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居士的人數超過出家人,居士既然信佛,他跟佛門就有密切關系,至少他經常到佛門來,如果在佛門裏邊盡鬧矛盾,盡幹壞事,表現極壞,那對整個佛門不是有壞影響嗎?我看到了這一點,所以我很重視居士。把居士教育好,對佛門是一個極大的助力,如果在家居士能夠教育好,很像一個佛弟子,反過來還會促進某些表現不好的出家同學,心有慚愧。

  從前我跟隆蓮法師說起,我想辦一個四衆弟子的佛學院,隆蓮法師笑笑,說“現在和尚都管不了和尚,你一個居士想管和尚?”其實管得了管不了,還在于戒定慧。雖然叢林規矩對我們不太合適,因爲我們又不全是出家人,但是這兒的規章製度就是我們佛學苑的規矩,你遵守規章製度就是在修行了,因爲規章製度跟戒相應,而且這些規章製度完全是在修行生活裏製定的,從早上開始到晚上,你都能遵守規章製度的話,大家就能夠合得來,這叫合衆,這叫“和合”。你不遵守規章製度,你跟大家就合不來,你能夠遵守規章製度,也就是你把持戒的精神在生活裏做起來了。

  修行要在生活裏修,這句話我講了幾年了,有人心裏還是無數,“在生活裏怎麼修啊?”只知道每天念經修禅定就是修行,那你仍然是在念經裏修行,或者是在禅定裏修行,現在佛門裏的人就是這個樣子,好像生活跟修行是兩碼事。他的觀點就是,“我只要把生活問題解決,有吃有穿有住,唸佛唸經就是修行了。你不把生活中的世俗習氣改變過來,修行就慢了,矛盾也多了,除非你離開生活。生活裏就是人會惹你,那你除非離開人,可是人是群居生活,你能離得開嗎?修行人還在經常動生活腦筋,現在不論是大廟小廟,出家人在家人,都在動生活腦筋。如果你不在生活裏修,生活會起反作用,你即使唸經的時候沒有貪瞋癡,唸完經仍然有貪瞋癡,因爲你生活裏沒有修掉貪瞋癡嘛。怎麼在生活裏修?把戒定慧用上去,這就是修行。

  “定”,我們修的定是戒定慧的定,有止有觀,止觀雙運,光修止,別的念頭都不起來了,人就會遲鈍,無法觸類旁通,也不可能八面玲珑,更不可能善巧方便。如果你只修觀不修止,沒有止的基礎,你心就定不下去,妄念紛飛,你這個觀也修不好,因爲這些妄念經常會摻雜進來,擾亂你的思想。

  可能你們前世大多數都是修行人吧?現在什麼年代了,還能進佛門來修行,沒有過去世的善根,我看是不容易的!前世都有善根的啦,也就是前世都進過佛門的。那麼從現在看過去世,你受的影響哪個居多?我觀察下來,你們前輩子在佛門裏受止的影響比較多,可能沒有很好修觀,所以現在進了佛門仍然如此。現在最普及的淨土宗從不修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只主張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就是修止,這叫以一念止萬念,你真的能夠用功念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定的境界,起一個妄念就不能叫一心不亂,可是,你不修觀,智慧仍是開不出來的。

  如今其他法門,也是偏向于修止。比如我多年前在泉州承天寺,有一個華僑大學的教師過去也是跟我學法的,他發心來照顧我生活,結果卻變成不是他照顧我,而是我照顧他。管生活的一個女居士告訴他,“你聽到打梆聲音,你就去拿飯,下午幾點鍾,你聽到打梆聲音你就去拿水。”可是每天都是我跟他說:“打梆了,你沒聽到?快去拿飯呀”,拿水也是這樣,他好像沒聽到,我說“你離開我這麼一段時間你到底在修啥?是不是在修一種法門?專門看自己的心,不要起念頭?”他說:“是啊,是啊。”你看修成這個樣子的遲鈍,如果你們老學生這樣子的話,我就得訓你幾句。外道修止不修觀,雖能出功能,但是他們了不脫生死,因爲他們開不了智慧,更談不上成佛。

  再舉一個例子,你們每天早晨修定唸經,我也天天來,因爲天氣冷了,要包腿子,你們就拿一條蓋被來給我包起來,可是經常會發生差錯,連鋪在底下的毯子都要我重鋪的,我重鋪的時候你也看看,自己的毛病在哪裏?可等到明天還是鋪成一頭長一頭短,比例不相等,叫我怎麼包得起來?(衆笑)這就是只曉得止,在鋪毯子上止住了,不知道觀,不看一看怎麼才能恰到好處。還有給我包腰部時,那邊長這邊短包不過去,他傻掉了,拿著不動了,(衆笑)也不知道怎麼辦,我說你拖過來一點嘛,我看止得太厲害了,(衆笑)停住了啦,所以修止不修觀這怎麼能出智慧呢?

  慧呢?聽法是聞慧,你光聽法還不行,聞思修叁慧都要有,要通過你自己腦子的思惟,那才是你自己的東西。想不通的地方不要灰心,多想想就能想通了,這叫修慧。爲什麼我們要天天唸經啊?就是叫你根據經文去想,有的地方昨天還來不及想,今天再想想比如說:“生死在握”,生死要有把握,首先要有聞慧,聽了法就懂了,要有持戒功德、多聞功德、解空功德,才能達到生死自在。“持戒”,想想我今天又犯了哪些紀律,你印象就會深刻,印象深刻,也就注意了,“再再思惟曰修”。所以唸經要跟著經文去思惟,以後還要提高,要隨文入觀,根據經書的文字,一面念一面修觀。說那樣修起來要求多高啊,哪裏喲!本來就應該要這麼修的,不是我講得要求高,是你自己做的要求太低了。

  想不通的地方多想想,我所以能跟你們這麼講那麼講,還不是腦子裏一直在想,想出來的?我爲什麼頭發脫光了?(衆笑)這就是個明顯的證據嘛,一只狗一只貓,等到熱天它就要脫毛,這是自然現象,腦子發熱就要脫發,腦子怎麼會發熱?想得太多了,當然,這是打比方喽。

  我常說,“我還沒有備課呢。”你們說“老師,你用不著備課的,你一張開嘴巴就能講。”這倒也是,如果沒有想得多,哪裏講得出來?腦子一直在法義上轉,再結合現實生活,轉得成熟了,一拎就起來了,其實我的備課,也只是在腦子裏想一想罷了。比如,這個東西沒有放在桌面上,是放在裏面。你要找就很困難,你放在面上找起來就容易。再比如,桌子上只有一樣東西,你拿走了就沒了,桌子上放滿了東西,就隨你拿。所以要廣學多聞,善于思惟,想通了就叫悟。

  你們男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女孩子強一點。我說話要小心,(衆笑)所以我只能說某些方面,因爲昨天晚上你們女衆部演了一個《花木蘭》,唱詞裏有“誰說女子不如男?”所以我也不敢說了。(衆笑)男孩子比女孩子哭得少,英雄不輕易掉淚,只有在事業失敗的時候,才“常使英雄淚滿襟”,你們有沒有失敗,沒有!那麼哭什麼呀?尤其是新年裏最好不要哭,說句笑話大家都在忙吃的東西,又是做面條,又是做餃子,又是熬湯粥,你一哭眼淚都掉在這裏邊了,(衆笑)不太衛生吧?我知道你們女孩子最難忘的就是媽媽的懷抱,誰都是媽媽懷抱裏長大的,如果你實在想媽了,打個電話給媽拜拜年,這倒是一個禮貌。你們現在可能也沒什麼吧,我只是那麼說說罷了,你們聽法的時候也經常聽到要做“女中丈夫、巾帼英雄”,我們現在正是精神奮發,前途光明,在弘法的道路上天天成長,你們將來面對歪風邪氣,魔道邪道,個個能打個漂亮的勝仗,這是講講智慧。

  有智慧的人重理智,沒智慧的人重感情。說不見得吧?有些人很重感情,可是我看他也蠻有智慧,那麼我告訴你,即使他有智慧,他的智慧也掉在感情裏了。智慧掉在感情裏,智慧還得聽感情的話,即使不說智慧成了感情的奴隸,至少也說感情老大,智慧老二,老二還得聽老大的,就等于沒智慧。會動腦筋,會想一套,會分析,這只是世俗上的聰明,不是我們講的智慧,我們講的是佛法的智慧。

  佛性是現成的,爲什麼智慧發揮不出來?就是因爲有個阻力,這個阻力就叫貪瞋癡煩惱。煩惱在哪裏找?煩惱在你感情裏找,有的人找不到,“說貪吧,我又不做生意,也沒有貪發財,也沒貪吃,早上我兩點半起來,也沒有貪睡嘛”,從你感情裏去找就能找到了,你對自己有感情,對衆生沒感情,這個就是煩惱,就是執著,就是貪,這叫偏愛自己,偏愛自己一切災害就出來了,所謂“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”。

  所以,有智慧的人不等于說他沒有感情,只是他的感情非常豪放,非常廣大,如果他在感情上出現矛盾了,他不會掉進感情的陷阱裏,他會用他的智慧來解剖這個感情,來跳出這個感情。從感情裏跳出來,是不是就沒感情了?也不是。你跳出了世俗的感情,跳出了小我的感情,跳出了執著的感情,跳出了難忘的個人感情,你就灑脫了,你也不是個沒感情的人,你這個感情完全是跟著你的智慧去轉化。

  菩薩假如只有悲心,沒有智慧,怎麼度得了衆生?菩薩假如沒有感情,他怎麼肯去度衆生?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菩薩的感情是一種智慧的感情,也就是說是一種菩提心的感情,一種大悲心的感情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2.10

  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起講)

  頌: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,

  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,

 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
  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。

  昨天我們講到,能海上師說,“任修何行不外叁學,做任何事也可運用叁學”,我們在生活中,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中,不管做什麼事,都可以運用戒定慧叁學。我常講“生活就是修行”,既然修行人離不開生活,我們如果能夠把生活作爲我們修行的場所,我們修行的面就廣了,而且體會也會深刻。

  拿戒來說,戒有開遮持犯,我們在集體生活裏,大家都是修行人,爲了要和合團結,咱們不得不有個法則,戒就起這個作用。我們今天是在佛學苑裏,都要遵守佛學苑的規章製度,因爲這些規章製度就是我們修習的法則,能使我們趨向清淨的道路,它比世間上種種的守則、製度要殊勝得多。

  那麼規章製度能不能改變呢?可以改變,這就好比在問戒能不能開?當然能開,但是要有原則。如果你提出一個建議要修改某個條例,這樣可以使大家更有利益,或者說環境條件有所變遷,爲了大家適應變化,這是完全可以的。如果只爲了你個…
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愛徒的樂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