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連這兒的規章製度都遵守不了,你能持好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嗎?

  解空功德呢?煩惱空不掉,我執放不下,就好像有許多修密宗的人只知道唸“嗡啊吽,嗡啊吽”,啥意思啊?不知道。嗡啊吽的要求你做到了沒有?“我不知道”。很多年前,聽說北京有個氣功師教“嗡啊吽功”。你什麼煩惱都沒有斷,我執依然這麼重,一天到晚“嗡啊吽”,還不是外道氣功師搞的那一套。

  如果想繼續生死流轉,認爲去叁惡道也無所謂,那我就不講了。如果你真想脫離六道輪回,了脫生死,斷絕一切人世間的苦,你不放下我執,不斷煩惱,是不可能的。不信你試試看,你不放下我執,不斷煩惱,反正靠老師了,你仍然會起煩惱跟人吵架,所以解縛要靠自己,今天講到這兒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2.8

  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起講)

  能海上師說:“能仁主第二”爲釋迦佛以後,能運用全部佛法者,爲宗喀巴大師,故稱法王第二也。

  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能海上師說,“爲釋迦佛以後,能運用全部佛法者,爲宗喀巴大師,故稱法王第二也”,佛稱法王,于法自在稱法王。如果在法上沒有成就,就不可能于法自在。有智慧辯才的人,就跟普通人不一樣,他能夠以一法說一百個法,而且說服力很強,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就。辯才不是口才,口才是世間上的智慧。有的人口才好,因爲他腦子比較靈活,一個八面玲珑的人肯定很會說話。還有的人也有口才,不過人家聽了不服他,甚至要冒火,這種口才往往是無理取鬧,因爲他正在起煩惱。一個人起了煩惱,說出來的話都是自以爲是。如果你講的話確實有理,聽的人多多少少會有所考慮,他就不吭聲了,因爲他在思考你話中的含義、話中的道理,這種狀態一看就知道:他已經接受了你的話了。而無理取鬧的人,他的話裏聽不出什麼道理,或者他這個道理人家不能接受,看到人家不接受,他就冒火了,鬧起來了。當人家不能接受的時候,用冒火、用煩惱、用脾氣,想把人家壓下去,這就叫無理取鬧。

  我們學佛法,尤其是我們學文殊法的,要有一個目標,今生要有所成就,至少要獲得智慧辯才。要確實能達到這個目標,光學理論還不夠,你自己還要去體驗去親證。智慧辯才跟口才,跟無理取鬧完全兩樣,他一開口講出來的話全是智慧的話,這種辯才從哪裏來?從智慧中來。

  那些有口才的人,或者不懂佛法無理取鬧的人,你世間上學問學得再多,你有口才人家也不一定會服你,因爲世間上的智慧都有漏洞,你有你一套的主意,你認爲你講的頭頭是道,但是別人不掉在你這個圈子裏,他有他的一個圈子,旁觀者清,他一聽就聽出你話裏的漏洞,當然不聽你的了。世間上都是這樣,你一個觀點,他一個主意,個人有個人一套,再加上煩惱,互不買賬。

  智慧辯才是佛法的智慧,沒智慧的人往往說千句萬句,別人也不一定會完全服你,有智慧辯才的人沒幾句話,人家就聽進去了。這不是一個會說話的問題,這個智慧包括的面很廣,看你對人世間的矛盾洞察力有多少,也就是看事物的深度有多少,還要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上說話,還要看你依據什麼原則,還要看你根據對方的情況,怎麼善巧方便跟他能契合得起來,而且所有這一切還要做到恰到好處,這個恰到好處就稱爲般若智慧。能海上師說過:“般若無相顯于事,所做恰好即是般若”。不論你身子的行動,不論你語言,不論你幹什麼事情,你能把它做到恰到好處,這種智慧就是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就在衆生的心裏,如果不在衆生心裏,衆生怎麼成佛啊?成佛就是靠般若智慧成的,菩薩法修圓滿了就成佛了,六度就是圓滿在最後一度般若度裏。

  這使我想起,我八四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時,我的學生請我到她家去作客,提了一個問題,當時報上全在討論“什麼是幸福?”文章發表了很多,結果還是鬧不清楚,所以她想聽聽我的觀點,以爲我會大說特說,還准備了錄音機,誰知我一句話就回答了她,哪一句?“,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”,她一聽就明白了,一句話就真正解決了問題。(笑聲)

  舉這個例子我是想說明世間上長篇大論的演說,寫的文章,在理論上翻跟頭,種種巧辯,都不叫辯才。只有佛法裏的智慧,你拿到了去對症下藥,哪怕一句話兩句話,使人,這才叫智慧辯才。所以靠世間上的學問,你永遠也成不了佛,只有按照佛講的話去實踐,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。

  自從釋迦佛涅槃以後,“能運用全部佛法者爲宗咯巴大師”,所以藏民就稱宗大師爲法王第二,法王就是佛,稱宗大師“法王第二”,沒有誇張,恰到好處。

  中國曆史上有這麼一個風氣,喜歡往高處說話,比如見了皇帝稱萬歲,皇帝的老婆稱娘娘千歲。照這麼說起來,肯定是娘娘先死,皇帝後死喽,可往往皇帝死了娘娘還沒死,他們連百歲都活不到,卻要稱萬歲,這就是中國人的風俗習慣,反正說得高說得好,我總沒錯。只有妒忌的人才會說“拍馬屁”,假如馬屁拍到他身上呢?他也覺得挺好挺好。(衆笑)

  法王這個名詞佛教原來就有的,指的是釋迦佛,可是中國皇帝,爲了要團結邊疆上的那些少數民族,所以皇帝就采取封號的辦法。當地的人對皇帝的封號也看成極爲榮耀的事情。因爲佛是法王,是無上的,是最圓滿,最徹底,最高的,所以皇帝就封某人什麼法王。後來法王變了一個傳承的稱號,一世一世傳下去了,後世人難免還會對這些名詞産生誤解。實際上宗大師的“法王第二”倒有真實的來源,並不是一個封號,也不是一個傳承。

  還有“活佛”這個稱號,也會被後世人理解成“活著的佛”。其實這也是中國人說好話的毛病,“活佛”是翻譯的錯誤,照原文應該譯成“轉世的修行人”,還不知道他有沒有證果呢。

  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。學佛就要說真實語,誇大就是绮語。绮語就是美麗動聽的話,當然也包括誇張在裏邊。绮語常會迷惑人,就算你不想迷惑人,人家聽了也被迷惑了。凡是違反釋迦佛教導的,我都不起歡喜心,連稱呼也要恰當。不恰當的稱呼我就不喜歡。

  比如說,我年輕時候爲了送法上門,全國各地到處跑,輪船也坐,火車也坐。每次坐火車,我跟旅客談談,總會說到佛法上去,大家聽得都很高興。有一次到站了,我要下車了,坐在我對面的人,說句好話:“今天聽了你大師這些話,我是非常受益。”我一屁股又坐下去了,幹什麼?我說:“我不是大師,我是老師”,然後下車。現在最喜歡稱大師的就是氣功師,氣功師個個都是大師,從沒有一個小師的。

  佛所以成法王,所以能辯才無礙,因爲一切功德都是在大般若裏圓滿的,只有大般若的智慧,才能成就佛陀的辯才。你沒有智慧,你自己能成就嗎?你能度得了衆生嗎?不過在人世間哄哄熱鬧,死了還要背因果。你要想成佛,就必須以文殊菩薩爲師,文殊菩薩智慧稱“金剛智”,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大般若智慧,所以我們今天修《文殊法》就能得到智慧辯才。學好《文殊法》你就能運用全部佛法,能運用全部佛法就稱圓滿,智慧辯才是從圓滿的佛法來的,佛法要圓滿,那必須要有顯密二教,教證二法。我們法流的修行,爲學而修,爲修而學,學修並重,教證二法圓滿,所以非常殊勝。能海上師當年學法的時候,他的師父就是辯才無礙,能海上師講經說法,聽過他說法的人都稱他辯才無礙。

  佛教傳到中國成立了宗派,長期以來,宗派跟宗派之間互相攻擊,排斥,已經發展到無理取鬧,乃至成了互相誹謗。尤其是對佛法無知的人,不主張深入經藏,不主張廣學多聞,加上他們又有一種狹隘的煩惱心態,凡是本宗同修的人,不論說對說錯,都是對的好的,你說的跟我不同就是不好,總說如今末法時期這個宗不恰當,那個宗不妥當,還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來,已經有點謗法了。從前的宗派之間的辯論,還是帶著一些佛法,現在簡直是胡鬧,可是對于宗大師的顯密並修,以戒爲師,以戒定慧爲根本,要發菩提心,要修出離行,我看長期以來沒有人說過什麼閑話,這就從宗派的互相鬥爭的漩渦中跳出來了。

  有人專門誹謗密宗,稱密宗是妖魔鬼怪,是妖法,近代曆史上就有一個非常有威望的人竟然領頭誹謗密宗,當年弘一法師也受了影響,在弘一法師的演講錄裏,有一次講到,“我過去對密教有所誤解,應痛自忏悔”。還有一本誹謗密宗的書,但其中也有這麼幾句,“不過,宗喀巴大師寫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完全是正法”。因爲顯密並修就不成爲一個什麼宗派,而是一個圓滿的法門,更何況菩提道次第包含了釋迦佛全部的佛法。

  如果你對佛法了解不全面,總是強調自己這一面圓滿,或者自己學的這一本經典爲究竟,認爲叁藏十二部用不著,那佛何必說四十九年法呢?正像所有的好事不可能一個早晨做完一樣。你只學一部經,你能完全圓滿嗎?釋迦佛當年跟文殊菩薩講過,末法時期的衆生,總以爲一句半語能徹底究竟。你有這個觀點,那豈不是嫌釋迦佛講法講得太多了,還不如你聰明?有許多謗佛謗法的觀點,不仔細分析還不容易辨別得出來,這些謗法的人能成就嗎?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你也往生不了啊。

  每一個法門都好,每一個宗派都是佛法,你說某一個法門不好,你就謗法了,除非有人把這個法門的原則、含義、說法改變了,那是另外一碼事。不好是在人身上:懶惰成性,貪簡單方便,就會不要圓滿只抓片面,結果形成了口說圓滿,實非圓滿,口說大乘,實非大乘。

  所以能夠運用全部佛法的善知識,應該要大大贊歎,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。舉個例子說,一只香爐叁只腳,一放就平了,假如這個香爐少了一只腳,雖是香爐但放得正嗎?本來放得正,現在放不正了,因爲少了一條腿。所以既然稱爲正法,就要圓滿。不圓滿的法也叫法,少了一條腿,擺不正了。就好比戒定慧也要圓滿,戒定慧少了一個,也就少了一條…
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愛徒的樂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