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啊?我不過是一個老師,你們不聽,我是沒有責任的。善知識不給你指路,是他錯,指錯了也是他錯,可是善知識給你指路沒有指錯,你不聽他的,善知識沒有過失。
要斷煩惱就得靠智慧,就得天天聽法,聽法就是用來認識自己煩惱的,要教育自己,改造自己。你不照著去做,不但聽法白聽了,而且還有危害,你將來成了一個能夠講經說法的“大煩惱善知識”。
所以一再跟你們說,戒定慧叁者不可缺一,學佛要學圓滿。拿我們這裏來說,戒,無論你是誰,都要遵守規章製度,你們請過法的人就要遵守依止法。定,就是要有決定心,決定了就不要動搖。當然這個決定心是指出離心,菩提心。你用錯了地方就糟糕了,比如咱們還在福鼎清淨寺的時候,有一個出家人,本來她很喜歡聽我講法,就因爲聽到我有一句,“要以智慧去消除愚癡,咱們要做有智慧的人不要做愚人。”嚯,她就聽不進去了,而且非常堅決,果斷,當天晚上就要走,理由就是我要做一輩子愚人,這也叫“定力”。很厲害,隨便你怎麼說,不動搖的,可是她定在哪裏啊?定在愚癡上。佛說愚癡墮畜生,那豈不是定在畜生道上嗎?所以佛教的修定是爲了自己覺悟,開智慧,爲了了脫生死,生死自在,可不是爲了下叁惡道。
上師的解空功德,是由定發慧,發的是無漏慧。我們初步是聞思修叁慧,那是後得智,禅定是開發根本智。什麼是無漏慧?什麼是根本智?歸根結底在般若智慧裏,所以解空的功德來自般若智慧,整個一部《金剛經》,全講的是般若智慧,所以叫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,裏邊釋迦佛在跟誰說話啊?須菩提。因爲須菩提接受了釋迦佛的般若智慧,所以弟子中以須菩提爲解空第一。今天講到這兒。(回向)
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2.7
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起講)
頌: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,
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,
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。
今天講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這一句我們前天已經講了很多,同時也講了一些能海上師修行的功德。按照他圓寂的情況來看,他完全是生死自在,而且從火化時空中顯現的境界來看,確是修童真文殊成就。
我們今天能不能做到生死自在,有沒有這樣的信心?你說有,這多少有點盲目性。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信心,都是憑一時歡喜,心裏一歡喜就說有信心,這是靠不住的,反過來說,你心裏起了煩惱了呢?就沒信心了,所以這是自說自話的信心,拿從前的話來說,有一點資産階級的唯心論,只要一想:我相信成功,就肯定成功,哪有這種事?凡是成功,信心不過是第一步,第二步應該是實踐,沒有第二步你怎麼能成功?信心可以給我們鼓勵的力量,真正取得成功還要靠你本人的實力,我們應該成爲一個實力派。
從前,看運動比賽,日本隊運動員,有這樣一個風氣,休息時,在黃布覆蓋下大家手握手喊幾句口號,說這是增強信心的辦法,那麼他們每次比賽能全勝利嗎?沒有實力還是打不贏啊。有些人把修行看得很簡單,好像只要有信心就能成功,現在有這麼一句話:心想事成。可是他跳掉了中間環節,“心想”,必須要通過實力,才能“事成”。比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能不能往生?當然能往生。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往生,有本書上說,佛當年說過,到了末法時期了,地獄門口都是出家人。今天念佛法門極爲普遍,差不多出家人每天都在唸佛,怎麼往生到地獄裏去了?這怎麼說呢?
一切事都是人去做的,成功也是人去成功的,否定了人的因素,那就不是唯物辨證法,現在的人,怎麼修行也不懂,怎麼往生也不懂,連修行要斷煩惱,他們也不懂,輕飄飄的,以爲只要信就可以了。你真的保持一個信也有作用,那只是種種善根,可不是能夠了生死,能夠解脫,或者能夠往生的全部力量。
某些話本來是不錯的,可是被後代的修行人想成了自己的一套,那還有什麼希望?本來是“信願行”啊,哪可以只強調一個“信”呢?而且現在連是不是正信都分不清楚。信要正信不能邪信。願呢?認爲只要發願就行了,其他就不知道了,由于主張不要多聽,不要多懂,所以才會這麼無知。偉大的佛教,殊勝的法門,被後世的人這麼一說,那麼一改,變得非常簡單低級庸俗。釋迦佛講四十九年法,你不懂又起什麼作用呢?
“願”,從高要求來講,就要修叁解脫門裏的無願解脫門,願而無願,就像念佛要念到“念而無念”,都有一個無字,你才能解脫。“行”是修行,行是叫你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,就是要斷煩惱。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淨土啊,你只有走清淨的道路才能到啊,你不斷煩惱能清淨嗎?通俗一點來講,行是行爲,行爲爲什麼不端正?內心有煩惱啊,你不斷煩惱,行爲不端正,這是信願行的行嗎?
說“我唸佛就是修行”,可以這麼說,但唸佛至少也應起到煩惱消除,行爲端正的效果。而那些背離了佛的教導,也背離了初祖的教導,隨心所欲把佛的話改變,你想出一點隨便的話說說,他再想出一點隨便的話說說,那樣就失去本來面目了。有人竟然說:“釋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彌陀佛成佛的。”釋迦佛是修行成道以後,才知道有十方佛,才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釋迦佛做太子的時候,他怎麼會知道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啊?再說,如果釋迦佛是唸阿彌陀佛成佛的,那他度五比丘的時候,爲何不叫他們只要唸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,又何用說四聖谛,講四十九年法度聲聞弟子證阿羅漢果呢?馬上叫他們唸阿彌陀佛成佛不是方便得多了嗎?這種違反事實不明因果的邪見竟然有這麼多的人會相信!
根據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來說,你往生了極樂世界你還是衆生,稱爲“其國衆生”,如果你花開見佛,還是不肯修行斷煩惱,阿彌陀佛說法你也不聽,你仍然照娑婆世界那些邪師邪說的話,以爲整天唸阿彌陀佛就能成佛,那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豈不白說了?很好的一個法門,卻被有些人故意歪曲了。
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,又稱方便法門,往生是方便,你歡喜到極樂世界去,佛就教你一個往生的方法。解脫生死到常樂我淨的彼岸才是根本法門,到了極樂世界,你還得修四谛法,十二因緣,發菩提心,修菩薩道,否則在娑婆世界做老衆生,將來到極樂世界仍然做老衆生。如果到了極樂世界你能照著阿彌陀佛說的法去修,你將來能夠解脫,乃至于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能成佛,那麼你在娑婆世界聽釋迦佛的話,你照釋迦佛話去修行,也同樣能證阿羅漢果,成佛,而且還比極樂世界快不知道多少倍,你爲什麼不修呢?
《佛說無量壽經》裏講,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修一百年,現在有的人卻說:“娑婆世界修不好的,只有到了極樂世界才能修得好”,離經一字就是魔說,極樂世界一百年可不等于娑婆世界一百年啊,那是極樂世界的年份啊,有人用計算機算出來,換成娑婆世界的天數來說,要幾萬億年呢!
佛教是互相尊重,互相贊歎,十方如來贊歎釋迦佛,釋迦佛也贊歎十方如來。佛教完全尊重你自己的發心,十方世界由你自己選擇,非常民主,死了以後,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釋迦佛也尊重你,你發願往生東方淨土,釋迦佛也贊歎,你發願在娑婆世界轉世度衆生,釋迦佛更爲歡喜。可是講到修行,釋迦佛爲了對我們衆生負責,就告訴我們: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修一百年,否則釋迦佛沒把真實情況講出來,對佛弟子太不負責任啦。我想起從前在福鼎的時候,有一個很受人尊重的老和尚,稱爲佛門泰鬥,有一天對居士們講,“我快要走了,如果我再不把真話講出來,那我對不起人”,就因爲如今邪的勢力非常大,他一直不敢講真話,什麼是他的真話?他說:“如果不修禅定,唸佛是唸不好的。”
所以“信願行”,首先你要相信釋迦佛講的話:有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雖然有,你不想去你也不會去,要有這樣的願力,你才能去;更重要的是,修行要修出實力來。如果說只要一句,什麼都在裏面了,那你怎麼戒不懂,定不懂,慧也不懂,自身煩惱這麼重,菩提心也發不出來?
爲什麼末法時期修行很難成就,就因爲修行人把修行架空了,人爲什麼這麼蠢啊?竟然把自己架空,還不是受了種種錯誤的言論的影響。魔王波旬也知道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,所以早就鑽到佛門裏來了。他發願:要在如來涅槃以後,化現比丘,專門破壞如來的法,那些專門破壞佛法的人,卻大受某些人崇拜。
生死能不能自在?就看你活著的時候能不能自在,你活著的時候都沒有自在的力量,你死了會有這股力量嗎?這個自在不是指神通,而是指你的覺悟,是指你心的力量。身也是心的力量所指揮的,你沒有煩惱,你怎麼會去投生?換句話說,你不想投生到六道裏來,你想到彼岸去,這也是心的力量,你想來就來,想去就去,這就叫自在。
比如你們今天二十幾位居士不是來了嗎?再看看,有多少人發心要來,他們來了沒有啊?所以不是光靠發心就行的。他們也發心嘛,想來而沒有來,這就是不自在。
爲什麼有的想來的人沒來呢?因爲他們什麼都放不下,什麼都空不了,抓住現在做衆生時的這種感情,以及衆生的一切生活愛好,自己把自己綁起來了。每個人都有家庭,每個人都有工作,每個人都有親戚朋友,每個人都有事情,都是一樣的,爲什麼有人放得下?有的人就放不下呢?放得下的人想去就去了,放不下的人想去就去不了。同樣的道理,你今世是一個樣樣放不下的人,死了還是這樣一個你呀,難道你眼睛一閉就成了阿羅漢,生死自在了?修行求解脫,說難也難,說不難也不難,就看你喽。你被貪瞋癡綁住了,當然難,你把貪瞋癡的繩索解掉了,就容易了嘛。現在你活著的時候不自在,你死了也不會自在,你現在活著想去去不了,被這面拖住,那面拖住,發了心又退心,死了以後你也是想去也去不了。
從前能海上師在四川講經的時候說過,“有個老居士念佛…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