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方便,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,随心所欲的主张要改变,或者干脆就不遵守规章制度,那是不可以的。佛教既讲平等,又讲慈悲,你实在做不到,在这条上给你照顾一下,这是慈悲,这种作法在戒律上也有的,叫“留限”,只要你有觉悟,可以容许你慢慢的转变。
拿到定来说,事前要考虑好,不要冒冒失失,不要随心所欲,一冲动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错了又后悔。古人常说:三思而行。你没有考虑好,你要声明,“这是我初步想法”,或者制定某个制度的时候,先定个草案,等你考虑好了,决定了,就不要随便改变。经常改变会搞得乱七八糟,变动太厉害了,这就是在事情上缺乏定力。
是不是不可以改变呢?假如一决定就定下来,需要改变的时候你不改变,情况变了你也不变,人家提醒你了,你还是慢吞吞的:“我已经这样决定了,再改变人家又要说我一会这样,一会那样,算了算了。”那样你不出事才怪了。那好比你这个定,只有止没有观,像入了枯定,枯定没有用,也开不出大智慧来。
拿每天早上你们修火光观来说,,开始嘛“一担柴火烧”,我已经报“十担柴火”了,他还在一担柴火中定着。慢慢报:“柴火烧光了……火息灭了……太阳出来了”,他还在烧一担柴火,我报了那么多句了,他却只要一句,样样不要了。还有的人抓住一点到处乱套,乱套的人跳来跳去,也没有定力。比如昨天他在厨房里帮厨烧火,他想想,这是个好机会,可以观观火,修起火光观容易一点。结果明天我带修的不是火光观,而是循身观。我在报“头发”,他观火了,(众笑)变成头发烧起来了,乱套了。你们工作所以经常出差错,就是因为乱套。工作遇到麻烦了,到我这儿来请问,我说你应该这样做,可是等到他做的时候仍就照他自己那一套做,不照我的话做。
慧呢?在生活工作中,你考虑范围小,这是小智慧,你考虑范围大,这是大智慧,小智慧没有大智慧好。一个人生活,这是小圈子,跟大众一起生活,这是大圈子。从前的人,都生活在大家庭里,后来由于大家庭矛盾太多了,所以形成小家庭,兄弟姐妹分开,个人管好自己的家,大家客来客去,确实减少了很多矛盾。可是从另外方面想一想,虽然大家庭里有矛盾,可是现在小家庭也不见得没矛盾,时代在改变,你烦恼也在发展。大家庭变成小家庭,这是表面现象,根本的问题是人们烦恼增长了。如果去掉烦恼,大家庭也没有矛盾;你发展了烦恼,小家庭的矛盾比大家庭还要多。
从前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害苦了多少年轻人,大家一致公认自由恋爱好,彼此先交朋友,互相了解了解。可是常听到老人这么说,“你们都是自己看中的,怎么结婚以后经常吵架?我们过去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结婚之后也没有怎么吵嘛,奇怪!”所以世间上一切都叫有漏法,只有佛法才是没有漏洞。
佛法怎么讲?要解决矛盾根本还在于断烦恼。如果你烦恼轻,道德修养高,古时候媒妁之言,父母之命,照样有的家庭挺和睦的。自由恋爱,说是大家相互了解,了解是好事情,但是你贪瞋痴也在发展,结果了解一个离一个,了解一个离一个,这样你了解十个也不顶事啊。碰不是人跟人碰啊,人都是好的,是烦恼跟烦恼碰。每个家庭都有一肚子苦账,为什么能维持下去啊?靠彼此谅解嘛,能彼此谅解你烦恼就轻了。
什么叫有智慧?你在小范围里搞得没有矛盾,这是小智慧,你在大范围里搞得没有矛盾,你有大智慧。在三皈依里有一条: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,佛弟子应该要具有这种能力,要统理大众,统理到一切没有障碍,那才叫修行。你想离开大众搞一个精舍,舒舒服服在里边修行,那么当年释迦太子何必离开皇宫?现在搞精舍的那些人真好比是金丝鸟笼里的金丝雀,能飞向太空吗?所以在生活里在工作中,如果你考虑问题是为大众考虑,你这就是智慧,你只考虑自己,从来也没有考虑你这个方法会跟别人有抵触,会跟大众的利益有矛盾,你肯定会碰得焦头烂额。
有人经常说这句话,“这儿你们都跟我合不来”,意思就是错都是人家的,我总是对的。“合不来没关系,我就走”,你走到哪里去啊?走东走西还不是那句话:你们跟我合不来。
有的人跟大众合不来,却跟某两三个人特别合得来,这种情况往往好景不长。我跟你们相处的日子长了,形形色色也看得多了,这两三个人本来很合得来,谈起话来真投机啊,因为还没有利害冲突,一到有矛盾冲突了,你要照你的做,我要照我的做,又合不来了。比如春天的时候,大家矛盾还比较少,这两个人谈得来。一到夏天,一个开风扇,一个关风扇,就吵起来了。所以,即使你碰到两三个人能合得来,可你们都是为个人考虑,这也长久不了。百姓百姓一百条心,哪有一模一样的人?只有改变自己,你为大众考虑,那你跟谁都合得来,这就是智慧的表现。
今天我们讲,“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”,调伏是戒律的另一个名称,所以戒又称调伏戒。调伏是从戒律的功德,戒律的作用上来说的,戒律具备调伏身口意的作用,调伏身口意的功德。调伏身口意就是修行,而且是最实在的修行。现在有句话叫“要干实事”,调伏身口意,这就是修行上干的实事,自利也就是这么自利的。
一个人无非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成。释迦佛跟儿子罗睺罗说,“汝今罗睺罗,于身口意业,应数正观察,念诸佛圣教。”要他好好的看住自己的身口意,释迦佛给自己儿子的法门,还会差吗?调伏自己,戒也有调伏的作用,定也有调伏的作用,慧也有调伏的作用,但是戒定慧还是以戒为首,总得有个基础吧,地基不牢,高楼大厦就盖不上去,所以戒是很重要的,这就好比是地基。虽然定跟慧的层次,定跟慧的境界随着修行的进步能一层高一层,一个境界高于一个境界,乃至能一直圆满到成佛,但都要以戒为根本,你即使能在地上盖起高楼大厦,可是这个地基还是根本。
如果一个人持戒真的持得好的话,用不着口里经常喊,“我是持戒的”,“你怎么不像一个持戒的?”“这个地方没有戒”,也用不着自我介绍,“我是哪一年受的戒,我持戒持了二十年了”,“我从小吃长素的”,“我进佛门五十年了”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如果这个人具有慧眼的话——慧眼就是能够以佛法的智慧观点来看问题,他看你就看你的身口意,如果你身口意都管不好,你持的戒起什么作用呢?仅仅是挂名持戒,实非持戒。夸夸其谈,自我标榜,只会蒙蔽一些不懂佛法无知的人。
所以我说,你修行修得好不好,我不看你唸了多少佛号,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唸了三千又三千又三千,或者你一天要唸一部《地藏经》,我看你的脾气怎么样,改好了没有。你们假如要看这个人修行修得怎么样,可以看他的头发,这个人的头发软了,说明他有修行功夫。从头发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脾气,头发软了脾气软了,古人不是说过怒发冲冠吗?发起怒来头发可以把帽子冲掉,这个头发多硬啊?一个人脾气硬了,样样都硬,头发硬,皮肤也硬,走起路来两条腿也是硬的,“噔噔噔”,动作很粗,声音很大。即使是握握手,他也握得你哇哇叫,(众笑)连说话也硬。
修行人修什么?沙门庄严十七法,其中有一条,修柔和。男生有男生的柔和,女生有女生的柔和,性别不同,柔和表现出来也不同,但都要修柔和。
柔和嘛这个用不着多讲喽,至少你们总应该懂得柔和里包括谦虚和礼貌。有人假装谦虚礼貌,也看得出来,你假如能看出来了,你这个人就不容易受骗上当。前几年提倡语言美,学语言美的人呢,说话开头要带个“请”,最后嘛加个“谢谢”,尤其是服务行业,首先要做到服务态度好,语言美。有一年我到苏州,刚刚上车,卖票员是一个小姑娘,人还长得蛮秀气的,可是一开口就不对头了,她一只手指指向人家鼻子,(笑声)说:“请你买票!”(众笑)把我吓坏了。这种“请”,有什么用啊?有许多都是装模作样装出来的。
过去有的出家人威仪非常好,因为他本来就是学儒教的,从前秀才可能比他威仪还好一点,连走路都踱方步的。结果嘛他不讲佛法,专讲儒教的东西,人家一看,威仪好就是修行人,哪里哟!他修的是“之乎者也”。
真正修行人,讲身口意,非但要做到身要有威仪,还要做到语言要有智慧,更重要的是心里不能有邪知邪见,一个人有了邪知邪见,你也别多去研究他了,也别去看看他还有什么,用不着。一有邪知邪见这个人就完了,什么修行成就都不会有。古时候修行人说过一句话:宁可千生不悟,不可一生错见。哪怕这个人是个钝根,今生悟不了,后生也没有悟,千生不悟都还有希望,如果你今生知见错了,邪了,你就完了,因为邪见不可能成就。说句笑话,你即使到了天魔波旬的魔宫里去,魔王波旬也不见得把位置让给你呀?何况现在邪见的人大多数在造恶业啊,造了恶业就要下三恶道。
“恒常安住”,我们要在戒定慧中成就,就必须要长期的安住在戒里,“所瓦德”,就是祈求师给我做加持的意思。
能海上师说:谓持戒成熟,自然安住戒中,不作意持戒,自然不犯戒,故称无持无犯。初学不犯戒,出于勉强,成就者方能出于自然,学久成习惯,始名安住调伏。
能海上师说“谓持戒成熟,自然安住戒中”,成熟了就习惯,习惯了就方便,方便来自习惯,你没有习惯就想方便,这叫投机取巧。可你不能是邪知邪见的习惯,你不能是自由散漫的习惯,你也不能是投机取巧的习惯,要戒定慧熏习再熏习,熟练了,那才真正是修行人的修行习惯,所以持戒成熟了自然安住戒中。
现在常有新同学来报到,你们这次山东东营来的同学,大家都说你们挺好,还说一个道理出来,“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”。(众笑)我五八年就到过山东济南,山东给我印象非常好,人很朴素,而且很讲究礼貌。
但不见得每一个来小住的人都是好的,来小住的人可以分成两类,一类…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