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啊?我不过是一个老师,你们不听,我是没有责任的。善知识不给你指路,是他错,指错了也是他错,可是善知识给你指路没有指错,你不听他的,善知识没有过失。
要断烦恼就得靠智慧,就得天天听法,听法就是用来认识自己烦恼的,要教育自己,改造自己。你不照着去做,不但听法白听了,而且还有危害,你将来成了一个能够讲经说法的“大烦恼善知识”。
所以一再跟你们说,戒定慧三者不可缺一,学佛要学圆满。拿我们这里来说,戒,无论你是谁,都要遵守规章制度,你们请过法的人就要遵守依止法。定,就是要有决定心,决定了就不要动摇。当然这个决定心是指出离心,菩提心。你用错了地方就糟糕了,比如咱们还在福鼎清净寺的时候,有一个出家人,本来她很喜欢听我讲法,就因为听到我有一句,“要以智慧去消除愚痴,咱们要做有智慧的人不要做愚人。”嚯,她就听不进去了,而且非常坚决,果断,当天晚上就要走,理由就是我要做一辈子愚人,这也叫“定力”。很厉害,随便你怎么说,不动摇的,可是她定在哪里啊?定在愚痴上。佛说愚痴堕畜生,那岂不是定在畜生道上吗?所以佛教的修定是为了自己觉悟,开智慧,为了了脱生死,生死自在,可不是为了下三恶道。
上师的解空功德,是由定发慧,发的是无漏慧。我们初步是闻思修三慧,那是后得智,禅定是开发根本智。什么是无漏慧?什么是根本智?归根结底在般若智慧里,所以解空的功德来自般若智慧,整个一部《金刚经》,全讲的是般若智慧,所以叫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,里边释迦佛在跟谁说话啊?须菩提。因为须菩提接受了释迦佛的般若智慧,所以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。今天讲到这儿。(回向)
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.2.7
(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)
颂: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,
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,
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。
今天讲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这一句我们前天已经讲了很多,同时也讲了一些能海上师修行的功德。按照他圆寂的情况来看,他完全是生死自在,而且从火化时空中显现的境界来看,确是修童真文殊成就。
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生死自在,有没有这样的信心?你说有,这多少有点盲目性。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信心,都是凭一时欢喜,心里一欢喜就说有信心,这是靠不住的,反过来说,你心里起了烦恼了呢?就没信心了,所以这是自说自话的信心,拿从前的话来说,有一点资产阶级的唯心论,只要一想:我相信成功,就肯定成功,哪有这种事?凡是成功,信心不过是第一步,第二步应该是实践,没有第二步你怎么能成功?信心可以给我们鼓励的力量,真正取得成功还要靠你本人的实力,我们应该成为一个实力派。
从前,看运动比赛,日本队运动员,有这样一个风气,休息时,在黄布覆盖下大家手握手喊几句口号,说这是增强信心的办法,那么他们每次比赛能全胜利吗?没有实力还是打不赢啊。有些人把修行看得很简单,好像只要有信心就能成功,现在有这么一句话:心想事成。可是他跳掉了中间环节,“心想”,必须要通过实力,才能“事成”。比如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能不能往生?当然能往生。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往生,有本书上说,佛当年说过,到了末法时期了,地狱门口都是出家人。今天念佛法门极为普遍,差不多出家人每天都在唸佛,怎么往生到地狱里去了?这怎么说呢?
一切事都是人去做的,成功也是人去成功的,否定了人的因素,那就不是唯物辨证法,现在的人,怎么修行也不懂,怎么往生也不懂,连修行要断烦恼,他们也不懂,轻飘飘的,以为只要信就可以了。你真的保持一个信也有作用,那只是种种善根,可不是能够了生死,能够解脱,或者能够往生的全部力量。
某些话本来是不错的,可是被后代的修行人想成了自己的一套,那还有什么希望?本来是“信愿行”啊,哪可以只强调一个“信”呢?而且现在连是不是正信都分不清楚。信要正信不能邪信。愿呢?认为只要发愿就行了,其他就不知道了,由于主张不要多听,不要多懂,所以才会这么无知。伟大的佛教,殊胜的法门,被后世的人这么一说,那么一改,变得非常简单低级庸俗。释迦佛讲四十九年法,你不懂又起什么作用呢?
“愿”,从高要求来讲,就要修三解脱门里的无愿解脱门,愿而无愿,就像念佛要念到“念而无念”,都有一个无字,你才能解脱。“行”是修行,行是叫你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,就是要断烦恼。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净土啊,你只有走清净的道路才能到啊,你不断烦恼能清净吗?通俗一点来讲,行是行为,行为为什么不端正?内心有烦恼啊,你不断烦恼,行为不端正,这是信愿行的行吗?
说“我唸佛就是修行”,可以这么说,但唸佛至少也应起到烦恼消除,行为端正的效果。而那些背离了佛的教导,也背离了初祖的教导,随心所欲把佛的话改变,你想出一点随便的话说说,他再想出一点随便的话说说,那样就失去本来面目了。有人竟然说:“释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。”释迦佛是修行成道以后,才知道有十方佛,才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释迦佛做太子的时候,他怎么会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啊?再说,如果释迦佛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,那他度五比丘的时候,为何不叫他们只要唸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,又何用说四圣谛,讲四十九年法度声闻弟子证阿罗汉果呢?马上叫他们唸阿弥陀佛成佛不是方便得多了吗?这种违反事实不明因果的邪见竟然有这么多的人会相信!
根据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来说,你往生了极乐世界你还是众生,称为“其国众生”,如果你花开见佛,还是不肯修行断烦恼,阿弥陀佛说法你也不听,你仍然照娑婆世界那些邪师邪说的话,以为整天唸阿弥陀佛就能成佛,那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岂不白说了?很好的一个法门,却被有些人故意歪曲了。
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,又称方便法门,往生是方便,你欢喜到极乐世界去,佛就教你一个往生的方法。解脱生死到常乐我净的彼岸才是根本法门,到了极乐世界,你还得修四谛法,十二因缘,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,否则在娑婆世界做老众生,将来到极乐世界仍然做老众生。如果到了极乐世界你能照着阿弥陀佛说的法去修,你将来能够解脱,乃至于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能成佛,那么你在娑婆世界听释迦佛的话,你照释迦佛话去修行,也同样能证阿罗汉果,成佛,而且还比极乐世界快不知道多少倍,你为什么不修呢?
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讲,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,现在有的人却说:“娑婆世界修不好的,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才能修得好”,离经一字就是魔说,极乐世界一百年可不等于娑婆世界一百年啊,那是极乐世界的年份啊,有人用计算机算出来,换成娑婆世界的天数来说,要几万亿年呢!
佛教是互相尊重,互相赞叹,十方如来赞叹释迦佛,释迦佛也赞叹十方如来。佛教完全尊重你自己的发心,十方世界由你自己选择,非常民主,死了以后,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释迦佛也尊重你,你发愿往生东方净土,释迦佛也赞叹,你发愿在娑婆世界转世度众生,释迦佛更为欢喜。可是讲到修行,释迦佛为了对我们众生负责,就告诉我们: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,否则释迦佛没把真实情况讲出来,对佛弟子太不负责任啦。我想起从前在福鼎的时候,有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老和尚,称为佛门泰斗,有一天对居士们讲,“我快要走了,如果我再不把真话讲出来,那我对不起人”,就因为如今邪的势力非常大,他一直不敢讲真话,什么是他的真话?他说:“如果不修禅定,唸佛是唸不好的。”
所以“信愿行”,首先你要相信释迦佛讲的话:有西方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,虽然有,你不想去你也不会去,要有这样的愿力,你才能去;更重要的是,修行要修出实力来。如果说只要一句,什么都在里面了,那你怎么戒不懂,定不懂,慧也不懂,自身烦恼这么重,菩提心也发不出来?
为什么末法时期修行很难成就,就因为修行人把修行架空了,人为什么这么蠢啊?竟然把自己架空,还不是受了种种错误的言论的影响。魔王波旬也知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,所以早就钻到佛门里来了。他发愿:要在如来涅槃以后,化现比丘,专门破坏如来的法,那些专门破坏佛法的人,却大受某些人崇拜。
生死能不能自在?就看你活着的时候能不能自在,你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自在的力量,你死了会有这股力量吗?这个自在不是指神通,而是指你的觉悟,是指你心的力量。身也是心的力量所指挥的,你没有烦恼,你怎么会去投生?换句话说,你不想投生到六道里来,你想到彼岸去,这也是心的力量,你想来就来,想去就去,这就叫自在。
比如你们今天二十几位居士不是来了吗?再看看,有多少人发心要来,他们来了没有啊?所以不是光靠发心就行的。他们也发心嘛,想来而没有来,这就是不自在。
为什么有的想来的人没来呢?因为他们什么都放不下,什么都空不了,抓住现在做众生时的这种感情,以及众生的一切生活爱好,自己把自己绑起来了。每个人都有家庭,每个人都有工作,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,每个人都有事情,都是一样的,为什么有人放得下?有的人就放不下呢?放得下的人想去就去了,放不下的人想去就去不了。同样的道理,你今世是一个样样放不下的人,死了还是这样一个你呀,难道你眼睛一闭就成了阿罗汉,生死自在了?修行求解脱,说难也难,说不难也不难,就看你喽。你被贪瞋痴绑住了,当然难,你把贪瞋痴的绳索解掉了,就容易了嘛。现在你活着的时候不自在,你死了也不会自在,你现在活着想去去不了,被这面拖住,那面拖住,发了心又退心,死了以后你也是想去也去不了。
从前能海上师在四川讲经的时候说过,“有个老居士念佛…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