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律海十门》开示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,我只要念三年佛,就能往生极乐世界。”你想想,一个13岁的小姑娘,念3年佛,只有16岁就希望离开人世间,对弘扬佛教事业来说,可惜不可惜?何不等到86岁才往生,还可以为祖国,为佛教,为众生多作贡献。法师说这是念佛念偏了。

  98年界诠法师在居士林讲《法灭尽经》时就说过:“往生肯定往生,不过往生到哪里去就不好说了。”往就是去,生就是生下来。临终没有定力,达不到一心不乱,有谁能保证你往生净土呢?

  往心里看,是在用功吗?

  为达到一心不乱,念佛是用功的方法,可是心里在想往生,怕来不及了,牵挂一天要念多少佛号,这样的修行人从心里看,像不像在修行啊?你们都是念佛的吧,说说看。你说呢?(一学生不知怎样回答)为什么不说?说不出道理来,别猜谜啊!猜准了,你赢了;猜错了,就输了。你说说看(又朝另一学生问),你叫什么名字啊?我忘了。(一沙弥尼学生回答:“她心里有妄想。”)我看你回答得不错。

  着急、担忧怎么能定得下去呢?

  用功要能够趋向定,才叫修行。断烦恼目的也是为了趋向定;念佛,以一念止万念,止住妄念,也是为了趋向定。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朝着定走的。起一个念头,打一个妄想,心有牵挂,怎么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呢?孙悟空出慧眼,就是外面看到里边,外面看像在修行,里面心不在修行。很多人为了念佛求往生却在追求数字。不知道阿弥陀佛有没有跟他讲过,凡是往生的人要念满多少多少才算合格。他不知道佛教不讲数字的,功夫在心里啊,在数字上着急,来不及了,念快一点,念多一点,这位老太太如有高血压的话,这么着急下去会中风的,中风了反而往生不了,不管是大中风小中风,因为中风的人意识模糊。即使不中风吧,心里天天在着急,担忧,心怎么定得下去呢?

  错误的话会使人心不安

  着急、担忧,对人的身体是有害处的,这种普通心理学谁都应该懂。尤其是老太太,有些老太太走路,由于行动不方便,看起来比我们年轻人走得慢,可是你细细看,她两只脚动得很快,心里在着急。老年人应该各方面使他心里安定下来,老年人心里不是着急就是担忧,因为老了嘛,有时候总想,我日子不长了,心很不安定的。更不能说错话去触动他的着急,担忧,可是没有智慧的人,对错误的话却也会接受,结果因天天操心而闹病的、中风的也很多啊。

  禅定不会出偏差

  从前学气功的有句流行的话叫“出偏差”。我教禅定,十多年没有一个人出过偏差。只有学外道会出偏差。佛门里有人着魔,那是他自己乱搞,不听不学,自搞一套,这哪能叫佛教负责?因为他没有照佛教的方法去做啊,别人错误的指导相信了,盲从瞎修,这不是佛教的错啊,是说错话的人引错了路。这种说话说错,用功用错的人很多啊!

  整天念诵会伤气,要修禅定

  一般来说,我这几十年来都不大生病,但是如果生病了,医生都是这么说我:“如果你不休息,这些药都没有用。”原来我生的是疲劳病。什么疲劳?讲话疲劳,所以医生看见我,只能给我吃一点补气药,叫我别多讲话了,可是我天天要讲法,怎能不讲呢?佛是智慧圆满,无所不知啊,所以佛规定不能一天到晚诵经,要有调整,怎么调剂啊?修修禅定。

  “非诵即禅,非禅即诵”要相互配合

  修禅定也不能一天到晚修禅定啊,我83年就是从早晨十点钟开始,一直修到下午三点钟,一天要坐五个小时,如果你没有这点功夫,你试试看,就算你腿子不疼,到十二点,肚子不让你修下去,肚子说话了:“叽哩咕噜……”意思是“你要修定,我要吃饭”,尽打妄想。那么还有人修得时间长了,没精神了,尽起昏沉。起昏沉的人,一看就知道,头一低就昏沉了,等到“呼”一来,是睡着了(众笑),等到口水流出来,就知道这个人这个时候是醒不过来的。人要调剂的呀,所以释迦佛叫佛弟子“非诵即禅,非禅即诵”,禅定跟念诵要配合的。

  由念诵进入禅定最好

  能海上师说过:“念诵就是粗的禅定,禅定就是细的念诵。”所以由念诵进入禅定最好,由粗入细,所以诵和禅两个都要。能整天念经吗?念到后来,不是打妄想,就是昏沉。即使你晚上也不睡,也没有占便宜,心里昏昏沉沉,醒过来又打妄想,白天一睡就醒不过来,仍然给你补上。我有时候中午不睡,晚上一睡,明天两点钟就起不来,不是我不起来,没醒啊。一看,睡得这么久啊,多睡了一个多小时,哦,原来中午没午睡,早上给补上了(众笑)。不要勉强。自己修到什么功夫,心里有数,怎么好一刀切呢?你说话容易,人家做起来就不简单了。那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,举的这些例子,都不是趋向定的道路。

  (2001.3.7第一讲完)

  

  律海十门 (3)

  傅味琴

  

  能海上师开示: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

  定是般若的资粮

  菩提涅槃即般若

  如世间盖屋,泥水匠是戒,砖瓦是定,定道资粮按戒的方便与规律,就盖成屋子,但屋子非屋子(即般若非般若)。氢气里找不到水,氧气里也找不到水,把氢气氧气合起来,水就出来了,故戒定相合,必能生慧。”

  (此为能海上师1953年正月初四在上海讲《现证庄严论》前补讲之记录)

  “波罗蜜”是究竟圆满

  我们要开发根本智,要成佛,那必须要有定,所以说定是般若的资粮。六波罗蜜,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是什么境界?无论什么东西,都不可能圆满的,举个例子,这只茶杯,圆,是圆形的;满,开水冲满,但茶杯外面没有满啊。佛的圆满,可不是小圆满,是大圆满,是大觉悟。

  资粮圆满大觉成

  归敬颂第三、四句说,“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”。施等就是六波罗蜜,第一布施波罗蜜,为什么加一个等字啊?还有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,各种资粮圆满故曰大觉成。为了利益有情,所以我发愿要快快成佛。

  宇宙间最圆满的是什么

  世间上的一切,都没有彻底圆满的。这个房子修好了,你这个房子所占的空间也不过那么小,这个课堂也不圆满,虽然课堂里有凳子,桌子,黑板,人,可以讲课,可是这个课堂外面有吗?还没有满呢!宇宙间什么东西最圆满?要大到什么程度才满啦?你们说说看。

  “波罗蜜”的境界就是“空”

  空最圆满,空是无边无际,空最究竟。所以修六波罗蜜,要修到波罗蜜境界才圆满,什么境界?就是空。初修六度,都修一个有,为什么要布施啊?布施了有福报,有。你为什么现在布施得这么多?布施大有大福气,都是有,有,有,这叫布施,不叫波罗蜜。

  只布施不修波罗蜜,怎么成就啊!

  要圆满究竟就得把布施的功德全部观空,悟到什么都没有,成就了,才叫波罗蜜。很可惜啊,如今只给人家讲布施却很少给人家讲布施波罗蜜。或许是怕有人听到什么都要空,会想:“那我白起劲了,我不布施了。”所以听佛法要听得多才好,听得少,一下子给他讲得高,他会有错见,会理解错的,他听得多了,你再不给他提高,他也没办法成就啊。修布施修到老,师父还不给他讲波罗蜜,那他怎么成就啊!

  布施要三轮体空

  修行最犯忌的就是执着。一执着就不叫佛教,外道也有道理,没有道理怎么会吸引这么多人去信啊?佛教跟外道的区别,就是一个不执着,一个执着。所以修布施波罗蜜,要修到三轮体空,什么叫三轮体空?要悟到这三个境界体性皆空,有布施的我,接受我布施的人,我布施了多少钱,这三者你一执着有,就不是波罗蜜境界,就不能到彼岸。

  佛法懂得少,想放也放不下

  念佛的人,对人世间一有留恋,极乐世界也去不了,因为你有留恋,执着了啊,可惜的是只知道放下,放下。怎么个放下,就不懂,轮到要放下的时候,也不可能放下,因为懂得太少了,修布施要三轮体空啊。持戒波罗蜜也要知道诸法性空,修菩萨法修到七地,对戒的执着心也要放下,要放下“执三宝及戒”。

  修忍辱,要观空

  忍辱呢,更要修空,自己起的烦恼要空掉,别人起的烦恼你还要帮他空掉。怎么帮他空掉?你观空,就忍得住。观空两个字说起来是很简单,但没有通过长时间的磨练,仍然没有空,你不会观啊!没有能力啊!末法时期修行人很难证果,因为把自己架空了。

  观空要功到自然成

  九十年代初清定上师在九华山讲《地藏经》,有位当家发心做侍者。有一次问我:“我烦恼这么重,怎么办呢?”我说:“上师在,你去问上师。”他说:“上师叫我观空,怎么个观空,我都不知道。”即使我站在路边给他说法,也没这么简单的,功到自然成啊。不是嘴巴说说就能顶事。要忍辱,没有观空的力量是忍不住的。因为众生习气关系。

  成就是从断烦恼中磨练出来的

  我从前在医院里是心理医生,在集体讲课时,总有休息时间,病人之间总要谈谈。有一个在劝导另一个,“你怎么又冒火了呢,你要改造自己个性啊。”那个回答:“傅老师的话当然要听,不过这个人实在不讲理,今天我非要跟他斗一斗,改造我明天开始。”我讲课他也听到,等到自我教育、自我改造的时候,憋不住了,所以成就都是从断烦恼中磨练出来的,并不是听就能成就,念就能成就,即使你念得好,一到现实生活中去,仍然起烦恼。我不是否定听跟念的作用,而真正的成就,还是要从生活中去磨练。我常说:“修行要在生活里修。”以前我给大家讲心理治疗,说了三句话:“愉快就是良药”,“坚持就是胜利”,“生活就是磨练”。所以修忍,要在生活中去磨练。你在生活中,以种种的观想来达到自己的心能够定下去。

  不能乱精进,禅定不能执着

  精进也不能乱精进,执着精进。多年前,我在上海龙华寺,有个居士来叫我快去那边看看,“有人磕大头…

《《律海十门》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