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方便,而置集體利益于不顧,隨心所欲的主張要改變,或者幹脆就不遵守規章製度,那是不可以的。佛教既講平等,又講慈悲,你實在做不到,在這條上給你照顧一下,這是慈悲,這種作法在戒律上也有的,叫“留限”,只要你有覺悟,可以容許你慢慢的轉變。

  拿到定來說,事前要考慮好,不要冒冒失失,不要隨心所欲,一沖動,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錯了又後悔。古人常說:叁思而行。你沒有考慮好,你要聲明,“這是我初步想法”,或者製定某個製度的時候,先定個草案,等你考慮好了,決定了,就不要隨便改變。經常改變會搞得亂七八糟,變動太厲害了,這就是在事情上缺乏定力。

  是不是不可以改變呢?假如一決定就定下來,需要改變的時候你不改變,情況變了你也不變,人家提醒你了,你還是慢吞吞的:“我已經這樣決定了,再改變人家又要說我一會這樣,一會那樣,算了算了。”那樣你不出事才怪了。那好比你這個定,只有止沒有觀,像入了枯定,枯定沒有用,也開不出大智慧來。

  拿每天早上你們修火光觀來說,,開始嘛“一擔柴火燒”,我已經報“十擔柴火”了,他還在一擔柴火中定著。慢慢報:“柴火燒光了……火息滅了……太陽出來了”,他還在燒一擔柴火,我報了那麼多句了,他卻只要一句,樣樣不要了。還有的人抓住一點到處亂套,亂套的人跳來跳去,也沒有定力。比如昨天他在廚房裏幫廚燒火,他想想,這是個好機會,可以觀觀火,修起火光觀容易一點。結果明天我帶修的不是火光觀,而是循身觀。我在報“頭發”,他觀火了,(衆笑)變成頭發燒起來了,亂套了。你們工作所以經常出差錯,就是因爲亂套。工作遇到麻煩了,到我這兒來請問,我說你應該這樣做,可是等到他做的時候仍就照他自己那一套做,不照我的話做。

  慧呢?在生活工作中,你考慮範圍小,這是小智慧,你考慮範圍大,這是大智慧,小智慧沒有大智慧好。一個人生活,這是小圈子,跟大衆一起生活,這是大圈子。從前的人,都生活在大家庭裏,後來由于大家庭矛盾太多了,所以形成小家庭,兄弟姐妹分開,個人管好自己的家,大家客來客去,確實減少了很多矛盾。可是從另外方面想一想,雖然大家庭裏有矛盾,可是現在小家庭也不見得沒矛盾,時代在改變,你煩惱也在發展。大家庭變成小家庭,這是表面現象,根本的問題是人們煩惱增長了。如果去掉煩惱,大家庭也沒有矛盾;你發展了煩惱,小家庭的矛盾比大家庭還要多。

  從前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害苦了多少年輕人,大家一致公認自由戀愛好,彼此先交朋友,互相了解了解。可是常聽到老人這麼說,“你們都是自己看中的,怎麼結婚以後經常吵架?我們過去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結婚之後也沒有怎麼吵嘛,奇怪!”所以世間上一切都叫有漏法,只有佛法才是沒有漏洞。

  佛法怎麼講?要解決矛盾根本還在于斷煩惱。如果你煩惱輕,道德修養高,古時候媒妁之言,父母之命,照樣有的家庭挺和睦的。自由戀愛,說是大家相互了解,了解是好事情,但是你貪瞋癡也在發展,結果了解一個離一個,了解一個離一個,這樣你了解十個也不頂事啊。碰不是人跟人碰啊,人都是好的,是煩惱跟煩惱碰。每個家庭都有一肚子苦賬,爲什麼能維持下去啊?靠彼此諒解嘛,能彼此諒解你煩惱就輕了。

  什麼叫有智慧?你在小範圍裏搞得沒有矛盾,這是小智慧,你在大範圍裏搞得沒有矛盾,你有大智慧。在叁皈依裏有一條: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,佛弟子應該要具有這種能力,要統理大衆,統理到一切沒有障礙,那才叫修行。你想離開大衆搞一個精舍,舒舒服服在裏邊修行,那麼當年釋迦太子何必離開皇宮?現在搞精舍的那些人真好比是金絲鳥籠裏的金絲雀,能飛向太空嗎?所以在生活裏在工作中,如果你考慮問題是爲大衆考慮,你這就是智慧,你只考慮自己,從來也沒有考慮你這個方法會跟別人有抵觸,會跟大衆的利益有矛盾,你肯定會碰得焦頭爛額。

  有人經常說這句話,“這兒你們都跟我合不來”,意思就是錯都是人家的,我總是對的。“合不來沒關系,我就走”,你走到哪裏去啊?走東走西還不是那句話:你們跟我合不來。

  有的人跟大衆合不來,卻跟某兩叁個人特別合得來,這種情況往往好景不長。我跟你們相處的日子長了,形形色色也看得多了,這兩叁個人本來很合得來,談起話來真投機啊,因爲還沒有利害沖突,一到有矛盾沖突了,你要照你的做,我要照我的做,又合不來了。比如春天的時候,大家矛盾還比較少,這兩個人談得來。一到夏天,一個開風扇,一個關風扇,就吵起來了。所以,即使你碰到兩叁個人能合得來,可你們都是爲個人考慮,這也長久不了。百姓百姓一百條心,哪有一模一樣的人?只有改變自己,你爲大衆考慮,那你跟誰都合得來,這就是智慧的表現。

  今天我們講,“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”,調伏是戒律的另一個名稱,所以戒又稱調伏戒。調伏是從戒律的功德,戒律的作用上來說的,戒律具備調伏身口意的作用,調伏身口意的功德。調伏身口意就是修行,而且是最實在的修行。現在有句話叫“要幹實事”,調伏身口意,這就是修行上幹的實事,自利也就是這麼自利的。

  一個人無非就是身口意叁業所成。釋迦佛跟兒子羅睺羅說,“汝今羅睺羅,于身口意業,應數正觀察,念諸佛聖教。”要他好好的看住自己的身口意,釋迦佛給自己兒子的法門,還會差嗎?調伏自己,戒也有調伏的作用,定也有調伏的作用,慧也有調伏的作用,但是戒定慧還是以戒爲首,總得有個基礎吧,地基不牢,高樓大廈就蓋不上去,所以戒是很重要的,這就好比是地基。雖然定跟慧的層次,定跟慧的境界隨著修行的進步能一層高一層,一個境界高于一個境界,乃至能一直圓滿到成佛,但都要以戒爲根本,你即使能在地上蓋起高樓大廈,可是這個地基還是根本。

  如果一個人持戒真的持得好的話,用不著口裏經常喊,“我是持戒的”,“你怎麼不像一個持戒的?”“這個地方沒有戒”,也用不著自我介紹,“我是哪一年受的戒,我持戒持了二十年了”,“我從小吃長素的”,“我進佛門五十年了”,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,如果這個人具有慧眼的話——慧眼就是能夠以佛法的智慧觀點來看問題,他看你就看你的身口意,如果你身口意都管不好,你持的戒起什麼作用呢?僅僅是挂名持戒,實非持戒。誇誇其談,自我標榜,只會蒙蔽一些不懂佛法無知的人。

  所以我說,你修行修得好不好,我不看你唸了多少佛號,《佛說無量壽經》唸了叁千又叁千又叁千,或者你一天要唸一部《地藏經》,我看你的脾氣怎麼樣,改好了沒有。你們假如要看這個人修行修得怎麼樣,可以看他的頭發,這個人的頭發軟了,說明他有修行功夫。從頭發裏就可以看出他的脾氣,頭發軟了脾氣軟了,古人不是說過怒發沖冠嗎?發起怒來頭發可以把帽子沖掉,這個頭發多硬啊?一個人脾氣硬了,樣樣都硬,頭發硬,皮膚也硬,走起路來兩條腿也是硬的,“噔噔噔”,動作很粗,聲音很大。即使是握握手,他也握得你哇哇叫,(衆笑)連說話也硬。

  修行人修什麼?沙門莊嚴十七法,其中有一條,修柔和。男生有男生的柔和,女生有女生的柔和,性別不同,柔和表現出來也不同,但都要修柔和。

  柔和嘛這個用不著多講喽,至少你們總應該懂得柔和裏包括謙虛和禮貌。有人假裝謙虛禮貌,也看得出來,你假如能看出來了,你這個人就不容易受騙上當。前幾年提倡語言美,學語言美的人呢,說話開頭要帶個“請”,最後嘛加個“謝謝”,尤其是服務行業,首先要做到服務態度好,語言美。有一年我到蘇州,剛剛上車,賣票員是一個小姑娘,人還長得蠻秀氣的,可是一開口就不對頭了,她一只手指指向人家鼻子,(笑聲)說:“請你買票!”(衆笑)把我嚇壞了。這種“請”,有什麼用啊?有許多都是裝模作樣裝出來的。

  過去有的出家人威儀非常好,因爲他本來就是學儒教的,從前秀才可能比他威儀還好一點,連走路都踱方步的。結果嘛他不講佛法,專講儒教的東西,人家一看,威儀好就是修行人,哪裏喲!他修的是“之乎者也”。

  真正修行人,講身口意,非但要做到身要有威儀,還要做到語言要有智慧,更重要的是心裏不能有邪知邪見,一個人有了邪知邪見,你也別多去研究他了,也別去看看他還有什麼,用不著。一有邪知邪見這個人就完了,什麼修行成就都不會有。古時候修行人說過一句話:甯可千生不悟,不可一生錯見。哪怕這個人是個鈍根,今生悟不了,後生也沒有悟,千生不悟都還有希望,如果你今生知見錯了,邪了,你就完了,因爲邪見不可能成就。說句笑話,你即使到了天魔波旬的魔宮裏去,魔王波旬也不見得把位置讓給你呀?何況現在邪見的人大多數在造惡業啊,造了惡業就要下叁惡道。

  “恒常安住”,我們要在戒定慧中成就,就必須要長期的安住在戒裏,“所瓦德”,就是祈求師給我做加持的意思。

  能海上師說:謂持戒成熟,自然安住戒中,不作意持戒,自然不犯戒,故稱無持無犯。初學不犯戒,出于勉強,成就者方能出于自然,學久成習慣,始名安住調伏。

  能海上師說“謂持戒成熟,自然安住戒中”,成熟了就習慣,習慣了就方便,方便來自習慣,你沒有習慣就想方便,這叫投機取巧。可你不能是邪知邪見的習慣,你不能是自由散漫的習慣,你也不能是投機取巧的習慣,要戒定慧熏習再熏習,熟練了,那才真正是修行人的修行習慣,所以持戒成熟了自然安住戒中。

  現在常有新同學來報到,你們這次山東東營來的同學,大家都說你們挺好,還說一個道理出來,“山東是出聖人的地方”。(衆笑)我五八年就到過山東濟南,山東給我印象非常好,人很樸素,而且很講究禮貌。

  但不見得每一個來小住的人都是好的,來小住的人可以分成兩類,一類…
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愛徒的樂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