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还有没有随地吐痰的,就算有,你在一个人去散步的路上,老习惯来了,随地吐痰,可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这口痰会吐在佛堂里,因为佛堂里是不许你随地吐痰的。种种坏习气要改变,开始不习惯,慢慢也就习惯了。一个拒绝改变恶习的人决定下三恶道。

  好比一张纸,你老是这么折,折久了这张纸就断了。一滴水,不断地滴,这块石头会给它滴穿。你要想成就,最重要的就是重复,可是人偏偏没有这个耐心。

  从前清定上师还没有到四川的时候,上海的老居士总是请他到家里去住,别的居士们都来听法。有一次这个居士家两间房子挤满了,坐在外面这一间人比较随便,我旁边年轻的知识分子,一面听法一面说话,“这个话昨天说过了,今天又说了。”或者“这个例子举过了,怎么又举了?”可见他很不习惯于重复。

  你们假如也是那种人,早晨修禅定,肯定会打妄想,我在报,“空观,调气”,你就打妄想了,“昨天修过了,今天又是空观,调气。”你要每天换新的,你怎么成就?岂不等于只学不修了?修是什么?修就是重复,修行就是把原来熟悉的坏习气搞生,把修行上陌生的好习气搞熟,要搞熟就不得不重复啊?你们记笔记,如果把我每句话都记上去,以后还可以靠靠它,因为你即使自己动不出脑筋,就照老师从前讲过的东西讲,还能讲出点东西来。可是你总不能够拿着你从前的笔记讲,“傅老师从前如是说,我今也如是说。”行吗?哪有一个医生一面看病,一面翻医书的?全要你不看笔记讲啊,说:“我记不得呀。”那你就重复呗。拿念诵来说,天天念诵,你将来也有成就,叫念诵成就。

  今天讲到这儿。(回向)

  颂: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,

 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,

 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
  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。

  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

  今天继续讲“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”,这是讲师的多闻功德,也就是慧学。

  能海上师说:“多闻亦是思修,宗大师自称多闻比丘。佛称弟子亦称多闻贤圣弟子,故我等亦应成就多闻。”

  “闻”是闻法,法是智慧,有了智慧才能觉悟,有了觉悟才能成就,一切都是从闻法开始,闻思修,开始就要闻。

  “多闻亦是思修”,佛弟子能够多听佛法,这里面就包含着思跟修。除非你听法的时候昏沉,或者打妄想,或者由于语言不通,听不懂,那样得到利益就很难了。

  我们修禅定的人,如果能够克服昏沉和妄想,就是五地菩萨的境界。五地菩萨称难胜能胜,什么最难取胜?就是昏沉和掉举,妄想就是掉举。

  不仅在禅定中如此,在生活里也是如此。在生活里,有的人倾向于昏沉,有的人倾向于掉举。

  真正说起来,昏沉和掉举也不能完全分开。好比病的症状,虽然表现不同,但根源还是一个,昏沉和掉举的根源都离不开我执。所以我执起来了,昏沉、掉举也就起来了。

  昏沉的我执在哪里?提不起精神,原谅自己,这是精神上的作用。有些昏沉还可以理解,因为睡得实在太少,这是生理现像,可是往往我们修行人的昏沉还是心理现像居多,时久生疲厌,结果就倾向于昏沉。时久生疲厌还不是自己心理上的问题?平时的懒惰、懈怠都属于昏沉这一类。

  还有一种拖拉,一切都是慢吞吞,有气无力,青春活力在年轻人身上竟然也会慢慢消失。你叫他提起精神来,他很不乐意,就好比一个修禅定昏沉的人,你叫他提起精神来,他也不乐意。这些到底问题在哪里?就是抓住了一个我,我没精神,我习惯了,我就是这样。

  一切昏沉也是我在昏沉,我要昏沉,或者说我喜欢昏沉,因为昏沉的时候多多少少能休息一会儿。

  掉举,也是起源于我执,我想怎么想就怎么想,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心跳东跳西,始终没有停止过。比如说主意经常变化,如果是因为小心谨慎,想想有漏洞要变化一下,这也可以理解。可有些人不是这样,他喜欢变化就变化,这么一变,那么一变。喜欢怎么变就怎么变,这就是我执。

  像这样的人,妄想特别多,他心的灵活度很高,可惜的是他不在觉悟中灵活,而是在妄想中灵活。

  “想入非非”,就是想的东西多,可是都不切实际,而且带着情绪想,他的脾气就是一个固执。这种情况,本人一会儿痛快,一会儿也苦恼。他想怎么做就随心所欲地去做,随心所欲很痛快。可是做出来的事情自己看看也不像样,又苦恼。

  昏沉的时候也是我,掉举的时候也是我,昏沉和掉举都在自己身上,一物两面,不会分开来的。举个实际例子说,早上醒来,很多人总要在被窝里躺一会儿,开头昏沉,好像没有睡醒,躺了一会儿,慢慢比较醒了就起来呗,又起不来,干什么?胡思乱想。所以昏沉和掉举,昏沉去掉了,掉举来了,掉举去掉了,昏沉来了。而且为什么难以去掉?人喜欢它。你喜欢它了就难去掉了。

  世间上的人,我执一来,凭着自己的爱好,凭着自己的想像,又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精神伟大,你更加转变不了。人世间为什么有许多苦啊?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
  世俗生活中,有些人真是苦得不得了啊,例如当初有人劝过她,“这男孩子是流氓,是小偷,你赶快跟他一刀两断。”可是她不听你的,“我就是要跟他好,因为我喜欢他。”我喜欢他,我作主、我愿意,你说将来受苦是我,是我你管得着吗?

  所以如果烦恼难以去掉,就是你喜欢烦恼。说:“我哪能喜欢烦恼呢?”你不改变习惯,强调习惯难改,那不是喜欢啊?你掉在习惯势力中,不肯跳出来,那不是对这个习惯有感情啊?

  如果一个人听法能够听得懂,这个作用就大了,可是有一种人就是听不懂。其实佛法不见得听不懂。佛法讲得深入浅出一点,有步骤地讲,比如先讲小学一年级,后讲小学二年级,怎么会听不懂呢?有步骤地学都听不懂,你怎么大学毕业了?佛法学不会,根本在你不喜欢学,不喜欢多听,还是一个我执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。除非有人不根据你的水平讲,你是小学水平,他给你讲大学课本。

  还有一种情况,中国的方言复杂,真有听不懂的地方。我从1956年开始讲课,可是我普通话没有学过,所以到今天有的人还指出我很多字都是上海口音,宁波口音,听不懂。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更加难懂。从前我在昭觉寺听清定上师讲经,我都听得懂,因为在清定上师身边久了,慢慢就能听懂。有这么一个老太太,天天坐着听经,而且从来不昏沉,似乎听得津津有味,听完后我问她:“上师的讲话你听得懂吗?”“听不懂。”听不懂天天听,精神可嘉,但是说到底不懂没有利益,要懂了才有利益。

  一个听得懂的人,耳朵里听,脑子就会想,这个想不是打妄想,是根据讲的法去想。那就包括思了,一面听一面想,就听到心里去了。只听到声音,脑子不去想,等于一只耳朵进,一只耳朵出,听过了就忘记。一面听一面想,听过了就不容易忘记。

  在想的过程中,你又有个利益了,越听越懂,越想越明白。或者这么一听,就明白自己过去想错了,过去也做错了,赶快以后别这样。这又是一个作用,这个作用叫修。你在想的过程中,一再想,想通了,这就叫修。能海上师说过:“再再思维曰修。”因为你想通了去行动,这个行动就不会错。

  我们知道修是实践,这个实践是正确的实践。你听法的时候想都没有想,法义也没有明白,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去实践,这样就会搞错。你真的想通了,这就叫觉悟,觉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,是你想通了以后产生的。所以讲“多闻亦是思修”。

 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说法:“多听有啥意思?关键在修。”他的方法就是不听而修,什么方法?就是只要一句“阿弥陀佛”。不懂佛法理论的修是盲修瞎练。

  我讲法35年了,讲了那么多,你们从年初一听到年三十,也听得多了,听是听得多,可没有好好修啊!所以你们也有苦恼。没有修起来是你的问题。

  为什么不修?说“没时间”,我讲法并不是从早上四点钟讲到晚上八点钟,我每天给你们讲一个多小时,其它时间你都可以修啊。你说:“这儿太忙了,哪有时间修?”确实你们是太忙了,吃饭要吃三顿,睡觉要睡八个小时,你看忙不忙?还有的整天打妄想,妄想也够忙的了,还有的偶然心血来潮,跟人家闹闹矛盾,说说闲话,够忙的了,这些忙你们不讨厌,偏偏做弘法度众生的工作,你就觉得浪费时间,颠倒不颠倒?

  从前禅师说过,“吃饭也是修行,睡觉也是修行”,连吃饭睡觉都是修行,你今天忙弘法工作就不是修行?你们听了这么多法,应该修得起来了,为什么修不起来啊?不是你们不懂得怎么修,也不是没时间去修,是被烦恼挡住了,也就是说业障来了,业障怎么会来?烦恼怎么会挡住?你喜欢它呀,习惯了呀。

  再反过来看,有人确实很认真很用功,除了必要的功课以外,还唸这部经那部经,认为修行就是整天唸经,应该给他指出来,“你唸了这么多经,经书上跟你讲明白这个事情不能做,你怎么做了?经书里讲勤修戒定慧,你怎么不修禅定?经书里讲要断灭贪瞋痴,你怎么又起烦恼了?”唸经只是唸经呀,不去想不去做有什么用?给你们讲的修的方法,已经太多了。你们究竟修起来几个?

  从前有的徒弟,师父要再跟他讲,他说:“师父,你就讲到此地吧,让我把你刚才讲的先去修起来,我修好了你再给我继续讲下去。”这话没错啊,咱们何妨不照这个方法?比如我们讲的这个颂,你修好了,你就具足师的功德了,也就是你具足了将来成就的功德。那么我讲完这四句,你们去修三年,修完了我再给你们讲下去,行不行?方法是好,可是今天你们没有这样的条件,或说没有这么大的福气了,等你修到两年半,忽然接到一个电话,“老师重病,赶快回来。”你回来,再给你们讲,第二个颂子讲了一半,“咯”,走了(众笑)。你会说,“老师,何不从前多讲一点给我听呢?”还有种人,我跟他说:“你学了那么多,修得起来吗?”他就回答我:“现在先学起来,以后慢慢修,别以后学…
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爱徒的乐趣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