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他想修行就没有办法了。

  释迦佛说法49年,归纳为戒定慧三学,以戒为首。所以释迦佛涅槃以后,后世的众生哪怕根机越来越差,烦恼越来越重,可还是有办法啊,因为佛法留下来了。有佛法就有办法,没有佛法就没有办法。

  现在你们在我身边的年轻人,来向我求加持的很少,外地跟我学法的居士,求加持的可就多啦,什么道理?因为你在这里天天学佛法,天天修行,当然苦难少,而且天天跟我生活在一起,你天天看见老师,老师也天天看见你,心中有你你就得加持。还求什么呀?外地居士听不到法苦难多,看不见老师更加着急,怕老师早就把我忘了,我在苦难中,老师还不知道哩,赶快寄一张照片求加持,叫老师看看照片,这个照片上人就是我。

  你们有不及我的地方,也有超过我的地方。不及我:我还在能海上师那里学过法,你们见也没见到。超过我:从前谁这样从早到晚看着你,天天跟你讲法,还要用规章制度来管你,我可没有这么大的因缘福报哇。你们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过我,再不成就,不是条件太差,而是太不争气了。

 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虽然利根的人听了这个偈也能成无学,然而要教化众生,那就不够应用了。众生不一定个个是利根。末法时期佛门里的人,接受了世俗上的影响,进了佛门也不肯改变,总以为凭着自己得到的一点点就够了,就可以彻底究竟。这种唯心论可不是佛经里讲的一切唯心造。

  佛法是科学,佛法是辩证法,佛法是现实主义。举一个例子吧,有人修秽迹金刚,得到了一点感应,就到处讲,到处叫人修秽迹金刚。有人唸大悲咒得到感应了,到处劝人唸大悲咒。可是修了没得到感应的人就说菩萨不灵。那个人就有点怄气了,说:“菩萨哪会不灵,我很灵嘛,你自己业障啊。”这个人也怄气了,“既然我有业障,说唸了能消业障,我唸了怎么不消除业障?”这种现象多得很啊。你好心劝他信,他倒反而不信了。就因为不懂法,没有得到法的力量。

  人家常说诚则灵,诚在哪里?诚在心里,叫诚心,起的作用还不是心理作用?不要把诚则灵看得很神秘,其实调动众生的心理力量这就是诚则灵。一般的诚则灵还只是当时当境起作用,改变了心态,调动了心理力量,这个作用才是长期的,才是根本地解决问题。修行要自力为主,也要得到他力帮助,但你不求自力光求他力就说明你是个没用的人,你也不像个修行的人。释迦佛一直讲解脱靠你自己,就拿这个偈来说,“自净其意”,还有个自己的“自”字。

  今天众生的愚痴颠倒,越来越厉害了。凭这样简单的四句话能度众生吗?你学了一点点,即使拿到好处了,也不过一点点的好处。所以最可怕,最危险,最不好的就是拿了一点点就自以为圆满,释迦佛最反对末法时期一句半语就认为可以彻底究竟。可是现在佛门里面偏偏这种思想泛滥,尤其是有人在每天散布宣传。这个人假如是小人物,影响还不大,偏偏是名望很大的人,他说一句话一下子就传播四方了,影响很大。所以如今我们自利也好,利他也好,要想教化众生,你靠这么少的法,乃至少到一句一偈,在教化众生上是不够应用的。

  你们也有医药室,假如橱窗里药放得满满的,其实只有一种感冒片。那么碰到拉肚子的人,给你感冒片;胃疼,感冒片;脚扭伤,感冒片;昏倒了,感冒片,行吗?如果你认为只要一味药能治百病,你上了当。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个烦恼。

  能海上师说:三学宝藏应当积聚,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。如折纸,久折则断。如水滴石,久滴则穿。

  三学,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非常广大,非常起作用,所以称宝。我们不要老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了,要知道三学宝藏应当积聚起来,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。你喜欢浓缩也没错,比如我在十年动乱时期,把所有重要的经典仪轨,乃至能海上师讲经的笔记,全都抄在一张张小纸上,字比蚂蚁还要小,这就是浓缩。虽然这么一叠,可是那么多的经文全在里边。没有广大,哪来的浓缩?你把一个很大的字,缩成很小,即使很小,也只是一个字啊;即使你一个字写得像纸那么大,也不过一个字啊。我们今天看到能海上师的讲记,其实能海上师也不至于只说了那么几句话,肯定说得很开阔的。整理这个讲记的人,不会把能海上师每句话都写进去,如果不多闻,你就开不出来。

  我每次讲法总想今天这么几句话够不够讲啊,别讲完了没讲的了,赶快再准备一点,每次都这么想,结果每次连这几句话都讲不完。有人跟我说,“老师你不用备课,你一上法座就会讲。”这不从多闻,又从哪里来啊?要知道即使定中能开智慧,你不多闻,你也开不出来,你连后得智都没有,基础都没有,你咋能开得出根本智来?要这样的话,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。所以戒定慧三学必须要积聚。要靠多闻,要靠广大,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。

  “多一次熏习,则多一分熟练。”你们现在来久的老同学,除了个别的脾气坏,不听话,一般来说,就算你来了一个月,这里的规章制度你也习惯了,也很自然,好像规章制度跟你没有关系,你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人,一行一动,习惯成自然。可是刚来的新同学呢,或者来小住的呢?就不习惯吧,因为你们没有通过重复。两三天习惯不了,两三个星期就能够习惯,两三个星期习惯不了,两三个月就能习惯,你两三年都不习惯,你也太不像话了。所以要熏陶,要重复,才能达到熟练。

  你不要有这么个心态:“连规章制度都要上课,这些我也知道的嘛,说话小声一点还要你说?即使我有时候说话很响,但这种道理我懂的呀。”要知道你懂了还会忘记,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记。你一次不这样,二次不这样,三次不这样,也就习惯了。

  我不知道你们同学中间还有没有随地吐痰的,就算有,你在一个人去散步的路上,老习惯来了,随地吐痰,可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这口痰会吐在佛堂里,因为佛堂里是不许你随地吐痰的。种种坏习气要改变,开始不习惯,慢慢也就习惯了。一个拒绝改变恶习的人决定下三恶道。

  好比一张纸,你老是这么折,折久了这张纸就断了。一滴水,不断地滴,这块石头会给它滴穿。你要想成就,最重要的就是重复,可是人偏偏没有这个耐心。

  从前清定上师还没有到四川的时候,上海的老居士总是请他到家里去住,别的居士们都来听法。有一次这个居士家两间房子挤满了,坐在外面这一间人比较随便,我旁边年轻的知识分子,一面听法一面说话,“这个话昨天说过了,今天又说了。”或者“这个例子举过了,怎么又举了?”可见他很不习惯于重复。

  你们假如也是那种人,早晨修禅定,肯定会打妄想,我在报,“空观,调气”,你就打妄想了,“昨天修过了,今天又是空观,调气。”你要每天换新的,你怎么成就?岂不等于只学不修了?修是什么?修就是重复,修行就是把原来熟悉的坏习气搞生,把修行上陌生的好习气搞熟,要搞熟就不得不重复啊?你们记笔记,如果把我每句话都记上去,以后还可以靠靠它,因为你即使自己动不出脑筋,就照老师从前讲过的东西讲,还能讲出点东西来。可是你总不能够拿着你从前的笔记讲,“傅老师从前如是说,我今也如是说。”行吗?哪有一个医生一面看病,一面翻医书的?全要你不看笔记讲啊,说:“我记不得呀。”那你就重复呗。拿念诵来说,天天念诵,你将来也有成就,叫念诵成就。

  今天讲到这儿。(回向)

 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.2.1

  (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)

  能海上师说:三学宝藏应当积聚,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。如折纸,久折则断。如水滴石,久滴则穿。

  三学,就是戒定慧。戒定慧非常广大,非常起作用,所以称宝。我们不要老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了,要知道三学宝藏应当积聚起来,多一次熏习则多一分熟练。你喜欢浓缩也没错,比如我在十年动乱时期,把所有重要的经典仪轨,乃至能海上师讲经的笔记,全都抄在一张张小纸上,字比蚂蚁还要小,这就是浓缩。虽然这么一叠,可是那么多的经文全在里边。没有广大,哪来的浓缩?你把一个很大的字,缩成很小,即使很小,也只是一个字啊;即使你一个字写得像纸那么大,也不过一个字啊。我们今天看到能海上师的讲记,其实能海上师也不至于只说了那么几句话,肯定说得很开阔的。整理这个讲记的人,不会把能海上师每句话都写进去,如果不多闻,你就开不出来。

  我每次讲法总想今天这么几句话够不够讲啊,别讲完了没讲的了,赶快再准备一点,每次都这么想,结果每次连这几句话都讲不完。有人跟我说,“老师你不用备课,你一上法座就会讲。”这不从多闻,又从哪里来啊?要知道即使定中能开智慧,你不多闻,你也开不出来,你连后得智都没有,基础都没有,你咋能开得出根本智来?要这样的话,文字般若就可以取消了。所以戒定慧三学必须要积聚。要靠多闻,要靠广大,要靠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。

  “多一次熏习,则多一分熟练。”你们现在来久的老同学,除了个别的脾气坏,不听话,一般来说,就算你来了一个月,这里的规章制度你也习惯了,也很自然,好像规章制度跟你没有关系,你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人,一行一动,习惯成自然。可是刚来的新同学呢,或者来小住的呢?就不习惯吧,因为你们没有通过重复。两三天习惯不了,两三个星期就能够习惯,两三个星期习惯不了,两三个月就能习惯,你两三年都不习惯,你也太不像话了。所以要熏陶,要重复,才能达到熟练。

  你不要有这么个心态:“连规章制度都要上课,这些我也知道的嘛,说话小声一点还要你说?即使我有时候说话很响,但这种道理我懂的呀。”要知道你懂了还会忘记,提醒你就是叫你不要忘记。你一次不这样,二次不这样,三次不这样,也就习惯了。

  我不知道你们同学中间…
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爱徒的乐趣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