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有沒有隨地吐痰的,就算有,你在一個人去散步的路上,老習慣來了,隨地吐痰,可是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這口痰會吐在佛堂裏,因爲佛堂裏是不許你隨地吐痰的。種種壞習氣要改變,開始不習慣,慢慢也就習慣了。一個拒絕改變惡習的人決定下叁惡道。
好比一張紙,你老是這麼折,折久了這張紙就斷了。一滴水,不斷地滴,這塊石頭會給它滴穿。你要想成就,最重要的就是重複,可是人偏偏沒有這個耐心。
從前清定上師還沒有到四川的時候,上海的老居士總是請他到家裏去住,別的居士們都來聽法。有一次這個居士家兩間房子擠滿了,坐在外面這一間人比較隨便,我旁邊年輕的知識分子,一面聽法一面說話,“這個話昨天說過了,今天又說了。”或者“這個例子舉過了,怎麼又舉了?”可見他很不習慣于重複。
你們假如也是那種人,早晨修禅定,肯定會打妄想,我在報,“空觀,調氣”,你就打妄想了,“昨天修過了,今天又是空觀,調氣。”你要每天換新的,你怎麼成就?豈不等于只學不修了?修是什麼?修就是重複,修行就是把原來熟悉的壞習氣搞生,把修行上陌生的好習氣搞熟,要搞熟就不得不重複啊?你們記筆記,如果把我每句話都記上去,以後還可以靠靠它,因爲你即使自己動不出腦筋,就照老師從前講過的東西講,還能講出點東西來。可是你總不能夠拿著你從前的筆記講,“傅老師從前如是說,我今也如是說。”行嗎?哪有一個醫生一面看病,一面翻醫書的?全要你不看筆記講啊,說:“我記不得呀。”那你就重複呗。拿念誦來說,天天念誦,你將來也有成就,叫念誦成就。
今天講到這兒。(回向)
頌: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,
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,
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。
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
今天繼續講“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”,這是講師的多聞功德,也就是慧學。
能海上師說:“多聞亦是思修,宗大師自稱多聞比丘。佛稱弟子亦稱多聞賢聖弟子,故我等亦應成就多聞。”
“聞”是聞法,法是智慧,有了智慧才能覺悟,有了覺悟才能成就,一切都是從聞法開始,聞思修,開始就要聞。
“多聞亦是思修”,佛弟子能夠多聽佛法,這裏面就包含著思跟修。除非你聽法的時候昏沈,或者打妄想,或者由于語言不通,聽不懂,那樣得到利益就很難了。
我們修禅定的人,如果能夠克服昏沈和妄想,就是五地菩薩的境界。五地菩薩稱難勝能勝,什麼最難取勝?就是昏沈和掉舉,妄想就是掉舉。
不僅在禅定中如此,在生活裏也是如此。在生活裏,有的人傾向于昏沈,有的人傾向于掉舉。
真正說起來,昏沈和掉舉也不能完全分開。好比病的症狀,雖然表現不同,但根源還是一個,昏沈和掉舉的根源都離不開我執。所以我執起來了,昏沈、掉舉也就起來了。
昏沈的我執在哪裏?提不起精神,原諒自己,這是精神上的作用。有些昏沈還可以理解,因爲睡得實在太少,這是生理現像,可是往往我們修行人的昏沈還是心理現像居多,時久生疲厭,結果就傾向于昏沈。時久生疲厭還不是自己心理上的問題?平時的懶惰、懈怠都屬于昏沈這一類。
還有一種拖拉,一切都是慢吞吞,有氣無力,青春活力在年輕人身上竟然也會慢慢消失。你叫他提起精神來,他很不樂意,就好比一個修禅定昏沈的人,你叫他提起精神來,他也不樂意。這些到底問題在哪裏?就是抓住了一個我,我沒精神,我習慣了,我就是這樣。
一切昏沈也是我在昏沈,我要昏沈,或者說我喜歡昏沈,因爲昏沈的時候多多少少能休息一會兒。
掉舉,也是起源于我執,我想怎麼想就怎麼想,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心跳東跳西,始終沒有停止過。比如說主意經常變化,如果是因爲小心謹慎,想想有漏洞要變化一下,這也可以理解。可有些人不是這樣,他喜歡變化就變化,這麼一變,那麼一變。喜歡怎麼變就怎麼變,這就是我執。
像這樣的人,妄想特別多,他心的靈活度很高,可惜的是他不在覺悟中靈活,而是在妄想中靈活。
“想入非非”,就是想的東西多,可是都不切實際,而且帶著情緒想,他的脾氣就是一個固執。這種情況,本人一會兒痛快,一會兒也苦惱。他想怎麼做就隨心所欲地去做,隨心所欲很痛快。可是做出來的事情自己看看也不像樣,又苦惱。
昏沈的時候也是我,掉舉的時候也是我,昏沈和掉舉都在自己身上,一物兩面,不會分開來的。舉個實際例子說,早上醒來,很多人總要在被窩裏躺一會兒,開頭昏沈,好像沒有睡醒,躺了一會兒,慢慢比較醒了就起來呗,又起不來,幹什麼?胡思亂想。所以昏沈和掉舉,昏沈去掉了,掉舉來了,掉舉去掉了,昏沈來了。而且爲什麼難以去掉?人喜歡它。你喜歡它了就難去掉了。
世間上的人,我執一來,憑著自己的愛好,憑著自己的想像,又是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精神偉大,你更加轉變不了。人世間爲什麼有許多苦啊?就是從這裏來的。
世俗生活中,有些人真是苦得不得了啊,例如當初有人勸過她,“這男孩子是流氓,是小偷,你趕快跟他一刀兩斷。”可是她不聽你的,“我就是要跟他好,因爲我喜歡他。”我喜歡他,我作主、我願意,你說將來受苦是我,是我你管得著嗎?
所以如果煩惱難以去掉,就是你喜歡煩惱。說:“我哪能喜歡煩惱呢?”你不改變習慣,強調習慣難改,那不是喜歡啊?你掉在習慣勢力中,不肯跳出來,那不是對這個習慣有感情啊?
如果一個人聽法能夠聽得懂,這個作用就大了,可是有一種人就是聽不懂。其實佛法不見得聽不懂。佛法講得深入淺出一點,有步驟地講,比如先講小學一年級,後講小學二年級,怎麼會聽不懂呢?有步驟地學都聽不懂,你怎麼大學畢業了?佛法學不會,根本在你不喜歡學,不喜歡多聽,還是一個我執的喜歡不喜歡的問題。除非有人不根據你的水平講,你是小學水平,他給你講大學課本。
還有一種情況,中國的方言複雜,真有聽不懂的地方。我從1956年開始講課,可是我普通話沒有學過,所以到今天有的人還指出我很多字都是上海口音,甯波口音,聽不懂。各種方言混雜在一起更加難懂。從前我在昭覺寺聽清定上師講經,我都聽得懂,因爲在清定上師身邊久了,慢慢就能聽懂。有這麼一個老太太,天天坐著聽經,而且從來不昏沈,似乎聽得津津有味,聽完後我問她:“上師的講話你聽得懂嗎?”“聽不懂。”聽不懂天天聽,精神可嘉,但是說到底不懂沒有利益,要懂了才有利益。
一個聽得懂的人,耳朵裏聽,腦子就會想,這個想不是打妄想,是根據講的法去想。那就包括思了,一面聽一面想,就聽到心裏去了。只聽到聲音,腦子不去想,等于一只耳朵進,一只耳朵出,聽過了就忘記。一面聽一面想,聽過了就不容易忘記。
在想的過程中,你又有個利益了,越聽越懂,越想越明白。或者這麼一聽,就明白自己過去想錯了,過去也做錯了,趕快以後別這樣。這又是一個作用,這個作用叫修。你在想的過程中,一再想,想通了,這就叫修。能海上師說過:“再再思維曰修。”因爲你想通了去行動,這個行動就不會錯。
我們知道修是實踐,這個實踐是正確的實踐。你聽法的時候想都沒有想,法義也沒有明白,沒有正確的理解就去實踐,這樣就會搞錯。你真的想通了,這就叫覺悟,覺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,是你想通了以後産生的。所以講“多聞亦是思修”。
現在有一種普遍的說法:“多聽有啥意思?關鍵在修。”他的方法就是不聽而修,什麼方法?就是只要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不懂佛法理論的修是盲修瞎練。
我講法35年了,講了那麼多,你們從年初一聽到年叁十,也聽得多了,聽是聽得多,可沒有好好修啊!所以你們也有苦惱。沒有修起來是你的問題。
爲什麼不修?說“沒時間”,我講法並不是從早上四點鍾講到晚上八點鍾,我每天給你們講一個多小時,其它時間你都可以修啊。你說:“這兒太忙了,哪有時間修?”確實你們是太忙了,吃飯要吃叁頓,睡覺要睡八個小時,你看忙不忙?還有的整天打妄想,妄想也夠忙的了,還有的偶然心血來潮,跟人家鬧鬧矛盾,說說閑話,夠忙的了,這些忙你們不討厭,偏偏做弘法度衆生的工作,你就覺得浪費時間,顛倒不顛倒?
從前禅師說過,“吃飯也是修行,睡覺也是修行”,連吃飯睡覺都是修行,你今天忙弘法工作就不是修行?你們聽了這麼多法,應該修得起來了,爲什麼修不起來啊?不是你們不懂得怎麼修,也不是沒時間去修,是被煩惱擋住了,也就是說業障來了,業障怎麼會來?煩惱怎麼會擋住?你喜歡它呀,習慣了呀。
再反過來看,有人確實很認真很用功,除了必要的功課以外,還唸這部經那部經,認爲修行就是整天唸經,應該給他指出來,“你唸了這麼多經,經書上跟你講明白這個事情不能做,你怎麼做了?經書裏講勤修戒定慧,你怎麼不修禅定?經書裏講要斷滅貪瞋癡,你怎麼又起煩惱了?”唸經只是唸經呀,不去想不去做有什麼用?給你們講的修的方法,已經太多了。你們究竟修起來幾個?
從前有的徒弟,師父要再跟他講,他說:“師父,你就講到此地吧,讓我把你剛才講的先去修起來,我修好了你再給我繼續講下去。”這話沒錯啊,咱們何妨不照這個方法?比如我們講的這個頌,你修好了,你就具足師的功德了,也就是你具足了將來成就的功德。那麼我講完這四句,你們去修叁年,修完了我再給你們講下去,行不行?方法是好,可是今天你們沒有這樣的條件,或說沒有這麼大的福氣了,等你修到兩年半,忽然接到一個電話,“老師重病,趕快回來。”你回來,再給你們講,第二個頌子講了一半,“咯”,走了(衆笑)。你會說,“老師,何不從前多講一點給我聽呢?”還有種人,我跟他說:“你學了那麼多,修得起來嗎?”他就回答我:“現在先學起來,以後慢慢修,別以後學…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