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呢,非常誠心誠意,也很安心,歡喜,因爲他目的是來學法的,他知道當一個學生是應該要聽話的,應該要從頭學起的,還有一類呢?雖然也有這樣的發心,但他以爲發心就可以了,所以說起話來:“我是發心的”,或者說:“我本來是發心的”,或者幹脆說:“我來的時候是發心的。”那麼現在呢?“現在退心了。”你這個發心這麼輕飄飄,小風吹來搖幾搖,大風吹來連根拔,你應該說“慚愧慚愧”才對,還叫得個響呢!發心發到這個樣子,脾氣這麼壞!發心的人能不改脾氣嗎?難道是發心來吵架?真是笑話。所有的笑話都來自佛弟子的愚蠢,偏偏愚蠢的人自得其樂,自從有人提倡愚以後,佛門裏鬧了多少笑話。
第一種人呢,開頭難免得有點不習慣,尤其咱們這兒與衆不同的地方,就是紀律很嚴,規章製度很細,管得很緊,光糾察就有好幾個。我一動腦筋就是一個方案,又是分管總管,又是糾察,總糾察,又是檢查工作,又是治安組,今年冬天嘛搞一個臨時性的冬訓,爲什麼這麼搞啊?就是爲了調伏身口意,雖然花樣多,管得緊,習慣了就好了。
還有一種人呢?本來他耐心一點,慢慢就可以習慣了,可他沒有耐心,傲慢火暴,非但不想習慣,還硬碰硬。誰也不會肯定他脾氣發得好,吵架吵得好,只會肯定我們佛學苑管得好。
對你們老同學來說,一切規章製度你們都習慣了,習慣了怎麼還會犯呢?如果你犯了,首先犯的不是規章製度,而是你思想有毛病了,你思想沒有毛病,習慣的東西你還會犯嗎?肯定思想又在打別的主意,飄到世俗的習慣上去了。
世俗上的人,咱們說說啓發的話,有句話:一夜夫妻百夜恩。如果你今天修行了,乃至剃頭出家了,你這句話還放不掉,出家十年還在想自己過去的老婆,那就糟了。同樣的道理,思想有毛病的人就是他過去的生活習慣、習氣,以及種種的世俗感情又翻起來了,世俗的東西翻起來,他還管你什麼製度了。這種都是不正常的情況。
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新同學有點不習慣,樣樣要注意,老同學已經習慣了,不注意也照樣不犯,好比走路走熟了,閉著眼睛也會走的。習慣就是從不習慣中養成的,不習慣慢慢就會習慣,所以我們遵守規章製度,要有耐心。
成熟以後“自然安住戒中,不作意持戒自然不犯戒”,“不作意持戒”,你在持戒可沒有一顆持戒的心,雖然你沒有持戒的心可你仍然在持戒,你也從不犯戒,這就是從前有句話:進入了自由王國。
打個比方,我現在的說話是訓練出來的,那可不是訓練一兩年,訓練時真苦啊,天天朗讀,最最開始時是整天朗讀,一清早我拿了一本這麼厚的書,到上海人民公園,草地上鋪塊布坐下朗讀。常有人來看我,我從小害羞,有人來看我,我就不敢了,後來想通了,我唸的是兒童心理學,你們來聽聽也好,你們都不會養孩子了,(衆笑)不會養孩子還要生孩子,豈不是天大的笑話。觀念轉變了,我也不害怕了,反而唸得更響。一直唸到中午,至少有四個小時,有時候不回家吃飯,只買兩個羅宋面包,又叫黑面包,價格最便宜,營養卻很豐富,唸到晚上字看不清了,書一合回家,天天這樣。
訓練好了這幾個講話的原則,平時一不注意就要忘記,如果不掌握這幾個技巧,我發音就很困難,這個過程真苦啊。後來成熟了,習慣了,腦子裏沒有去想這五個原則,心不作意,一開口這五個原則全在裏邊,比如我講話頭一個字都沒有很重的重音,兩字從不緊連,而且是一種波浪型的節奏,即使我講了兩個小時,從頭聽到底,我的說話就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。所以成熟了以後,你即使不作意,照樣習慣成自然,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。
再舉個例子,一本《文殊廣法》等到背熟了,你們修完定,就可以默誦文殊法,心輪一轉動,“南無歸依……”,它會一直轉下去,從頭轉到最後,“願晝吉祥夜吉祥……”,轉完爲止,完全自動化,這全靠成熟。持戒成熟也是如此,等到你成熟了就能夠做到“不作意持戒,自然不犯戒”,所以稱之爲無持無犯。
“初學不犯戒,出于勉強”,怎麼叫勉強?因爲你時時刻刻要警惕,時時刻刻要注意,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“我別犯戒了”。“成就者方能出于自然”,就是剛才講的習慣成自然。“學久成習慣”,學習久了就成習慣了,那麼成了習慣了呢?“始名安住調伏”,這才叫安住于戒中,即安住在身口意調伏的狀態中。
能海上師說:“所瓦德”,意即作白啓,祈禱之意。
“所瓦德”就是作白啓,“白啓”就是啓白,“祈禱之意”,這是求上師叁寶給我們加被。
這一次從能海上師聖誕這一天開始,我們講了師的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,也就是《供養觀行法》裏贊歎師的功德的第一個頌子,講到今天講完了。
我跟大家提起過,能海上師生日那一天,早晨我做了一個夢,有叁個境界。有的同學就問我,這個夢裏到底是怎麼樣?夢中第一個境界,有很多人,好像就在我家裏,准備要上車出門,忽然呢,有人說今天走不了了,因爲本來他們要走了,所以家裏面就把東西都收起來了,連床鋪也收起來了。現在又不走了,要明天才走,可是竟然沒有人給他鋪床,所以他們就坐著等天亮,我就看不過去,說“沒人鋪床,我給你們鋪床。”我把床都鋪好,讓他們舒舒服服的睡到天亮。
夢裏第二個境界,我看到有個人交給小孩一樣東西,叫他送到某個地方去,還跟小孩說:“如果人家問了,你就說這是仿造的,不是真的。”這個小孩天真啦,一出門就哇哇叫,“這個是仿造的,不是真的。”被一個大人叫過去問,“到底是仿造的還是真的?”小孩說“我出來的時候就叫我說是仿造的”,那個人打開來一看,連忙跪下,可能裏邊是一個皇上的金印,隨便你是什麼高官,見了都要跪下。因爲這個人識寶,所以能夠辨別得出來。
第叁個夢中的境界:我坐在一個地方,來了幾個人,其中兩個人,一個人對我說,“那位是季先生”,他又跟季先生說:“那個是傅老師,他修禅定很有經驗,你有問題可以請教請教他。”我說:“你有啥問題啊?”他說:“我打坐的時候根據穴位走,怎麼走到半路裏通不上去了?” 我說:“如果你是正確的,我跟你學;如果我是正確的,你跟我學。”我跟他說話,他卻沒耐心聽,起來走了。我想你既然請教我,我還沒有幫助你呢,他走到那邊,我就站起來,也到他面前,朝他說話:“你別執著你的穴位!”這麼一說就醒過來了。
這叁個夢很有啓發。你們聽了有什麼啓發沒有?其實這叁個夢全是修行的夢,而且是修行的要點。你們去想想呢,如果你們要聽我對這叁個夢的看法,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,那麼明天說吧。(衆笑)(回向)
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2.11
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起講)
昨天提到,我在能海上師生日的那一天淩晨做了一個夢,醒來後,記下了夢境中的法義要點,你們要我講解一下,我就給大家作些分析。
夢①爲因緣不足之遲行衆生發菩提心,令其在長夜中得安樂,成就其日後之遠行,並應呵責不顧衆生困苦而退菩提心者。(爲與衆生安樂)
夢中第一個境界:有一些人在我家裏,本來准備當天就要上路,後來發現車票沒有買到,要等到明天才能走,可是床鋪都收拾掉了,沒有人給他們鋪床,我就給他們把床鋪好,使他們能夠安安穩穩過一個晚上。所以這個夢境的法義就是要我們,“爲因緣不足之遲行衆生發菩提心”,我們應該要爲一切因法緣不足,而在修行上遲行的末法衆生發菩提心,讓他們在黑暗愚癡的苦難中得到安樂。
我們這些衆生也是遲行,像是在趕末班車,我們以往雖跟佛有緣,但是在修行上慢步拖拉,因爲我們的思想,注意力,給世俗上種種的境拖過去了。尤其是在世俗裏的年代久了,你就會樣樣都放不下,會感覺到這些放不下的事情就是現實,其實哪裏是現實?人活在世間上還不是做夢一樣?做夢的時候人總是把夢認爲是現實,夢醒了才知道是一場夢,可是當時當境,當身臨其境的時候,你的想法就兩樣,覺得自己在人世間必須要過生活,要過生活就得這樣過生活,就是那種想法。
是不是真的要那樣生活?也不見得,你們都知道前兩個月有個小孩,父親親自送過來,這小孩不大想念學校裏的書,但是他特別喜歡聽佛經,凡是家裏有法師講經的磁帶、VCD,他就喜歡聽,可見這個孩子有善根。他來的時候,父親也說他是來長住的,他住了幾天非常歡喜,而且聽經記筆記很認真。咱們好不容易才動員他回去,這小孩還不願意走。爲什麼我們勸他回去?因爲他才十二歲,不能正式來佛學苑學習,他父親陪他來小住一段時間是可以的。這是現實吧?
還有一種現實呢?孩子將來還要念大學,還要工作,還要成家,這種想法也是現實。乃至于有的想:修行要等到退休以後修。這也是現實。所以,不是光你想的這一種現實,現實有各種各樣。你什麼都放不下,“兒子還沒有媳婦,女兒還沒有女婿,家裏什麼事情都要我掌握,我怎麼放得下?”這也是現實。你想學法修行,將來自己成就,而且廣度衆生,爲佛教事業做大貢獻,也是現實,咱們以往還不是如此:“年輕時應該學佛,修行,廣度衆生。”可是照樣放不下,放不下什麼?工作、成家、生了孩子要負責,你當然要全力以赴。就是這樣的現實成了主導,學佛法成了副業,人們總重視正業,而副業是隨隨便便的,你死後怎麼樣呢?肯定仍然流轉生死,因爲了生死成了副業,所以咱們這些人,以往的人生的時間很多都是浪費的。
我到現在一直在後悔,我年輕時做了半輩子好事,做好事是不錯啊,可是哪還有時間忙講法修行上的事?我在社會上即使做了點好事,幫助很多人擺脫痛苦,我也獲得一些精神上的快樂,但是至少時間全過去了。我年紀這麼大了,講法講到現在有好多法都還沒有講,如果講得簡單一點,講得快一點,我也會講,差不多講法的人都…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