就斷了,就連接不上,看出章法結構的嚴密,這是科學的方法。從章法結構就能夠看得出它思想的細密,條理整整齊齊,絲毫都不亂,這是貫的意思;好的文章能夠符合這個標准。像現在一般報紙雜志裏面這些文章不行,那個文字刪掉一句、刪掉一段沒關系,意思還不會錯;再添一點也沒關系,可以增減的,這就是不能符合貫的這個標准。我們讀中國的古文,古文能夠達到這個標准 。

  第二個意思是「攝」,攝是能夠攝受人心,這就比較難了。這個意思淺而言之,就是你讀了之後是欲罷不能,這就好像磁鐵一樣,它能夠吸引,它有這個力量。諸位看報紙,看一遍,我想不會再看第二遍,那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。好的小說,像中國古時候的四大部,《叁國演義》、《水浒傳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紅樓夢》,這是中國四大名著,你看一遍,還想看第二遍;但是你看十遍、二十遍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