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
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5.1.31
(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师诞辰纪念日)
颂: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,
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,
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。
今天是能海上师的生日,早上我们一起诵经供佛庆祝上师生日。能海上师圆寂已有37年了,今天是他117岁的生日。能海上师是我们的根本上师,能海上师法流是大般若的法流。大般若具足教证二法,显密圆满,既然是个圆满的法门,就无所谓宗派。可是在汉地,人们总是要问“你们是什么宗派”,所以能海上师说:要说宗派,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,因此,海内外都称能海上师为大般若宗初祖。
今天大家都想听听上师的功德,《供养观行法》里有赞叹上师功德的一段,从“功德生源”开始一共是三个颂子,我就把第一颂给大家讲一讲。我们观上师的功德,能够增强我们修行人的信心。
能海上师讲“功德生源”等一段,观上师功德及恩德,为本法正修,若不能念全书,但从此处开始念亦可,观师功德,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,师若具德,则自己成就容易。
““功德生源”等一段,观上师功德及恩德。”师要具备十种功德,至少要能做到调伏与悲深。调伏,自身持戒,并能以戒调伏弟子;悲深,悲心很深,没有一点名利思想,完全以悲心摄持弟子,使他快快成就,将来能够树立法幢。要观上师的功德与佛的功德一样,是佛功德的传承,也是佛功德的等流,佛的功德从历代祖师一代一代传下来,就传到我们现在师的身上,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的功德,断智悲的功德,以及法报化三身的功德。恩德呢,上师极其慈悲,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培养我们年轻一代,发菩提心,广度众生,就像我们父母一样。父母养育孩子很不容易,孩子小的时候非但要照顾好他的衣食住行,连走路也要母亲扶着走,所以父母对我们是恩重如山。可是父母只养我们肉身,师养我们法身慧命,我们肉身死了以后,仍然会六道流转受苦无穷。我们成就了法身,就永远没有生死的苦,所以师的恩德远远超过父母的恩德。我们今天成为一个佛弟子,能够学佛法,能够修行,这全是师的恩德,师最欢喜的事情就是弟子将来修行成就,所以师恩难忘。这一段经文是专门观师的功德与恩德,“为本法正修”,这部《供养观行法》,从“功德生源”开始为正修。
“若不能念全书,但从此处开始念亦可。”假如你有一天非常忙,没时间把《供养观行法》全部修完,那么你从“功德生源”这一段开始唸也可以。
“观师功德,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。”我们都是佛弟子,佛经上叫我们常随佛学,常就是不中断,不懈怠。跟谁学?跟佛学。现在佛已经涅槃了,我们已经没有像佛在世时那样跟佛学的福报,可是佛法在娑婆世界还没有灭,即使如今邪师邪说多如牛毛,魔道外道猖獗,可是我们还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,因为现在还是有正知正见的人,还是有弘扬正法的地方,还是有善知识作为我们的师。善知识他继承了佛陀的事业,他自身具足戒定慧、断智悲种种功德,他对弟子极其慈悲,所以我们观师的功德,师的功德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,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。观师的功德,念念不忘,就能使自己逐步成就像师那样的功德。要不然的话,你没有一个修行的念头,没有这颗想将来成就的心,你整天地想念师,免不了会堕在世俗感情里,堕在世俗感情里是了不脱生死的。所以今天我们对师念念不忘,常观师的功德,是为了我们将来也能成就如此的功德。
“师若具德,则自己成就容易。”按照择师法的要求,师要具足十种功德,方能摄持徒弟,现在要找十种功德具足的师是很困难的,所以要求只好放低,但至少要有调伏与悲深两种功德,师要戒律清净,能以戒调伏弟子;要有悲心,能把法传给弟子。戒律清净具足悲心的师自然就没有什么为名为利的思想,他整个的心全扑在弟子身上,全扑在众生身上,如果师具备了这些功德,那么弟子的成就也就容易了。俗话说吃谁的奶,长大了脸就像谁。同样,我们能够得到师的法乳,我们将来就能够成就师的功德。
能海上师讲:“第一颂观上师解脱道之功德,即根本乘成就功德,前三句即配三学,第一句戒功德,观师功德戒为第一,第二句多闻功德,是慧学,第三句解空功德是定学,三种之中尤以持戒为最重要。
我们今天只能讲第一个颂,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,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,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恒常安住调伏所瓦德。这四句是观师解脱道的功德,解脱什么?解脱烦恼,解脱生死。佛度众生,目的就是把众生度脱六道轮回,度脱生死苦海。
释迦佛对他方净土非常赞叹,正如十方如来同样都赞叹释迦佛,都赞叹娑婆世界。你们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赞叹,每个人都有优点,不可能没有可赞叹的地方。人觉悟起来了,欢喜心起来了,尽说人家好话;烦恼起来了,怄气了,尽说人家坏话。修行人起烦恼是不应该的,修行人要断烦恼,因为我们目的是要了脱生死,流转生死就是烦恼流转生死。我们常观同学的功德,常起欢喜心,这就叫修行。
虽然释迦佛赞叹他方净土,可是释迦佛并没有否定娑婆世界同样是净土,也没有说娑婆世界众生不能成佛,佛在《佛说无量寿经》里说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。这个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,而是极乐世界的年份,那可长得不得了。所以诸佛如来赞叹他方净土,并不等于一定要我们到他方世界去成就,佛教的历史告诉我们,当初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,目的就是要弟子们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,当年至少有一万六千四百人证到阿罗汉果,这完全是事实。
解脱是解脱生死。要解脱生死必须要解脱烦恼。我们既然是佛弟子,我们不能不接受佛的好意,我们不能违背佛的教导,我们这一生有因缘有福报进入佛门,在家同学应该向出家同学学习,出家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,证阿罗汉果。所以我们首先要观上师的解脱道的功德。
大乘佛法是离不开解脱道的基础的,否则你就是一个没有基础的菩萨,能海上师称之为轻毛菩萨。如今的人经常会互相吹捧,一吹,轻毛就飞上天,可有什么用?要不了多少时间还是掉下来,因为没有基础。每部大乘经典都有讲戒定慧。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,这是修行的总则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里有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,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内容。你在娑婆世界作为一个释迦佛的弟子,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,极乐世界的众生,仍然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,所以不管是出家在家,也不管当师的当徒弟的,都要走上一条解脱的道路。
今天是能海上师生日,早晨听说有的同学做了梦,说是梦中她赶上了末班车。我们现在就是末班车了,你们总算赶上了,可别半路里跳下去了。今天佛虽然涅槃了,正法还在,能海上师虽然也涅槃了,可是能海上师的法流还在,这也是我们的福气啊。
解脱就是解脱烦恼,如果一个修菩萨法的人,自身不断烦恼,这算什么菩萨呀?不要自命大乘,实非大乘。在懂佛法的人看来,现在那些口说大乘的人,用六波罗蜜的标准来衡量,他们搞的并不是菩萨法,而是人天道,仅仅止恶行善罢了。
“即根本乘成就功德。”出离法就是根本乘,如果没有根本,你什么也没有,因为没有根了。当初释迦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说的就是四谛法,五比丘得度,娑婆世界从此有了三宝,佛教就兴起来了,佛宝释迦佛,法宝四谛法,僧宝五比丘,后来49年的教法都是从四谛法广开出来的,所以四谛法是根本法。
讲一件好笑的事给你们听,这可是实在的事情,苏州报上有段消息,有个女孩子结婚生了孩子,却不会养孩子,很苦恼,就聘请一位养孩子有经验的人来给她做指导,你说笑话不笑话?一个女孩子不生孩子倒也罢了,既然要结婚成家生孩子,那么,怎么养孩子对你来说是个根本法,你当初怎么不跟妈妈学一学呢?真是笑话,忙着去赚钞票,钞票赚得再多,你也不会养孩子呀,这是打个比方。你学这学那,你不学了生死的法,你还是了不脱生死。所以师的功德首先要有解脱道的功德,也就是根本乘成就的功德。
这四句的前三句就是配三学。第一句“功德生源戒海广复深”,这是赞叹师的戒功德。第二句“多闻宝藏积聚善充盈”,这是赞叹师的多闻功德,就是慧学。第三句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这是赞叹师的解空功德,就是定学。所以这三句是赞叹师的戒定慧的功德。尤其以持戒最为重要,所以放在第一位。我们知道修禅定必须以戒生定,如果没有戒,那就是邪定。我们将来要成就五分法身,也以戒法身为第一。释迦佛涅槃前就曾经说过,如来涅槃以后,以戒为师。所以一切功德都从戒功德起源,一切功德都以戒功德为首。
能海上师讲:“戒为一切功德生源,如海为一切大宝所出,广大不狭心,方能称海,故学律,应学律藏全体。
戒海者,谓行者不可离戒,如船不可离水,置于陆地即是坏船也。
“戒为一切功德生源。”功德从哪里生起来?功德的源泉在哪里?在戒那里。所以说功德生源在于戒海,生源就是生起功德的源泉。
“如海为一切大宝所出。”大家知道有许多宝是从海洋里出生的。海是又广又深,表功德极大。居士只受五戒,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,比丘尼三百四十八,其实二百五十戒跟三百四十八条戒性质是相等的,都称具足戒。为什么比丘尼戒要多一点呢?因为女性烦恼比较重,所以佛开的对治女性烦恼的处方,药也多一点。女性到底有多少烦恼呢?你们去读《大爱道比丘尼经》就知道了,至少女性有84态,在男身中是很少见到的。虽然五戒中的根本戒跟出家人根本戒是相同的,不过五戒只有五条,也就是说在支分上不够细,不够广,不够深。所以出家的功德比居士大得多。打个比方说,二百五十跟五,二百五十大五十倍了。这里把戒称作海,意思就…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