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戒律像海那样广大,像海那样渊深。

  “广大不狭心,方能称海”。人能够发心持二百五十条戒,这个心可不是小心,应该是大心。所以有的居士心里想,出家是好,要我持二百五十条,我发心可发不起来呀。

  既然一个出家人能持二百五十条戒,在持戒这件事上,你的心就广大了。既然戒广大了,出家人学法的心也要广大,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去对付它,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。

  反过来说,假如出家人受了戒,连戒本也没有背出来,或者他只知道持一条二条三条戒,这就不广大了。这样的人我看他在修行上也发不出大心来,很难行菩萨道。看见众生起烦恼,他也起烦恼,起烦恼的人都是心量小。持戒的人有广大心,而不是狭小心,方能称海,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,你的戒就称不了海。

  “故学律,应学律藏全体”。既然受了戒就要学戒,不学戒,你怎么持得起来啊?学戒可不是五天十天就能学完的。就算讲得快一点,每条讲个两三句话,五天十天讲完了,可你还是持不起来,众生的习气太重了。修行就是把我们熟悉的烦恼习气变生,把我们不熟悉的戒定慧变熟。戒要熟,可是你光听上几天能熟练吗?就算你把戒本都背出来了,但是一到生活中往往记了这条忘了那条,一没做到就犯戒,所以学戒必须五年。说二百五十条要学五年吗?五年里对你培训练习啊,教你怎么持起来,五年学下来,你也已经熟练了,那时你才安全。“故学律,应学律藏全体”。学戒,不仅仅是光学戒条,还要学律藏里的种种的规定。

  “戒海者,谓行者不可离戒”,海是比喻,行者就是修行人,你既然是修行人,就不可以离开戒,“如船不可离水,置于陆地即是坏船也”,犹如船不能离开水,你把船放在陆地上,日晒雨淋,这条船就要坏掉。又如房子要有人住,房子没人住,就容易坏。假如修行人身上没有戒,就好比你出门走东走西没把戒带在身上,把戒存在仓库里,等你回来,也就发霉了。

  能海上师讲:“广”者,律之教理法相,“深”者,正宗阿含,会通经律,契入无我,速入涅槃。

  ““广”者,律之教理法相。”律藏里的教理、法相非常广。你们出家同学有极其殊胜的因缘,可以深入律藏,在家居士就不能看出家人的戒,自然也不能看律藏。顺便说一句,我家藏书里有一本《四分律》,这本《四分律》怎么会到我家里我也记不得了,可是我包起来始终没有看过,一看就违背如来教导,有罪过。可惜现在有些佛经流通处把《四分律》放在玻璃橱窗里,只要花钱就能买,也太不严肃了,这就是末法现象,全是金钱挂帅,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可以卖。

  ““深者”,正宗阿含,会通经律,契入无我,速入涅槃。”《阿含经》非常宝贵,有人把《阿含经》当故事看,有人把《阿含经》当文学看。其实《阿含经》所讲的内容,都是经藏跟律藏会通的。所记载的都是当年释迦佛在人间时的种种事迹。《阿含经》里包含着非常广大深奥的法义,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,你是看不明白的,《阿含经》里显密圆满,所以当年能海上师在《增一阿含经》的学记上说过这么一句:“我发现《阿含经》的珍贵为时已晚。”因为那时他已经到了老年。

  “契入无我。”经藏律藏非常重要,论藏都是菩萨和声闻弟子写的,经藏律藏是佛亲口讲的,如果你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,你必须要深入三藏,就是经藏律藏论藏。

  “我”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一个根子,有“我”就有流转,要想不流转生死,必须修无我。佛教为什么比世间法伟大?世间上高尚的人讲“忘我”,要把“我”忘了,佛教把“我”不仅是忘了,还要连根拔掉,要达到无我的境界。如果能达到无我境界,你的心就空掉了。世俗人心里始终有一个东西充满,就是“我”,其它一切都是从“我”产生。你能够修到无我境界,你这个心不是空了吗?“心空罪亡是名真忏悔”,你心空了,罪也就没有安立的地方了,这才是真正的忏悔。

  忏悔法非常重要,是佛对犯罪的弟子一个挽救的方法。可是有人,忏悔以后又犯了,本来忏悔了就不该再做了,他为什么又犯了?因为他有“我”,忏悔后他又跟人碰了起来,又在贪名贪利了,为什么碰啊?他跟“我”碰呀,或者“我”跟他碰呀。名利谁在搞?我啊。还有的人,虽经别人好心提醒,说:“你忏悔过了怎么又犯了?”他还无所谓,“没关系的,我晚上做晚课还要忏悔的。”那么你的罪何年何月才能了啊?这种行为都是投机取巧,钻空子。忏悔是认错改过,改过了还要再犯,岂不明知故犯,罪加一等。修行人哪可这么随便的?老要犯的原因就是“我”要犯呀。所以修行最难修的,就是去掉一个“我”,众生都执着一个“我”,所以叫“我执”。

  今天学法了,只学到一点点,或者讲法的人也讲得不圆满,不清楚,或者你劝他去听法,他自满地说:“我学了一点就可以了,够了够了。”就以这么一点一滴为满足,那你这个人怎么干净得了啊?妈叫孩子去洗脸,孩子说:“我昨天洗过了,可以了。”那你今天的脸到底肮脏不肮脏?如果是肮脏,你今天还得洗啊。外面的灰尘经常飘上来,会不肮脏吗?。我们初进佛门的人,每天都起烦恼,每天都做错事,能不多学吗?哪能只学一点点就满足了。

  还有,佛法学不多的人往往在修行上只知取不知舍。初进佛门的人,你不学手里哪有法?可是学到后来,为了成就,为了解脱,就叫你要放下对法的执着,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同之处。可是他只知拿不知放,也就是只知道取不知道舍,形成了法执。本来只有一个“我执”,学了一点法起了“法执”,成了我执法执。现在末法众生,一知半解,你学到的法还不一定完全正确,又偏偏执着得厉害,而且思想顽固得很。

  所以说“深”,要学得深一点,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做到的,因为你皈依了法,就要做到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打个比方,做生意的人,签了一个合同,没有达到合同的要求,就得赔偿多少损失。他不承认,说:“我当时签合同的时候,糊里糊涂,没搞清楚呀,不算数的。”能行吗?这样讲,你仍然逃避不了法律责任的。一个佛弟子也是如此,你不能讲,“什么皈依法要深入经藏,我当初是糊里糊涂皈依的呀,所以我现在不深入经藏没有罪过。”能这么讲吗?皈依的时候,为了慎重,叫你自称三遍,三遍为准,哪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,别说深入经藏了,连听法都不肯听,学法都不肯学,还以为不学没关系。这个犯三皈依戒的责任还是要你负的,哪怕你是受了某些人邪知邪说的影响,有句话,“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”,因果是逃不了的,哪会像现在某些佛弟子想得那么简单。你是佛的学生呀,你不来学习,算什么佛弟子,至少不是一个好学生吧。所以说你皈依三宝了就必须学法,并要一步一步提高,一步一步深入,你才能契入到无我。

  “速入涅槃”,如果你能知道一切流转生死都是因为一个“我”,你能修无我的话,你就能很快证入涅槃。有人问涅槃是不是死?完全不是。涅槃,不是死人证涅槃,是活人证涅槃,就是说你证了阿罗汉果,你就是达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了。当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,这么多的弟子都是活着的时候证阿罗汉果的。死亡是个生理现象,有生必有死,身体是物质所成,到后来总要败坏。

  现在佛门一死了人就说这个人涅槃了,这是随心所欲地使用佛法的名词。当然死的这个人也可能已经证果了,但不等于说证果必须要死的时候才能证。说句笑话,死了以后才能证阿罗汉果,那不是变鬼罗汉了?

  还有现在不管什么老和尚死了都叫圆寂,那么假和尚呢?也说是圆寂了。圆是功德圆满,寂是烦恼寂灭,这才称得上圆寂。他持戒都不持,有的还整天搓麻将,烦恼重得很,死了怎能叫圆寂。中国人有个习气,往往不根据实际情况说话,以为只要说好话就有功德。那么好话骗人难道也是有骗人功德?

  无我的功德,速入涅槃的功德,都要你能通经通律,经律要合起来。律就是叫我们去实践,经则是理论,是一个指导,两个都要。佛说49年法,可以归纳成戒学定学慧学。如果我们在戒定慧上能够修成就了,你所在的地方就叫净土,因为心净则土净。你断了烦恼,即使你还活着,你也就到了常乐我净的彼岸。戒,清净,定,一心不乱,慧,觉悟,心清净有定力的人,不要说烦恼,妄念可能也不大会起来,又有觉悟,怎么可能随业流转生死呢?

  涅槃的“常乐我净”,“常”哪里来?去掉无常就是常,世间上一切都是无常。人的生命也是无常,人的肉体也是无常,包括人的心理活动,刹那刹那在生灭也是无常,这些无常的动态你都要离开。人世间一切相,有相皆虚妄,你不要着相。心理上不断起念头,第一个念头灭,第二个念头生,这种生灭的妄想你少打,去掉了这种种无常就叫常。可是凡夫不懂佛法,明明是无常,却执着为常,总想花好月圆,长命百岁,其实花好即谢,月圆即缺,有生必死。

  “乐”,去掉烦恼就是乐,去掉了苦就是乐。你现在到底有没有苦?说:“有啊,但是有时候我好像说不出快乐也说不出苦,我就傻乎乎地望着天花板。”这叫无聊,无聊本身也是苦。人们常说“哎呀我无聊透了,做人真苦啊”。有人说“我也有快乐的时候,快乐就不是苦”,其实快乐里就包含着苦,当你快乐的时候苦已经来了,为什么你感觉不到苦呢?时候没到。比如药丸外面包了一层糖衣,你吞这个药丸的时候甜,其实里边就是苦,所以当你抓到快乐的时候,苦已经在里边了,因为快乐是常不了的,当快乐去掉的时候,就好比糖衣化掉了,苦的东西也就出来了。所以涅槃的乐是指没有烦恼的乐。

  我,这是指大我,去掉了小我就是大我。好比一滴水非常渺小,把这一滴水投到海洋里去,当这一滴水与大海水融合在一起的时候,你就找不到这一滴水了,所以当你的“小我”融化在“大我”里时,这就成了无我。什么叫菩提心?菩提心就是没有…

《观师持戒、多闻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爱徒的乐趣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