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律海十門》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,我只要念叁年佛,就能往生極樂世界。”你想想,一個13歲的小姑娘,念3年佛,只有16歲就希望離開人世間,對弘揚佛教事業來說,可惜不可惜?何不等到86歲才往生,還可以爲祖國,爲佛教,爲衆生多作貢獻。法師說這是念佛念偏了。

  98年界诠法師在居士林講《法滅盡經》時就說過:“往生肯定往生,不過往生到哪裏去就不好說了。”往就是去,生就是生下來。臨終沒有定力,達不到一心不亂,有誰能保證你往生淨土呢?

  往心裏看,是在用功嗎?

  爲達到一心不亂,念佛是用功的方法,可是心裏在想往生,怕來不及了,牽挂一天要念多少佛號,這樣的修行人從心裏看,像不像在修行啊?你們都是念佛的吧,說說看。你說呢?(一學生不知怎樣回答)爲什麼不說?說不出道理來,別猜謎啊!猜准了,你贏了;猜錯了,就輸了。你說說看(又朝另一學生問),你叫什麼名字啊?我忘了。(一沙彌尼學生回答:“她心裏有妄想。”)我看你回答得不錯。

  著急、擔憂怎麼能定得下去呢?

  用功要能夠趨向定,才叫修行。斷煩惱目的也是爲了趨向定;念佛,以一念止萬念,止住妄念,也是爲了趨向定。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朝著定走的。起一個念頭,打一個妄想,心有牽挂,怎麼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呢?孫悟空出慧眼,就是外面看到裏邊,外面看像在修行,裏面心不在修行。很多人爲了念佛求往生卻在追求數字。不知道阿彌陀佛有沒有跟他講過,凡是往生的人要念滿多少多少才算合格。他不知道佛教不講數字的,功夫在心裏啊,在數字上著急,來不及了,念快一點,念多一點,這位老太太如有高血壓的話,這麼著急下去會中風的,中風了反而往生不了,不管是大中風小中風,因爲中風的人意識模糊。即使不中風吧,心裏天天在著急,擔憂,心怎麼定得下去呢?

  錯誤的話會使人心不安

  著急、擔憂,對人的身體是有害處的,這種普通心理學誰都應該懂。尤其是老太太,有些老太太走路,由于行動不方便,看起來比我們年輕人走得慢,可是你細細看,她兩只腳動得很快,心裏在著急。老年人應該各方面使他心裏安定下來,老年人心裏不是著急就是擔憂,因爲老了嘛,有時候總想,我日子不長了,心很不安定的。更不能說錯話去觸動他的著急,擔憂,可是沒有智慧的人,對錯誤的話卻也會接受,結果因天天操心而鬧病的、中風的也很多啊。

  禅定不會出偏差

  從前學氣功的有句流行的話叫“出偏差”。我教禅定,十多年沒有一個人出過偏差。只有學外道會出偏差。佛門裏有人著魔,那是他自己亂搞,不聽不學,自搞一套,這哪能叫佛教負責?因爲他沒有照佛教的方法去做啊,別人錯誤的指導相信了,盲從瞎修,這不是佛教的錯啊,是說錯話的人引錯了路。這種說話說錯,用功用錯的人很多啊!

  整天念誦會傷氣,要修禅定

  一般來說,我這幾十年來都不大生病,但是如果生病了,醫生都是這麼說我:“如果你不休息,這些藥都沒有用。”原來我生的是疲勞病。什麼疲勞?講話疲勞,所以醫生看見我,只能給我吃一點補氣藥,叫我別多講話了,可是我天天要講法,怎能不講呢?佛是智慧圓滿,無所不知啊,所以佛規定不能一天到晚誦經,要有調整,怎麼調劑啊?修修禅定。

  “非誦即禅,非禅即誦”要相互配合

  修禅定也不能一天到晚修禅定啊,我83年就是從早晨十點鍾開始,一直修到下午叁點鍾,一天要坐五個小時,如果你沒有這點功夫,你試試看,就算你腿子不疼,到十二點,肚子不讓你修下去,肚子說話了:“叽哩咕噜……”意思是“你要修定,我要吃飯”,盡打妄想。那麼還有人修得時間長了,沒精神了,盡起昏沈。起昏沈的人,一看就知道,頭一低就昏沈了,等到“呼”一來,是睡著了(衆笑),等到口水流出來,就知道這個人這個時候是醒不過來的。人要調劑的呀,所以釋迦佛叫佛弟子“非誦即禅,非禅即誦”,禅定跟念誦要配合的。

  由念誦進入禅定最好

  能海上師說過:“念誦就是粗的禅定,禅定就是細的念誦。”所以由念誦進入禅定最好,由粗入細,所以誦和禅兩個都要。能整天念經嗎?念到後來,不是打妄想,就是昏沈。即使你晚上也不睡,也沒有占便宜,心裏昏昏沈沈,醒過來又打妄想,白天一睡就醒不過來,仍然給你補上。我有時候中午不睡,晚上一睡,明天兩點鍾就起不來,不是我不起來,沒醒啊。一看,睡得這麼久啊,多睡了一個多小時,哦,原來中午沒午睡,早上給補上了(衆笑)。不要勉強。自己修到什麼功夫,心裏有數,怎麼好一刀切呢?你說話容易,人家做起來就不簡單了。那我剛才所說的這些話,舉的這些例子,都不是趨向定的道路。

  (2001.3.7第一講完)

  

  律海十門 (3)

  傅味琴

  

  能海上師開示: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

  定是般若的資糧

  菩提涅槃即般若

  如世間蓋屋,泥水匠是戒,磚瓦是定,定道資糧按戒的方便與規律,就蓋成屋子,但屋子非屋子(即般若非般若)。氫氣裏找不到水,氧氣裏也找不到水,把氫氣氧氣合起來,水就出來了,故戒定相合,必能生慧。”

  (此爲能海上師1953年正月初四在上海講《現證莊嚴論》前補講之記錄)

  “波羅蜜”是究竟圓滿

  我們要開發根本智,要成佛,那必須要有定,所以說定是般若的資糧。六波羅蜜,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,究竟圓滿是什麼境界?無論什麼東西,都不可能圓滿的,舉個例子,這只茶杯,圓,是圓形的;滿,開水沖滿,但茶杯外面沒有滿啊。佛的圓滿,可不是小圓滿,是大圓滿,是大覺悟。

  資糧圓滿大覺成

  歸敬頌第叁、四句說,“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,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”。施等就是六波羅蜜,第一布施波羅蜜,爲什麼加一個等字啊?還有第二、第叁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,各種資糧圓滿故曰大覺成。爲了利益有情,所以我發願要快快成佛。

  宇宙間最圓滿的是什麼

  世間上的一切,都沒有徹底圓滿的。這個房子修好了,你這個房子所占的空間也不過那麼小,這個課堂也不圓滿,雖然課堂裏有凳子,桌子,黑板,人,可以講課,可是這個課堂外面有嗎?還沒有滿呢!宇宙間什麼東西最圓滿?要大到什麼程度才滿啦?你們說說看。

  “波羅蜜”的境界就是“空”

  空最圓滿,空是無邊無際,空最究竟。所以修六波羅蜜,要修到波羅蜜境界才圓滿,什麼境界?就是空。初修六度,都修一個有,爲什麼要布施啊?布施了有福報,有。你爲什麼現在布施得這麼多?布施大有大福氣,都是有,有,有,這叫布施,不叫波羅蜜。

  只布施不修波羅蜜,怎麼成就啊!

  要圓滿究竟就得把布施的功德全部觀空,悟到什麼都沒有,成就了,才叫波羅蜜。很可惜啊,如今只給人家講布施卻很少給人家講布施波羅蜜。或許是怕有人聽到什麼都要空,會想:“那我白起勁了,我不布施了。”所以聽佛法要聽得多才好,聽得少,一下子給他講得高,他會有錯見,會理解錯的,他聽得多了,你再不給他提高,他也沒辦法成就啊。修布施修到老,師父還不給他講波羅蜜,那他怎麼成就啊!

  布施要叁輪體空

  修行最犯忌的就是執著。一執著就不叫佛教,外道也有道理,沒有道理怎麼會吸引這麼多人去信啊?佛教跟外道的區別,就是一個不執著,一個執著。所以修布施波羅蜜,要修到叁輪體空,什麼叫叁輪體空?要悟到這叁個境界體性皆空,有布施的我,接受我布施的人,我布施了多少錢,這叁者你一執著有,就不是波羅蜜境界,就不能到彼岸。

  佛法懂得少,想放也放不下

  念佛的人,對人世間一有留戀,極樂世界也去不了,因爲你有留戀,執著了啊,可惜的是只知道放下,放下。怎麼個放下,就不懂,輪到要放下的時候,也不可能放下,因爲懂得太少了,修布施要叁輪體空啊。持戒波羅蜜也要知道諸法性空,修菩薩法修到七地,對戒的執著心也要放下,要放下“執叁寶及戒”。

  修忍辱,要觀空

  忍辱呢,更要修空,自己起的煩惱要空掉,別人起的煩惱你還要幫他空掉。怎麼幫他空掉?你觀空,就忍得住。觀空兩個字說起來是很簡單,但沒有通過長時間的磨練,仍然沒有空,你不會觀啊!沒有能力啊!末法時期修行人很難證果,因爲把自己架空了。

  觀空要功到自然成

  九十年代初清定上師在九華山講《地藏經》,有位當家發心做侍者。有一次問我:“我煩惱這麼重,怎麼辦呢?”我說:“上師在,你去問上師。”他說:“上師叫我觀空,怎麼個觀空,我都不知道。”即使我站在路邊給他說法,也沒這麼簡單的,功到自然成啊。不是嘴巴說說就能頂事。要忍辱,沒有觀空的力量是忍不住的。因爲衆生習氣關系。

  成就是從斷煩惱中磨練出來的

  我從前在醫院裏是心理醫生,在集體講課時,總有休息時間,病人之間總要談談。有一個在勸導另一個,“你怎麼又冒火了呢,你要改造自己個性啊。”那個回答:“傅老師的話當然要聽,不過這個人實在不講理,今天我非要跟他鬥一鬥,改造我明天開始。”我講課他也聽到,等到自我教育、自我改造的時候,憋不住了,所以成就都是從斷煩惱中磨練出來的,並不是聽就能成就,念就能成就,即使你念得好,一到現實生活中去,仍然起煩惱。我不是否定聽跟念的作用,而真正的成就,還是要從生活中去磨練。我常說:“修行要在生活裏修。”以前我給大家講心理治療,說了叁句話:“愉快就是良藥”,“堅持就是勝利”,“生活就是磨練”。所以修忍,要在生活中去磨練。你在生活中,以種種的觀想來達到自己的心能夠定下去。

  不能亂精進,禅定不能執著

  精進也不能亂精進,執著精進。多年前,我在上海龍華寺,有個居士來叫我快去那邊看看,“有人磕大頭…

《《律海十門》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