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

  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

  傅味琴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2005.1.31

  (農曆十二月二十二能海上師誕辰紀念日)

  頌: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,

  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,

  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

  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。

  今天是能海上師的生日,早上我們一起誦經供佛慶祝上師生日。能海上師圓寂已有37年了,今天是他117歲的生日。能海上師是我們的根本上師,能海上師法流是大般若的法流。大般若具足教證二法,顯密圓滿,既然是個圓滿的法門,就無所謂宗派。可是在漢地,人們總是要問“你們是什麼宗派”,所以能海上師說:要說宗派,也只能說是大般若宗,因此,海內外都稱能海上師爲大般若宗初祖。

  今天大家都想聽聽上師的功德,《供養觀行法》裏有贊歎上師功德的一段,從“功德生源”開始一共是叁個頌子,我就把第一頌給大家講一講。我們觀上師的功德,能夠增強我們修行人的信心。

  能海上師講“功德生源”等一段,觀上師功德及恩德,爲本法正修,若不能念全書,但從此處開始念亦可,觀師功德,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,師若具德,則自己成就容易。

  ““功德生源”等一段,觀上師功德及恩德。”師要具備十種功德,至少要能做到調伏與悲深。調伏,自身持戒,並能以戒調伏弟子;悲深,悲心很深,沒有一點名利思想,完全以悲心攝持弟子,使他快快成就,將來能夠樹立法幢。要觀上師的功德與佛的功德一樣,是佛功德的傳承,也是佛功德的等流,佛的功德從曆代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,就傳到我們現在師的身上,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的功德,斷智悲的功德,以及法報化叁身的功德。恩德呢,上師極其慈悲,把一生的時間都用來培養我們年輕一代,發菩提心,廣度衆生,就像我們父母一樣。父母養育孩子很不容易,孩子小的時候非但要照顧好他的衣食住行,連走路也要母親扶著走,所以父母對我們是恩重如山。可是父母只養我們肉身,師養我們法身慧命,我們肉身死了以後,仍然會六道流轉受苦無窮。我們成就了法身,就永遠沒有生死的苦,所以師的恩德遠遠超過父母的恩德。我們今天成爲一個佛弟子,能夠學佛法,能夠修行,這全是師的恩德,師最歡喜的事情就是弟子將來修行成就,所以師恩難忘。這一段經文是專門觀師的功德與恩德,“爲本法正修”,這部《供養觀行法》,從“功德生源”開始爲正修。

  “若不能念全書,但從此處開始念亦可。”假如你有一天非常忙,沒時間把《供養觀行法》全部修完,那麼你從“功德生源”這一段開始唸也可以。

  “觀師功德,亦即自求成就如此功德。”我們都是佛弟子,佛經上叫我們常隨佛學,常就是不中斷,不懈怠。跟誰學?跟佛學。現在佛已經涅槃了,我們已經沒有像佛在世時那樣跟佛學的福報,可是佛法在娑婆世界還沒有滅,即使如今邪師邪說多如牛毛,魔道外道猖獗,可是我們還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福報的人,因爲現在還是有正知正見的人,還是有弘揚正法的地方,還是有善知識作爲我們的師。善知識他繼承了佛陀的事業,他自身具足戒定慧、斷智悲種種功德,他對弟子極其慈悲,所以我們觀師的功德,師的功德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師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。觀師的功德,念念不忘,就能使自己逐步成就像師那樣的功德。要不然的話,你沒有一個修行的念頭,沒有這顆想將來成就的心,你整天地想念師,免不了會墮在世俗感情裏,墮在世俗感情裏是了不脫生死的。所以今天我們對師念念不忘,常觀師的功德,是爲了我們將來也能成就如此的功德。

  “師若具德,則自己成就容易。”按照擇師法的要求,師要具足十種功德,方能攝持徒弟,現在要找十種功德具足的師是很困難的,所以要求只好放低,但至少要有調伏與悲深兩種功德,師要戒律清淨,能以戒調伏弟子;要有悲心,能把法傳給弟子。戒律清淨具足悲心的師自然就沒有什麼爲名爲利的思想,他整個的心全撲在弟子身上,全撲在衆生身上,如果師具備了這些功德,那麼弟子的成就也就容易了。俗話說吃誰的奶,長大了臉就像誰。同樣,我們能夠得到師的法乳,我們將來就能夠成就師的功德。

  能海上師講:“第一頌觀上師解脫道之功德,即根本乘成就功德,前叁句即配叁學,第一句戒功德,觀師功德戒爲第一,第二句多聞功德,是慧學,第叁句解空功德是定學,叁種之中尤以持戒爲最重要。

  我們今天只能講第一個頌,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,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,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,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。這四句是觀師解脫道的功德,解脫什麼?解脫煩惱,解脫生死。佛度衆生,目的就是把衆生度脫六道輪回,度脫生死苦海。

  釋迦佛對他方淨土非常贊歎,正如十方如來同樣都贊歎釋迦佛,都贊歎娑婆世界。你們同學之間也要互相贊歎,每個人都有優點,不可能沒有可贊歎的地方。人覺悟起來了,歡喜心起來了,盡說人家好話;煩惱起來了,怄氣了,盡說人家壞話。修行人起煩惱是不應該的,修行人要斷煩惱,因爲我們目的是要了脫生死,流轉生死就是煩惱流轉生死。我們常觀同學的功德,常起歡喜心,這就叫修行。

  雖然釋迦佛贊歎他方淨土,可是釋迦佛並沒有否定娑婆世界同樣是淨土,也沒有說娑婆世界衆生不能成佛,佛在《佛說無量壽經》裏說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過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。這個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,而是極樂世界的年份,那可長得不得了。所以諸佛如來贊歎他方淨土,並不等于一定要我們到他方世界去成就,佛教的曆史告訴我們,當初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,目的就是要弟子們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,當年至少有一萬六千四百人證到阿羅漢果,這完全是事實。

  解脫是解脫生死。要解脫生死必須要解脫煩惱。我們既然是佛弟子,我們不能不接受佛的好意,我們不能違背佛的教導,我們這一生有因緣有福報進入佛門,在家同學應該向出家同學學習,出家的目的就是了脫生死,證阿羅漢果。所以我們首先要觀上師的解脫道的功德。

  大乘佛法是離不開解脫道的基礎的,否則你就是一個沒有基礎的菩薩,能海上師稱之爲輕毛菩薩。如今的人經常會互相吹捧,一吹,輕毛就飛上天,可有什麼用?要不了多少時間還是掉下來,因爲沒有基礎。每部大乘經典都有講戒定慧。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”,這是修行的總則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裏有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,這就是叁十七道品裏的內容。你在娑婆世界作爲一個釋迦佛的弟子,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,極樂世界的衆生,仍然要修四谛法中的道谛,所以不管是出家在家,也不管當師的當徒弟的,都要走上一條解脫的道路。

  今天是能海上師生日,早晨聽說有的同學做了夢,說是夢中她趕上了末班車。我們現在就是末班車了,你們總算趕上了,可別半路裏跳下去了。今天佛雖然涅槃了,正法還在,能海上師雖然也涅槃了,可是能海上師的法流還在,這也是我們的福氣啊。

  解脫就是解脫煩惱,如果一個修菩薩法的人,自身不斷煩惱,這算什麼菩薩呀?不要自命大乘,實非大乘。在懂佛法的人看來,現在那些口說大乘的人,用六波羅蜜的標准來衡量,他們搞的並不是菩薩法,而是人天道,僅僅止惡行善罷了。

  “即根本乘成就功德。”出離法就是根本乘,如果沒有根本,你什麼也沒有,因爲沒有根了。當初釋迦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說的就是四谛法,五比丘得度,娑婆世界從此有了叁寶,佛教就興起來了,佛寶釋迦佛,法寶四谛法,僧寶五比丘,後來49年的教法都是從四谛法廣開出來的,所以四谛法是根本法。

  講一件好笑的事給你們聽,這可是實在的事情,蘇州報上有段消息,有個女孩子結婚生了孩子,卻不會養孩子,很苦惱,就聘請一位養孩子有經驗的人來給她做指導,你說笑話不笑話?一個女孩子不生孩子倒也罷了,既然要結婚成家生孩子,那麼,怎麼養孩子對你來說是個根本法,你當初怎麼不跟媽媽學一學呢?真是笑話,忙著去賺鈔票,鈔票賺得再多,你也不會養孩子呀,這是打個比方。你學這學那,你不學了生死的法,你還是了不脫生死。所以師的功德首先要有解脫道的功德,也就是根本乘成就的功德。

  這四句的前叁句就是配叁學。第一句“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”,這是贊歎師的戒功德。第二句“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”,這是贊歎師的多聞功德,就是慧學。第叁句“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”,這是贊歎師的解空功德,就是定學。所以這叁句是贊歎師的戒定慧的功德。尤其以持戒最爲重要,所以放在第一位。我們知道修禅定必須以戒生定,如果沒有戒,那就是邪定。我們將來要成就五分法身,也以戒法身爲第一。釋迦佛涅槃前就曾經說過,如來涅槃以後,以戒爲師。所以一切功德都從戒功德起源,一切功德都以戒功德爲首。

  能海上師講:“戒爲一切功德生源,如海爲一切大寶所出,廣大不狹心,方能稱海,故學律,應學律藏全體。

  戒海者,謂行者不可離戒,如船不可離水,置于陸地即是壞船也。

  “戒爲一切功德生源。”功德從哪裏生起來?功德的源泉在哪裏?在戒那裏。所以說功德生源在于戒海,生源就是生起功德的源泉。

  “如海爲一切大寶所出。”大家知道有許多寶是從海洋裏出生的。海是又廣又深,表功德極大。居士只受五戒,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,比丘尼叁百四十八,其實二百五十戒跟叁百四十八條戒性質是相等的,都稱具足戒。爲什麼比丘尼戒要多一點呢?因爲女性煩惱比較重,所以佛開的對治女性煩惱的處方,藥也多一點。女性到底有多少煩惱呢?你們去讀《大愛道比丘尼經》就知道了,至少女性有84態,在男身中是很少見到的。雖然五戒中的根本戒跟出家人根本戒是相同的,不過五戒只有五條,也就是說在支分上不夠細,不夠廣,不夠深。所以出家的功德比居士大得多。打個比方說,二百五十跟五,二百五十大五十倍了。這裏把戒稱作海,意思就…

《觀師持戒、多聞、解空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平等愛徒的樂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