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居士的人数超过出家人,居士既然信佛,他跟佛门就有密切关系,至少他经常到佛门来,如果在佛门里边尽闹矛盾,尽干坏事,表现极坏,那对整个佛门不是有坏影响吗?我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我很重视居士。把居士教育好,对佛门是一个极大的助力,如果在家居士能够教育好,很像一个佛弟子,反过来还会促进某些表现不好的出家同学,心有惭愧。

  从前我跟隆莲法师说起,我想办一个四众弟子的佛学院,隆莲法师笑笑,说“现在和尚都管不了和尚,你一个居士想管和尚?”其实管得了管不了,还在于戒定慧。虽然丛林规矩对我们不太合适,因为我们又不全是出家人,但是这儿的规章制度就是我们佛学苑的规矩,你遵守规章制度就是在修行了,因为规章制度跟戒相应,而且这些规章制度完全是在修行生活里制定的,从早上开始到晚上,你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话,大家就能够合得来,这叫合众,这叫“和合”。你不遵守规章制度,你跟大家就合不来,你能够遵守规章制度,也就是你把持戒的精神在生活里做起来了。

  修行要在生活里修,这句话我讲了几年了,有人心里还是无数,“在生活里怎么修啊?”只知道每天念经修禅定就是修行,那你仍然是在念经里修行,或者是在禅定里修行,现在佛门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,好像生活跟修行是两码事。他的观点就是,“我只要把生活问题解决,有吃有穿有住,唸佛唸经就是修行了。你不把生活中的世俗习气改变过来,修行就慢了,矛盾也多了,除非你离开生活。生活里就是人会惹你,那你除非离开人,可是人是群居生活,你能离得开吗?修行人还在经常动生活脑筋,现在不论是大庙小庙,出家人在家人,都在动生活脑筋。如果你不在生活里修,生活会起反作用,你即使唸经的时候没有贪瞋痴,唸完经仍然有贪瞋痴,因为你生活里没有修掉贪瞋痴嘛。怎么在生活里修?把戒定慧用上去,这就是修行。

  “定”,我们修的定是戒定慧的定,有止有观,止观双运,光修止,别的念头都不起来了,人就会迟钝,无法触类旁通,也不可能八面玲珑,更不可能善巧方便。如果你只修观不修止,没有止的基础,你心就定不下去,妄念纷飞,你这个观也修不好,因为这些妄念经常会掺杂进来,扰乱你的思想。

  可能你们前世大多数都是修行人吧?现在什么年代了,还能进佛门来修行,没有过去世的善根,我看是不容易的!前世都有善根的啦,也就是前世都进过佛门的。那么从现在看过去世,你受的影响哪个居多?我观察下来,你们前辈子在佛门里受止的影响比较多,可能没有很好修观,所以现在进了佛门仍然如此。现在最普及的净土宗从不修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,只主张一句佛号,一句佛号就是修止,这叫以一念止万念,你真的能够用功念到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定的境界,起一个妄念就不能叫一心不乱,可是,你不修观,智慧仍是开不出来的。

  如今其他法门,也是偏向于修止。比如我多年前在泉州承天寺,有一个华侨大学的教师过去也是跟我学法的,他发心来照顾我生活,结果却变成不是他照顾我,而是我照顾他。管生活的一个女居士告诉他,“你听到打梆声音,你就去拿饭,下午几点钟,你听到打梆声音你就去拿水。”可是每天都是我跟他说:“打梆了,你没听到?快去拿饭呀”,拿水也是这样,他好像没听到,我说“你离开我这么一段时间你到底在修啥?是不是在修一种法门?专门看自己的心,不要起念头?”他说:“是啊,是啊。”你看修成这个样子的迟钝,如果你们老学生这样子的话,我就得训你几句。外道修止不修观,虽能出功能,但是他们了不脱生死,因为他们开不了智慧,更谈不上成佛。

  再举一个例子,你们每天早晨修定唸经,我也天天来,因为天气冷了,要包腿子,你们就拿一条盖被来给我包起来,可是经常会发生差错,连铺在底下的毯子都要我重铺的,我重铺的时候你也看看,自己的毛病在哪里?可等到明天还是铺成一头长一头短,比例不相等,叫我怎么包得起来?(众笑)这就是只晓得止,在铺毯子上止住了,不知道观,不看一看怎么才能恰到好处。还有给我包腰部时,那边长这边短包不过去,他傻掉了,拿着不动了,(众笑)也不知道怎么办,我说你拖过来一点嘛,我看止得太厉害了,(众笑)停住了啦,所以修止不修观这怎么能出智慧呢?

  慧呢?听法是闻慧,你光听法还不行,闻思修三慧都要有,要通过你自己脑子的思惟,那才是你自己的东西。想不通的地方不要灰心,多想想就能想通了,这叫修慧。为什么我们要天天唸经啊?就是叫你根据经文去想,有的地方昨天还来不及想,今天再想想比如说:“生死在握”,生死要有把握,首先要有闻慧,听了法就懂了,要有持戒功德、多闻功德、解空功德,才能达到生死自在。“持戒”,想想我今天又犯了哪些纪律,你印象就会深刻,印象深刻,也就注意了,“再再思惟曰修”。所以唸经要跟着经文去思惟,以后还要提高,要随文入观,根据经书的文字,一面念一面修观。说那样修起来要求多高啊,哪里哟!本来就应该要这么修的,不是我讲得要求高,是你自己做的要求太低了。

  想不通的地方多想想,我所以能跟你们这么讲那么讲,还不是脑子里一直在想,想出来的?我为什么头发脱光了?(众笑)这就是个明显的证据嘛,一只狗一只猫,等到热天它就要脱毛,这是自然现象,脑子发热就要脱发,脑子怎么会发热?想得太多了,当然,这是打比方喽。

  我常说,“我还没有备课呢。”你们说“老师,你用不着备课的,你一张开嘴巴就能讲。”这倒也是,如果没有想得多,哪里讲得出来?脑子一直在法义上转,再结合现实生活,转得成熟了,一拎就起来了,其实我的备课,也只是在脑子里想一想罢了。比如,这个东西没有放在桌面上,是放在里面。你要找就很困难,你放在面上找起来就容易。再比如,桌子上只有一样东西,你拿走了就没了,桌子上放满了东西,就随你拿。所以要广学多闻,善于思惟,想通了就叫悟。

  你们男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女孩子强一点。我说话要小心,(众笑)所以我只能说某些方面,因为昨天晚上你们女众部演了一个《花木兰》,唱词里有“谁说女子不如男?”所以我也不敢说了。(众笑)男孩子比女孩子哭得少,英雄不轻易掉泪,只有在事业失败的时候,才“常使英雄泪满襟”,你们有没有失败,没有!那么哭什么呀?尤其是新年里最好不要哭,说句笑话大家都在忙吃的东西,又是做面条,又是做饺子,又是熬汤粥,你一哭眼泪都掉在这里边了,(众笑)不太卫生吧?我知道你们女孩子最难忘的就是妈妈的怀抱,谁都是妈妈怀抱里长大的,如果你实在想妈了,打个电话给妈拜拜年,这倒是一个礼貌。你们现在可能也没什么吧,我只是那么说说罢了,你们听法的时候也经常听到要做“女中丈夫、巾帼英雄”,我们现在正是精神奋发,前途光明,在弘法的道路上天天成长,你们将来面对歪风邪气,魔道邪道,个个能打个漂亮的胜仗,这是讲讲智慧。

  有智慧的人重理智,没智慧的人重感情。说不见得吧?有些人很重感情,可是我看他也蛮有智慧,那么我告诉你,即使他有智慧,他的智慧也掉在感情里了。智慧掉在感情里,智慧还得听感情的话,即使不说智慧成了感情的奴隶,至少也说感情老大,智慧老二,老二还得听老大的,就等于没智慧。会动脑筋,会想一套,会分析,这只是世俗上的聪明,不是我们讲的智慧,我们讲的是佛法的智慧。

  佛性是现成的,为什么智慧发挥不出来?就是因为有个阻力,这个阻力就叫贪瞋痴烦恼。烦恼在哪里找?烦恼在你感情里找,有的人找不到,“说贪吧,我又不做生意,也没有贪发财,也没贪吃,早上我两点半起来,也没有贪睡嘛”,从你感情里去找就能找到了,你对自己有感情,对众生没感情,这个就是烦恼,就是执着,就是贪,这叫偏爱自己,偏爱自己一切灾害就出来了,所谓“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”。

  所以,有智慧的人不等于说他没有感情,只是他的感情非常豪放,非常广大,如果他在感情上出现矛盾了,他不会掉进感情的陷阱里,他会用他的智慧来解剖这个感情,来跳出这个感情。从感情里跳出来,是不是就没感情了?也不是。你跳出了世俗的感情,跳出了小我的感情,跳出了执着的感情,跳出了难忘的个人感情,你就洒脱了,你也不是个没感情的人,你这个感情完全是跟着你的智慧去转化。

  菩萨假如只有悲心,没有智慧,怎么度得了众生?菩萨假如没有感情,他怎么肯去度众生?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菩萨的感情是一种智慧的感情,也就是说是一种菩提心的感情,一种大悲心的感情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.2.10

  (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起讲)

  颂: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,

 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,

 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
 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。

  昨天我们讲到,能海上师说,“任修何行不外三学,做任何事也可运用三学”,我们在生活中,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中,不管做什么事,都可以运用戒定慧三学。我常讲“生活就是修行”,既然修行人离不开生活,我们如果能够把生活作为我们修行的场所,我们修行的面就广了,而且体会也会深刻。

  拿戒来说,戒有开遮持犯,我们在集体生活里,大家都是修行人,为了要和合团结,咱们不得不有个法则,戒就起这个作用。我们今天是在佛学苑里,都要遵守佛学苑的规章制度,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就是我们修习的法则,能使我们趋向清净的道路,它比世间上种种的守则、制度要殊胜得多。

  那么规章制度能不能改变呢?可以改变,这就好比在问戒能不能开?当然能开,但是要有原则。如果你提出一个建议要修改某个条例,这样可以使大家更有利益,或者说环境条件有所变迁,为了大家适应变化,这是完全可以的。如果只为了你个…
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爱徒的乐趣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