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發揮自己能力,靠在菩薩背上

  可能你們有這樣一個心態:我來這叁天,不僅僅是想學到一點智慧,我還想得到菩薩保佑。這個心願好啊,好比孩子總希望媽給他愛護,對他照顧。菩薩對這個心願當然歡喜喽。如果咱們在困難的時候,不想求菩薩保佑,菩薩豈不沒事幹了。好比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慈悲心,孩子長大了,媽媽的心沒變,孩子的心就變了,“媽,我長大了,你就別管我了”,媽媽聽了心裏難過:我的孩子不要我照顧了,我孤獨了。可是菩薩不歡喜你老靠著他,不培養自己的能力。所以你們來求菩薩保佑,我是不反對的,我所反對的就是懶惰,自己不肯發揮能力,老想靠在菩薩背上。

  衆生無邊,我心無邊,爲一切衆生去求加持,

  菩薩會幫助你的事業更大發展

  怎麼樣才能得到菩薩更大的保佑?你心大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。心要大到虛空無邊、衆生無邊,我心無邊,這時候你去求加持,菩薩就歡喜:你求加持,原來是爲了一切衆生啊,菩薩就是爲了一切衆生的嘛,所以菩薩會幫助你事業更大發展。可是你發了願不要退,退了你就是欺騙菩薩,以後菩薩不保佑,你也別怪菩薩。

  要盡我所有作供獻,

  爲的是度衆生,不是度鈔票

  怎麼擴大心量?我雖然發財了,這個財富我將來要爲一切衆生謀利益。不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産。所有的財産是整個衆生所有,你只是做了一件工作:聚集財産,運轉財産。你這樣去工作才意義偉大。佛經裏有一句話:盡我所有作供獻。現在有的廠也送你産品,目的是做廣告,爲了賺更大的錢。我們這兒爲衆生作供獻,可不是做廣告。我們也做生意,我們做什麼生意?不賺錢,是賺人。我們是度衆生,不是度鈔票。

  不被名利所綁,空了就會有,

  空是聚寶盆,明中去暗中來

  現在你們這些事業上的成功者,有頭腦又有聰明才智,來了這麼多,我是做夢也想不到。這可能就是咱們的願發得大:咱們絕不會被名利所綁,要爲所有的衆生盡我所有作供獻。所以菩薩特別歡喜,加持力特別大:你的目的是要人,我就送人來,滿你願。

  其實人來了,我這個老師會餓死嗎?即使我沒米,你們這些學生都會給我一碗飯,永遠吃不完用不完。好比比丘托缽,缽是空的,就有人給你;缽裏滿的,人家就不給了。所以空就是聚寶盆,就是無窮無盡、永遠沒有止境的富有。有句老話,“明中去暗中來”,這就是講的報應。所以你們求菩薩保佑,要發大願,要念念不忘衆生、念念不忘衆生的苦,念念不忘教育衆生的重要性,念念不忘我將來要運用我的財富,弘揚正法,廣度衆生。那樣菩薩最喜歡你,什麼都會給你,因爲你是他的寶貝兒子。今天講到這裏。

  

 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.10.22

  求智慧不知空,一執著就有障礙,

  沒有智慧去執空,也有障礙

  提要:

  ·求智慧不知空,一執著就有障礙,沒有智慧去執空,也有障礙

  ·修觀要知法義,能在法義裏轉,修行才起作用

  ·真理悟不到,因爲有霧;去掉迷霧,見到了空,就叫覺,就叫悟

  ·通了還要明,不明佛法所起的作用,一輩子白忙

  ·修行不明不白,悟了個不明白

  ·不懂法義,自想一套,易起妄境

  ·不修止,達不到一心不亂,不修觀,淨土什麼境界你也不知道

   ~獲甚深空義,得般若智慧

   ~ 不知色之空義,謂知色有,無自性,知空無,有作用,即行空不住空之空義,住空有挂礙,住有亦有挂礙。了知色即是空,即無挂礙,爲色挂礙,爲空挂礙,皆不自在。

  求智慧不知空,一執著就有障礙,

  沒有智慧去執空,也有障礙

  昨天虛空觀講到,要明白空跟智慧,尤其是跟般若智慧有密切的聯系,反過來說,你想求智慧,也必須跟空密切聯系。智慧如果不空,一執著就有障礙;如果你沒有智慧,去執著這個空,也有障礙。

  修觀要知法義,能在法義裏轉,修行才起作用

  首先要知道爲什麼要修虛空觀,如果不結合法義,會覺得這個觀很簡單。我們常會在天氣好的時候看看天空,可是你看得再多也看不出什麼名堂。所以無論修什麼觀,必須要知道佛法的含義,你在法義裏轉,就起作用。那才真正叫修行。

  真理悟不到,因爲有霧;去掉迷霧,

  見到了空,就叫覺,就叫悟

  日常生活中存在著真理,這個真理不可能對你一點沒有影響,不過我們在這個影響中卻悟不到,好比你進入廬山,見不到廬山真面目,其實廬山就在你眼前,爲什麼見不到?空中有迷霧,起了迷霧你連蔚藍色虛空都見不到。修行就是把迷霧去掉,到那個時候,一切就明白了,這就叫覺,就叫悟,通俗講就是明白了。

  通了還要明,不明佛法所起的作用,一輩子白忙

  有人愛慕神通,其實神通是小玩意兒,以神通爲了不起,你心量也太小了。神通只是通,即使這條路你通了,也不見得你會掌握整個路線的全貌。成佛不光是通,成佛還是明。比如說,六種神通第一種天眼通,到了成佛,叫天眼明。要一步一步達到明的境界,你不知道佛法所起的作用,你一輩子白忙。

  修行不明不白,悟了個不明白

  現在佛門的修行人,實在說是在修一個不明不白,問他幾句話,什麼都不知道,連天天唸的經也不知道其中的法義,修來修去修個不明不白。有的還說自己開悟了,他是開一個不明不白的悟。

  不懂法義,自想一套,易起妄境

  要懂法義才起作用,不懂法義自想一套是路線錯誤。修虛空觀,如果不給你講理論,你會覺得觀觀蔚藍色天空非常舒服。有人還會觀出兩架飛機來,那就是妄境了,因爲他在飛機場工作,天天看飛機起飛,形成條件反射,一觀天空就看見飛機起飛。這些種種的偏差都要糾正,如果照你這一套搞下去,路線就錯了。

  不修止,達不到一心不亂,

  不修觀,淨土什麼境界你也不知道

  修行的成就有一定的准則,修到什麼程度你自己心裏有數,所謂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你不按照要求去做,誰也保證不了你,凡夫給你的所謂保證,都是騙人的。佛門裏常會聽到“保證往生”,這句話也沒錯,往就是去,生就是投生,至于投生到哪兒,那就很是個問題,也不知你會投生到哪個胎裏去。如果你不懂法義,盲無所知,連念佛怎麼念都不懂,能保證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?往生必須要止住妄念,至少一天一個妄念都不要起來,這叫一心不亂;還要修觀,不修觀,極樂世界什麼境界你都不知道,你會把天堂當極樂世界。

  

  用心修觀,就會對心起一定作用,

  虛空無邊無際,心就不會再坐井觀天了

  提要:

  ·用心修觀,就會對心起一定作用,虛空無邊無際,心就不會再坐井觀天了

  ·學修虛空觀能獲甚深空義,得般若智慧

  ·理論要廣學,理論不懂,遇境不知是非,也無法到達彼岸

  ·不知色之空義,依文解義,難免想不通

  ·先承認有,後否定有,到了彼岸才明白,因爲把生老病死都掃光了,所以

  沒有生老病死

  用心修觀,就會對心起一定作用,

  虛空無邊無際,心就不會再坐井觀天了

  修虛空觀是修心量放大,因爲你是用心去觀的,無形中就會對心起一種作用,你心觀大,心量就大;心觀小,心量就小。比如說,心沒有緣在無量無邊的衆生上,只是集中在自己了生死上,心量小就叫小乘。菩薩法心緣在一切衆生上,虛空無邊,衆生無邊,滿胸懷裝著的是全衆生,心量這麼大,所以叫大乘。修虛空觀的目的就是放大心量,你的心去觀虛空,虛空無邊無際,你越觀越廣,你的心量就大了,再也不會坐井觀天了。

  學修虛空觀能獲甚深空義,得般若智慧

  修虛空觀能“獲甚深空義,得般若智慧”,般若分深般若、廣般若,你要了解般若智慧首先要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其法義,所以廣般若就是用語言文字廣大地闡明深般若,目的就是要你從廣般若的理解,進而親證深般若。深般若就是甚深空性,等你證到空性了,這個境界你也說不出來。所以深般若不是言說而得,深般若必須親證。

  很難說的問題,如果一定要你要把它說清楚,那你不得不廣說,比如說茶是什麼滋味?說不出來的,你只有嘗了一口才知道。如果一定要說,你說得簡單了,茶就是茶味,等于沒說。你不得不廣說:茶不是甜的、不是苦的、不是酸的、不是鹹的、不是辣的,什麼都不是。你即使這麼說了,別人還沒有體會,等他嘗到了,才有體會。

  理論要廣學,理論不懂,

  遇境不知是非,也無法到達彼岸

  修禅定就是爲了親證,修禅定以前必須聽理論,要廣學,如果不廣學,你理論上不懂,遇到境界就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對還是錯。所以你們今天來學禅定,聽課要有耐心。八十年代我在各個大城市講“禅定與心理導引”,那個時候學氣功的人很多,他們就沒耐心聽課,“這個老師講了半天,這些佛法道理跟我們有啥關系?你有什麼功法就拿出來,我學了就好走路。”如果你把禅定當氣功,自己亂搞,搞到後來,你不是到彼岸,而是到了精神病院。所以能海上師說過:沒有文字般若,什麼也沒有。

  不知色之空義,依文解義,難免想不通

  “不知色之空義”,一般人連什麼是色也不知道。你跟他說不要貪色,他認爲就是不要貪女人。其實色的範圍很廣,凡是物質都是色,因爲物質都有顔色。很多年前,我在蘇州開講座,辦公室有人跟我談談,“老師,我現在也在看《心經》,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,怎麼《心經》上說是無眼耳鼻舌身意?”知識分子自己以爲有文化看得懂,其實全搞錯了。

  先承認有,後否定有,到了彼岸才明白,

  因爲把生老病死都掃光了,所以沒有生老病死

  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我從前什麼事也不幹,念了叁個月才念完。這麼廣,攝持不起來,縮得精要一點,就縮成《金剛經》,再縮就縮成《心經》。道理一樣,都是首先承認有,然後否定有,最後把你對有的觀念都掃掉。從前老法師說,一本…

《企業家的人生與禅樂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