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连这儿的规章制度都遵守不了,你能持好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吗?

  解空功德呢?烦恼空不掉,我执放不下,就好像有许多修密宗的人只知道唸“嗡啊吽,嗡啊吽”,啥意思啊?不知道。嗡啊吽的要求你做到了没有?“我不知道”。很多年前,听说北京有个气功师教“嗡啊吽功”。你什么烦恼都没有断,我执依然这么重,一天到晚“嗡啊吽”,还不是外道气功师搞的那一套。

  如果想继续生死流转,认为去三恶道也无所谓,那我就不讲了。如果你真想脱离六道轮回,了脱生死,断绝一切人世间的苦,你不放下我执,不断烦恼,是不可能的。不信你试试看,你不放下我执,不断烦恼,反正靠老师了,你仍然会起烦恼跟人吵架,所以解缚要靠自己,今天讲到这儿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.2.8

  (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)

  能海上师说:“能仁主第二”为释迦佛以后,能运用全部佛法者,为宗喀巴大师,故称法王第二也。

  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能海上师说,“为释迦佛以后,能运用全部佛法者,为宗喀巴大师,故称法王第二也”,佛称法王,于法自在称法王。如果在法上没有成就,就不可能于法自在。有智慧辩才的人,就跟普通人不一样,他能够以一法说一百个法,而且说服力很强,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就。辩才不是口才,口才是世间上的智慧。有的人口才好,因为他脑子比较灵活,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肯定很会说话。还有的人也有口才,不过人家听了不服他,甚至要冒火,这种口才往往是无理取闹,因为他正在起烦恼。一个人起了烦恼,说出来的话都是自以为是。如果你讲的话确实有理,听的人多多少少会有所考虑,他就不吭声了,因为他在思考你话中的含义、话中的道理,这种状态一看就知道:他已经接受了你的话了。而无理取闹的人,他的话里听不出什么道理,或者他这个道理人家不能接受,看到人家不接受,他就冒火了,闹起来了。当人家不能接受的时候,用冒火、用烦恼、用脾气,想把人家压下去,这就叫无理取闹。

  我们学佛法,尤其是我们学文殊法的,要有一个目标,今生要有所成就,至少要获得智慧辩才。要确实能达到这个目标,光学理论还不够,你自己还要去体验去亲证。智慧辩才跟口才,跟无理取闹完全两样,他一开口讲出来的话全是智慧的话,这种辩才从哪里来?从智慧中来。

  那些有口才的人,或者不懂佛法无理取闹的人,你世间上学问学得再多,你有口才人家也不一定会服你,因为世间上的智慧都有漏洞,你有你一套的主意,你认为你讲的头头是道,但是别人不掉在你这个圈子里,他有他的一个圈子,旁观者清,他一听就听出你话里的漏洞,当然不听你的了。世间上都是这样,你一个观点,他一个主意,个人有个人一套,再加上烦恼,互不买账。

  智慧辩才是佛法的智慧,没智慧的人往往说千句万句,别人也不一定会完全服你,有智慧辩才的人没几句话,人家就听进去了。这不是一个会说话的问题,这个智慧包括的面很广,看你对人世间的矛盾洞察力有多少,也就是看事物的深度有多少,还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,还要看你依据什么原则,还要看你根据对方的情况,怎么善巧方便跟他能契合得起来,而且所有这一切还要做到恰到好处,这个恰到好处就称为般若智慧。能海上师说过:“般若无相显于事,所做恰好即是般若”。不论你身子的行动,不论你语言,不论你干什么事情,你能把它做到恰到好处,这种智慧就是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就在众生的心里,如果不在众生心里,众生怎么成佛啊?成佛就是靠般若智慧成的,菩萨法修圆满了就成佛了,六度就是圆满在最后一度般若度里。

  这使我想起,我八四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时,我的学生请我到她家去作客,提了一个问题,当时报上全在讨论“什么是幸福?”文章发表了很多,结果还是闹不清楚,所以她想听听我的观点,以为我会大说特说,还准备了录音机,谁知我一句话就回答了她,哪一句?“, 放下欲望就是幸福”,她一听就明白了,一句话就真正解决了问题。(笑声)

 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世间上长篇大论的演说,写的文章,在理论上翻跟头,种种巧辩,都不叫辩才。只有佛法里的智慧,你拿到了去对症下药,哪怕一句话两句话,使人,这才叫智慧辩才。所以靠世间上的学问,你永远也成不了佛,只有按照佛讲的话去实践,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。

  自从释迦佛涅槃以后,“能运用全部佛法者为宗咯巴大师”,所以藏民就称宗大师为法王第二,法王就是佛,称宗大师“法王第二”,没有夸张,恰到好处。

 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风气,喜欢往高处说话,比如见了皇帝称万岁,皇帝的老婆称娘娘千岁。照这么说起来,肯定是娘娘先死,皇帝后死喽,可往往皇帝死了娘娘还没死,他们连百岁都活不到,却要称万岁,这就是中国人的风俗习惯,反正说得高说得好,我总没错。只有妒忌的人才会说“拍马屁”,假如马屁拍到他身上呢?他也觉得挺好挺好。(众笑)

  法王这个名词佛教原来就有的,指的是释迦佛,可是中国皇帝,为了要团结边疆上的那些少数民族,所以皇帝就采取封号的办法。当地的人对皇帝的封号也看成极为荣耀的事情。因为佛是法王,是无上的,是最圆满,最彻底,最高的,所以皇帝就封某人什么法王。后来法王变了一个传承的称号,一世一世传下去了,后世人难免还会对这些名词产生误解。实际上宗大师的“法王第二”倒有真实的来源,并不是一个封号,也不是一个传承。

  还有“活佛”这个称号,也会被后世人理解成“活着的佛”。其实这也是中国人说好话的毛病,“活佛”是翻译的错误,照原文应该译成“转世的修行人”,还不知道他有没有证果呢。

  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。学佛就要说真实语,夸大就是绮语。绮语就是美丽动听的话,当然也包括夸张在里边。绮语常会迷惑人,就算你不想迷惑人,人家听了也被迷惑了。凡是违反释迦佛教导的,我都不起欢喜心,连称呼也要恰当。不恰当的称呼我就不喜欢。

  比如说,我年轻时候为了送法上门,全国各地到处跑,轮船也坐,火车也坐。每次坐火车,我跟旅客谈谈,总会说到佛法上去,大家听得都很高兴。有一次到站了,我要下车了,坐在我对面的人,说句好话:“今天听了你大师这些话,我是非常受益。”我一屁股又坐下去了,干什么?我说:“我不是大师,我是老师”,然后下车。现在最喜欢称大师的就是气功师,气功师个个都是大师,从没有一个小师的。

  佛所以成法王,所以能辩才无碍,因为一切功德都是在大般若里圆满的,只有大般若的智慧,才能成就佛陀的辩才。你没有智慧,你自己能成就吗?你能度得了众生吗?不过在人世间哄哄热闹,死了还要背因果。你要想成佛,就必须以文殊菩萨为师,文殊菩萨智慧称“金刚智”,金刚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般若智慧,所以我们今天修《文殊法》就能得到智慧辩才。学好《文殊法》你就能运用全部佛法,能运用全部佛法就称圆满,智慧辩才是从圆满的佛法来的,佛法要圆满,那必须要有显密二教,教证二法。我们法流的修行,为学而修,为修而学,学修并重,教证二法圆满,所以非常殊胜。能海上师当年学法的时候,他的师父就是辩才无碍,能海上师讲经说法,听过他说法的人都称他辩才无碍。

  佛教传到中国成立了宗派,长期以来,宗派跟宗派之间互相攻击,排斥,已经发展到无理取闹,乃至成了互相诽谤。尤其是对佛法无知的人,不主张深入经藏,不主张广学多闻,加上他们又有一种狭隘的烦恼心态,凡是本宗同修的人,不论说对说错,都是对的好的,你说的跟我不同就是不好,总说如今末法时期这个宗不恰当,那个宗不妥当,还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来,已经有点谤法了。从前的宗派之间的辩论,还是带着一些佛法,现在简直是胡闹,可是对于宗大师的显密并修,以戒为师,以戒定慧为根本,要发菩提心,要修出离行,我看长期以来没有人说过什么闲话,这就从宗派的互相斗争的漩涡中跳出来了。

  有人专门诽谤密宗,称密宗是妖魔鬼怪,是妖法,近代历史上就有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竟然领头诽谤密宗,当年弘一法师也受了影响,在弘一法师的演讲录里,有一次讲到,“我过去对密教有所误解,应痛自忏悔”。还有一本诽谤密宗的书,但其中也有这么几句,“不过,宗喀巴大师写的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完全是正法”。因为显密并修就不成为一个什么宗派,而是一个圆满的法门,更何况菩提道次第包含了释迦佛全部的佛法。

  如果你对佛法了解不全面,总是强调自己这一面圆满,或者自己学的这一本经典为究竟,认为三藏十二部用不着,那佛何必说四十九年法呢?正像所有的好事不可能一个早晨做完一样。你只学一部经,你能完全圆满吗?释迦佛当年跟文殊菩萨讲过,末法时期的众生,总以为一句半语能彻底究竟。你有这个观点,那岂不是嫌释迦佛讲法讲得太多了,还不如你聪明?有许多谤佛谤法的观点,不仔细分析还不容易辨别得出来,这些谤法的人能成就吗?就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你也往生不了啊。

  每一个法门都好,每一个宗派都是佛法,你说某一个法门不好,你就谤法了,除非有人把这个法门的原则、含义、说法改变了,那是另外一码事。不好是在人身上:懒惰成性,贪简单方便,就会不要圆满只抓片面,结果形成了口说圆满,实非圆满,口说大乘,实非大乘。

  所以能够运用全部佛法的善知识,应该要大大赞叹,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。举个例子说,一只香炉三只脚,一放就平了,假如这个香炉少了一只脚,虽是香炉但放得正吗?本来放得正,现在放不正了,因为少了一条腿。所以既然称为正法,就要圆满。不圆满的法也叫法,少了一条腿,摆不正了。就好比戒定慧也要圆满,戒定慧少了一个,也就少了一条…
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爱徒的乐趣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