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想修行就沒有辦法了。

  釋迦佛說法49年,歸納爲戒定慧叁學,以戒爲首。所以釋迦佛涅槃以後,後世的衆生哪怕根機越來越差,煩惱越來越重,可還是有辦法啊,因爲佛法留下來了。有佛法就有辦法,沒有佛法就沒有辦法。

  現在你們在我身邊的年輕人,來向我求加持的很少,外地跟我學法的居士,求加持的可就多啦,什麼道理?因爲你在這裏天天學佛法,天天修行,當然苦難少,而且天天跟我生活在一起,你天天看見老師,老師也天天看見你,心中有你你就得加持。還求什麼呀?外地居士聽不到法苦難多,看不見老師更加著急,怕老師早就把我忘了,我在苦難中,老師還不知道哩,趕快寄一張照片求加持,叫老師看看照片,這個照片上人就是我。

  你們有不及我的地方,也有超過我的地方。不及我:我還在能海上師那裏學過法,你們見也沒見到。超過我:從前誰這樣從早到晚看著你,天天跟你講法,還要用規章製度來管你,我可沒有這麼大的因緣福報哇。你們在這一點上遠遠超過我,再不成就,不是條件太差,而是太不爭氣了。

  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”雖然利根的人聽了這個偈也能成無學,然而要教化衆生,那就不夠應用了。衆生不一定個個是利根。末法時期佛門裏的人,接受了世俗上的影響,進了佛門也不肯改變,總以爲憑著自己得到的一點點就夠了,就可以徹底究竟。這種唯心論可不是佛經裏講的一切唯心造。

  佛法是科學,佛法是辯證法,佛法是現實主義。舉一個例子吧,有人修穢迹金剛,得到了一點感應,就到處講,到處叫人修穢迹金剛。有人唸大悲咒得到感應了,到處勸人唸大悲咒。可是修了沒得到感應的人就說菩薩不靈。那個人就有點怄氣了,說:“菩薩哪會不靈,我很靈嘛,你自己業障啊。”這個人也怄氣了,“既然我有業障,說唸了能消業障,我唸了怎麼不消除業障?”這種現象多得很啊。你好心勸他信,他倒反而不信了。就因爲不懂法,沒有得到法的力量。

  人家常說誠則靈,誠在哪裏?誠在心裏,叫誠心,起的作用還不是心理作用?不要把誠則靈看得很神秘,其實調動衆生的心理力量這就是誠則靈。一般的誠則靈還只是當時當境起作用,改變了心態,調動了心理力量,這個作用才是長期的,才是根本地解決問題。修行要自力爲主,也要得到他力幫助,但你不求自力光求他力就說明你是個沒用的人,你也不像個修行的人。釋迦佛一直講解脫靠你自己,就拿這個偈來說,“自淨其意”,還有個自己的“自”字。

  今天衆生的愚癡顛倒,越來越厲害了。憑這樣簡單的四句話能度衆生嗎?你學了一點點,即使拿到好處了,也不過一點點的好處。所以最可怕,最危險,最不好的就是拿了一點點就自以爲圓滿,釋迦佛最反對末法時期一句半語就認爲可以徹底究竟。可是現在佛門裏面偏偏這種思想泛濫,尤其是有人在每天散布宣傳。這個人假如是小人物,影響還不大,偏偏是名望很大的人,他說一句話一下子就傳播四方了,影響很大。所以如今我們自利也好,利他也好,要想教化衆生,你靠這麼少的法,乃至少到一句一偈,在教化衆生上是不夠應用的。

  你們也有醫藥室,假如櫥窗裏藥放得滿滿的,其實只有一種感冒片。那麼碰到拉肚子的人,給你感冒片;胃疼,感冒片;腳扭傷,感冒片;昏倒了,感冒片,行嗎?如果你認爲只要一味藥能治百病,你上了當。佛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個煩惱。

  能海上師說:叁學寶藏應當積聚,多一次熏習則多一分熟練。如折紙,久折則斷。如水滴石,久滴則穿。

  叁學,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非常廣大,非常起作用,所以稱寶。我們不要老以爲自己學了很多了,要知道叁學寶藏應當積聚起來,多一次熏習則多一分熟練。你喜歡濃縮也沒錯,比如我在十年動亂時期,把所有重要的經典儀軌,乃至能海上師講經的筆記,全都抄在一張張小紙上,字比螞蟻還要小,這就是濃縮。雖然這麼一疊,可是那麼多的經文全在裏邊。沒有廣大,哪來的濃縮?你把一個很大的字,縮成很小,即使很小,也只是一個字啊;即使你一個字寫得像紙那麼大,也不過一個字啊。我們今天看到能海上師的講記,其實能海上師也不至于只說了那麼幾句話,肯定說得很開闊的。整理這個講記的人,不會把能海上師每句話都寫進去,如果不多聞,你就開不出來。

  我每次講法總想今天這麼幾句話夠不夠講啊,別講完了沒講的了,趕快再准備一點,每次都這麼想,結果每次連這幾句話都講不完。有人跟我說,“老師你不用備課,你一上法座就會講。”這不從多聞,又從哪裏來啊?要知道即使定中能開智慧,你不多聞,你也開不出來,你連後得智都沒有,基礎都沒有,你咋能開得出根本智來?要這樣的話,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。所以戒定慧叁學必須要積聚。要靠多聞,要靠廣大,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積起來。

  “多一次熏習,則多一分熟練。”你們現在來久的老同學,除了個別的脾氣壞,不聽話,一般來說,就算你來了一個月,這裏的規章製度你也習慣了,也很自然,好像規章製度跟你沒有關系,你本身就是這麼一個人,一行一動,習慣成自然。可是剛來的新同學呢,或者來小住的呢?就不習慣吧,因爲你們沒有通過重複。兩叁天習慣不了,兩叁個星期就能夠習慣,兩叁個星期習慣不了,兩叁個月就能習慣,你兩叁年都不習慣,你也太不像話了。所以要熏陶,要重複,才能達到熟練。

  你不要有這麼個心態:“連規章製度都要上課,這些我也知道的嘛,說話小聲一點還要你說?即使我有時候說話很響,但這種道理我懂的呀。”要知道你懂了還會忘記,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記。你一次不這樣,二次不這樣,叁次不這樣,也就習慣了。

  我不知道你們同學中間還有沒有隨地吐痰的,就算有,你在一個人去散步的路上,老習慣來了,隨地吐痰,可是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這口痰會吐在佛堂裏,因爲佛堂裏是不許你隨地吐痰的。種種壞習氣要改變,開始不習慣,慢慢也就習慣了。一個拒絕改變惡習的人決定下叁惡道。

  好比一張紙,你老是這麼折,折久了這張紙就斷了。一滴水,不斷地滴,這塊石頭會給它滴穿。你要想成就,最重要的就是重複,可是人偏偏沒有這個耐心。

  從前清定上師還沒有到四川的時候,上海的老居士總是請他到家裏去住,別的居士們都來聽法。有一次這個居士家兩間房子擠滿了,坐在外面這一間人比較隨便,我旁邊年輕的知識分子,一面聽法一面說話,“這個話昨天說過了,今天又說了。”或者“這個例子舉過了,怎麼又舉了?”可見他很不習慣于重複。

  你們假如也是那種人,早晨修禅定,肯定會打妄想,我在報,“空觀,調氣”,你就打妄想了,“昨天修過了,今天又是空觀,調氣。”你要每天換新的,你怎麼成就?豈不等于只學不修了?修是什麼?修就是重複,修行就是把原來熟悉的壞習氣搞生,把修行上陌生的好習氣搞熟,要搞熟就不得不重複啊?你們記筆記,如果把我每句話都記上去,以後還可以靠靠它,因爲你即使自己動不出腦筋,就照老師從前講過的東西講,還能講出點東西來。可是你總不能夠拿著你從前的筆記講,“傅老師從前如是說,我今也如是說。”行嗎?哪有一個醫生一面看病,一面翻醫書的?全要你不看筆記講啊,說:“我記不得呀。”那你就重複呗。拿念誦來說,天天念誦,你將來也有成就,叫念誦成就。

  今天講到這兒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2.1

  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)

  能海上師說:叁學寶藏應當積聚,多一次熏習則多一分熟練。如折紙,久折則斷。如水滴石,久滴則穿。

  叁學,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非常廣大,非常起作用,所以稱寶。我們不要老以爲自己學了很多了,要知道叁學寶藏應當積聚起來,多一次熏習則多一分熟練。你喜歡濃縮也沒錯,比如我在十年動亂時期,把所有重要的經典儀軌,乃至能海上師講經的筆記,全都抄在一張張小紙上,字比螞蟻還要小,這就是濃縮。雖然這麼一疊,可是那麼多的經文全在裏邊。沒有廣大,哪來的濃縮?你把一個很大的字,縮成很小,即使很小,也只是一個字啊;即使你一個字寫得像紙那麼大,也不過一個字啊。我們今天看到能海上師的講記,其實能海上師也不至于只說了那麼幾句話,肯定說得很開闊的。整理這個講記的人,不會把能海上師每句話都寫進去,如果不多聞,你就開不出來。

  我每次講法總想今天這麼幾句話夠不夠講啊,別講完了沒講的了,趕快再准備一點,每次都這麼想,結果每次連這幾句話都講不完。有人跟我說,“老師你不用備課,你一上法座就會講。”這不從多聞,又從哪裏來啊?要知道即使定中能開智慧,你不多聞,你也開不出來,你連後得智都沒有,基礎都沒有,你咋能開得出根本智來?要這樣的話,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。所以戒定慧叁學必須要積聚。要靠多聞,要靠廣大,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積起來。

  “多一次熏習,則多一分熟練。”你們現在來久的老同學,除了個別的脾氣壞,不聽話,一般來說,就算你來了一個月,這裏的規章製度你也習慣了,也很自然,好像規章製度跟你沒有關系,你本身就是這麼一個人,一行一動,習慣成自然。可是剛來的新同學呢,或者來小住的呢?就不習慣吧,因爲你們沒有通過重複。兩叁天習慣不了,兩叁個星期就能夠習慣,兩叁個星期習慣不了,兩叁個月就能習慣,你兩叁年都不習慣,你也太不像話了。所以要熏陶,要重複,才能達到熟練。

  你不要有這麼個心態:“連規章製度都要上課,這些我也知道的嘛,說話小聲一點還要你說?即使我有時候說話很響,但這種道理我懂的呀。”要知道你懂了還會忘記,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記。你一次不這樣,二次不這樣,叁次不這樣,也就習慣了。

  我不知道你們同學中間…
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愛徒的樂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