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发挥自己能力,靠在菩萨背上
可能你们有这样一个心态:我来这三天,不仅仅是想学到一点智慧,我还想得到菩萨保佑。这个心愿好啊,好比孩子总希望妈给他爱护,对他照顾。菩萨对这个心愿当然欢喜喽。如果咱们在困难的时候,不想求菩萨保佑,菩萨岂不没事干了。好比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慈悲心,孩子长大了,妈妈的心没变,孩子的心就变了,“妈,我长大了,你就别管我了”,妈妈听了心里难过:我的孩子不要我照顾了,我孤独了。可是菩萨不欢喜你老靠着他,不培养自己的能力。所以你们来求菩萨保佑,我是不反对的,我所反对的就是懒惰,自己不肯发挥能力,老想靠在菩萨背上。
众生无边,我心无边,为一切众生去求加持,
菩萨会帮助你的事业更大发展
怎么样才能得到菩萨更大的保佑?你心大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。心要大到虚空无边、众生无边,我心无边,这时候你去求加持,菩萨就欢喜:你求加持,原来是为了一切众生啊,菩萨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嘛,所以菩萨会帮助你事业更大发展。可是你发了愿不要退,退了你就是欺骗菩萨,以后菩萨不保佑,你也别怪菩萨。
要尽我所有作供献,
为的是度众生,不是度钞票
怎么扩大心量?我虽然发财了,这个财富我将来要为一切众生谋利益。不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。所有的财产是整个众生所有,你只是做了一件工作:聚集财产,运转财产。你这样去工作才意义伟大。佛经里有一句话:尽我所有作供献。现在有的厂也送你产品,目的是做广告,为了赚更大的钱。我们这儿为众生作供献,可不是做广告。我们也做生意,我们做什么生意?不赚钱,是赚人。我们是度众生,不是度钞票。
不被名利所绑,空了就会有,
空是聚宝盆,明中去暗中来
现在你们这些事业上的成功者,有头脑又有聪明才智,来了这么多,我是做梦也想不到。这可能就是咱们的愿发得大:咱们绝不会被名利所绑,要为所有的众生尽我所有作供献。所以菩萨特别欢喜,加持力特别大:你的目的是要人,我就送人来,满你愿。
其实人来了,我这个老师会饿死吗?即使我没米,你们这些学生都会给我一碗饭,永远吃不完用不完。好比比丘托钵,钵是空的,就有人给你;钵里满的,人家就不给了。所以空就是聚宝盆,就是无穷无尽、永远没有止境的富有。有句老话,“明中去暗中来”,这就是讲的报应。所以你们求菩萨保佑,要发大愿,要念念不忘众生、念念不忘众生的苦,念念不忘教育众生的重要性,念念不忘我将来要运用我的财富,弘扬正法,广度众生。那样菩萨最喜欢你,什么都会给你,因为你是他的宝贝儿子。今天讲到这里。
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.10.22
求智慧不知空,一执著就有障碍,
没有智慧去执空,也有障碍
提要:
·求智慧不知空,一执著就有障碍,没有智慧去执空,也有障碍
·修观要知法义,能在法义里转,修行才起作用
·真理悟不到,因为有雾;去掉迷雾,见到了空,就叫觉,就叫悟
·通了还要明,不明佛法所起的作用,一辈子白忙
·修行不明不白,悟了个不明白
·不懂法义,自想一套,易起妄境
·不修止,达不到一心不乱,不修观,净土什么境界你也不知道
~获甚深空义,得般若智慧
~ 不知色之空义,谓知色有,无自性,知空无,有作用,即行空不住空之空义,住空有挂碍,住有亦有挂碍。了知色即是空,即无挂碍,为色挂碍,为空挂碍,皆不自在。
求智慧不知空,一执著就有障碍,
没有智慧去执空,也有障碍
昨天虚空观讲到,要明白空跟智慧,尤其是跟般若智慧有密切的联系,反过来说,你想求智慧,也必须跟空密切联系。智慧如果不空,一执着就有障碍;如果你没有智慧,去执着这个空,也有障碍。
修观要知法义,能在法义里转,修行才起作用
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虚空观,如果不结合法义,会觉得这个观很简单。我们常会在天气好的时候看看天空,可是你看得再多也看不出什么名堂。所以无论修什么观,必须要知道佛法的含义,你在法义里转,就起作用。那才真正叫修行。
真理悟不到,因为有雾;去掉迷雾,
见到了空,就叫觉,就叫悟
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真理,这个真理不可能对你一点没有影响,不过我们在这个影响中却悟不到,好比你进入庐山,见不到庐山真面目,其实庐山就在你眼前,为什么见不到?空中有迷雾,起了迷雾你连蔚蓝色虚空都见不到。修行就是把迷雾去掉,到那个时候,一切就明白了,这就叫觉,就叫悟,通俗讲就是明白了。
通了还要明,不明佛法所起的作用,一辈子白忙
有人爱慕神通,其实神通是小玩意儿,以神通为了不起,你心量也太小了。神通只是通,即使这条路你通了,也不见得你会掌握整个路线的全貌。成佛不光是通,成佛还是明。比如说,六种神通第一种天眼通,到了成佛,叫天眼明。要一步一步达到明的境界,你不知道佛法所起的作用,你一辈子白忙。
修行不明不白,悟了个不明白
现在佛门的修行人,实在说是在修一个不明不白,问他几句话,什么都不知道,连天天唸的经也不知道其中的法义,修来修去修个不明不白。有的还说自己开悟了,他是开一个不明不白的悟。
不懂法义,自想一套,易起妄境
要懂法义才起作用,不懂法义自想一套是路线错误。修虚空观,如果不给你讲理论,你会觉得观观蔚蓝色天空非常舒服。有人还会观出两架飞机来,那就是妄境了,因为他在飞机场工作,天天看飞机起飞,形成条件反射,一观天空就看见飞机起飞。这些种种的偏差都要纠正,如果照你这一套搞下去,路线就错了。
不修止,达不到一心不乱,
不修观,净土什么境界你也不知道
修行的成就有一定的准则,修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心里有数,所谓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你不按照要求去做,谁也保证不了你,凡夫给你的所谓保证,都是骗人的。佛门里常会听到“保证往生”,这句话也没错,往就是去,生就是投生,至于投生到哪儿,那就很是个问题,也不知你会投生到哪个胎里去。如果你不懂法义,盲无所知,连念佛怎么念都不懂,能保证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?往生必须要止住妄念,至少一天一个妄念都不要起来,这叫一心不乱;还要修观,不修观,极乐世界什么境界你都不知道,你会把天堂当极乐世界。
用心修观,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,
虚空无边无际,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
提要:
·用心修观,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,虚空无边无际,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
·学修虚空观能获甚深空义,得般若智慧
·理论要广学,理论不懂,遇境不知是非,也无法到达彼岸
·不知色之空义,依文解义,难免想不通
·先承认有,后否定有,到了彼岸才明白,因为把生老病死都扫光了,所以
没有生老病死
用心修观,就会对心起一定作用,
虚空无边无际,心就不会再坐井观天了
修虚空观是修心量放大,因为你是用心去观的,无形中就会对心起一种作用,你心观大,心量就大;心观小,心量就小。比如说,心没有缘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上,只是集中在自己了生死上,心量小就叫小乘。菩萨法心缘在一切众生上,虚空无边,众生无边,满胸怀装着的是全众生,心量这么大,所以叫大乘。修虚空观的目的就是放大心量,你的心去观虚空,虚空无边无际,你越观越广,你的心量就大了,再也不会坐井观天了。
学修虚空观能获甚深空义,得般若智慧
修虚空观能“获甚深空义,得般若智慧”,般若分深般若、广般若,你要了解般若智慧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其法义,所以广般若就是用语言文字广大地阐明深般若,目的就是要你从广般若的理解,进而亲证深般若。深般若就是甚深空性,等你证到空性了,这个境界你也说不出来。所以深般若不是言说而得,深般若必须亲证。
很难说的问题,如果一定要你要把它说清楚,那你不得不广说,比如说茶是什么滋味?说不出来的,你只有尝了一口才知道。如果一定要说,你说得简单了,茶就是茶味,等于没说。你不得不广说:茶不是甜的、不是苦的、不是酸的、不是咸的、不是辣的,什么都不是。你即使这么说了,别人还没有体会,等他尝到了,才有体会。
理论要广学,理论不懂,
遇境不知是非,也无法到达彼岸
修禅定就是为了亲证,修禅定以前必须听理论,要广学,如果不广学,你理论上不懂,遇到境界就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对还是错。所以你们今天来学禅定,听课要有耐心。八十年代我在各个大城市讲“禅定与心理导引”,那个时候学气功的人很多,他们就没耐心听课,“这个老师讲了半天,这些佛法道理跟我们有啥关系?你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,我学了就好走路。”如果你把禅定当气功,自己乱搞,搞到后来,你不是到彼岸,而是到了精神病院。所以能海上师说过:没有文字般若,什么也没有。
不知色之空义,依文解义,难免想不通
“不知色之空义”,一般人连什么是色也不知道。你跟他说不要贪色,他认为就是不要贪女人。其实色的范围很广,凡是物质都是色,因为物质都有颜色。很多年前,我在苏州开讲座,办公室有人跟我谈谈,“老师,我现在也在看《心经》,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,怎么《心经》上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?”知识分子自己以为有文化看得懂,其实全搞错了。
先承认有,后否定有,到了彼岸才明白,
因为把生老病死都扫光了,所以没有生老病死
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我从前什么事也不干,念了三个月才念完。这么广,摄持不起来,缩得精要一点,就缩成《金刚经》,再缩就缩成《心经》。道理一样,都是首先承认有,然后否定有,最后把你对有的观念都扫掉。从前老法师说,一本…
《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