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律海十门》开示

  律海十门 (1)~(2)

  傅味琴

  

  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”

  今天,我们讲的律海十门,是按照能海上师所传授的戒定慧基本三学来讲。首先给大家讲的是能海上师一开始讲的一些开示的话,已抄在黑板上了。希望你们能背出来,要求不高,每天背几句,以前我把能海上师讲经的每本笔记都背出来的。

  般若智慧可以从戒上表现出来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,定是般若的资粮”。般若智慧没有形象。

  你持五戒、八戒有戒条,可以看得出来你是在持戒还是犯戒,你一只手伸到人家口袋里去偷钱,就是偷盗,戒有条文,还有细则。可是般若智慧就没有形相,智慧在每个人心里,怎么看得见呢?所以说般若无形相,表现于事,你有没有般若智慧,可以在事相上看出来,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,也不过分,也不欠缺,恰到好处,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现。

  三种戒,出于如来的善巧方便

  如来制定的戒律是出于如来的智慧,出于如来的善巧方便,有律仪戒,有菩萨戒,有密乘戒。这都是根据每个佛弟子环境的不同,要求也不同,这就是如来的善巧方便。修行要有方便,有人学佛,看书看经特别多,知识分子就是那样,可是结果怎么样呢?由于没有正规的培训,没有善知识的开导,越看问题越多,那么就感觉到苦恼了,说佛一会儿这么说,一会儿那么说,叫我该听哪一种?心里一团糟,由于佛讲出不同的法来,自己不懂得佛的善巧方便,还认为佛自相矛盾。没有善巧方便,怎么去度各种各样的众生啊?对什么机要讲什么话,什么时候讲什么话,什么环境讲什么话。你能说哪一句错了呢?

  不讲外道的法,也不要把佛法讲错

  修般若智慧的人,你没有方便,没有灵活度(灵活度就是善巧),你能称得上般若智慧吗?不按照佛法来讲,在佛教里讲起道教来,那才是错了。有个出家人,他对念佛居士讲了些开示,说“释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,释迦牟尼就是“无量寿”的意思”,都讲错了!有位法师一听,就说“这话不对,这种人没事干”,大为气愤。界诠法师也说:“完全是错的。”

  释迦牟尼是“能仁寂默”的意思,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,释迦佛在做太子的时候,根本不知道有无量寿佛,到成佛以后才无所不知,悟到有十方佛。他讲《阿弥陀经》是成佛以后讲的,他讲法的时候说明,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必须要在断烦恼的基础上,还要广度众生,行菩萨道。

  用末法时期的方法能度众生吗?

  如今末法时期,佛门一片紊乱,如果认为这也是方便,这种方便是不恰当的。我举一句话给你们听听,是我很多年前在四川成都听到的,有人说:“末法时期就要用末法时期的方法来度众生。”如果你认为用末法时期方法去度末法时期众生不是对了吗?那你太无知了!现在是末法时期没错,末法时期的方法有没有?有啊,现在各地的佛门使用的很多都是末法时期的方法,那么错在哪里?错在“度”上,用这种方法能度得了众生吗

  !

  清净道才是度众生的一条路

  现在年轻人都跟从前两样了,喜欢喝酒唱歌跳舞,难道也应该让出家人喝酒唱歌跳舞吗?所以看你度向哪个方向了。清净道才是度众生的一条路,不清净,那就是相反的一条路,堕落的路。

 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方便是戒,律仪戒跟菩萨戒同样表现了般若智慧,密乘戒呢,非但跟律仪戒不相同,而且跟菩萨戒也不同啊。那么这三种戒都不同,在律仪戒里不许可,在菩萨戒里可以;在显教里不可以,在密教里可以。戒有这样的灵活度,这就是方便,这个方便是没错的,是属于般若智慧的方便。

  戒律是解脱

  既然一切法体性空,为什么修菩萨法的人,却要缘起一切法,难道菩萨法的缘起错了?当年,佛讲菩萨法的时候,很多阿罗汉对佛有意见,“以前也是你叫我们这么做的,我们了脱了生死,又说我们不发大心,错了”,想不通,当场就有五百阿罗汉退出。阿罗汉只修空,听缘起就听不进去了。同样,有很多人听到戒听不进去,说是束缚人的。说错了,戒律是解脱,称为解脱戒,把原来束缚你的种种烦恼习气,种种的恶业,从这里面解放出来。要你持戒,就是一个方便,使你能够超凡入圣,改变你的坏习气,坏行为。

  病人被绑,是为了治伤

  世间上的革命,是为了人类的解放,佛教里解脱你的烦恼是戒定慧,你能说束缚人吗?我想起来了,去年,由于我的学生弄了一辆拖货物的三轮车,事先又不检查一下车有没有坏,结果斜坡上冲下去,我就坐在上面,刹车坏了刹不住啊,三轮车就往河岸边的小木房上撞去,我从车上翻了下来。要是今年的话,小木房早就拆掉了,会一直冲下河沟,我肯定脑震荡了,不死也变傻瓜了。后来到苏州看伤三个月,你再着急也没有用,医生安慰我:“你想10天就回去,没有这么快的,总要20多天。”结果被绷带绑了3个20多天,束缚啊,你能说这个医生害苦我吗,把我绑住干什么?难道我会去告状说医生侵犯人权?没有医生当时给我看伤,哪有我今天的自在?

  纪律守则是为了把习气改掉

  戒律是治我们的病啊,因为人生太痛苦,受苦受难,烦恼业障太重,所以今天学佛,如果没有这些方便,行不行啊?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,全是方便呀!同样的道理,丛林规矩也是方便,拿今天我们佛学苑来说,有纪律,有学员守则,有规章制度,可不是束缚人啊,为了把学办好,大家安定团结,为了把你自由散漫、乱说乱动的习气改掉,要和合团结,平等对待,同学之间不能有抵触情绪,不能够有几个同学特别好,凑在一起。要好大家都好,全是同学,全是佛弟子。如果不阻止这么个风气,还能和合团结得起来吗?  

  “定是般若的资粮”

  资粮是很重要的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”,受戒的人本身就是有智慧的人,戒不过是以种种的方便,来使你能达到智慧的增长,清净圆满。

  “定是般若的资粮”,以前是没粮票吃不到东西,钞票叫资,粮票叫粮,所以叫资粮。古时候的人出门也是这样的,一个是盘缠钱,一个是干粮,你准备得越多,你能走得越远,资粮不够,你就走不远了,再往前走啊,就没有资粮了。我们修行也是这样,修得起来修不起来,修得快修得慢,就看你自己的资粮。所以在修行路上,资粮是很重要的。

  释迦太子六年苦行是在断贪欲修禅定

  听法也是修行路上的资粮。法听得越多,路不会走错,而且走起来快。修定也是资粮,哪怕我们礼佛也是资粮,是培养恭敬心,对佛菩萨要有礼貌,是培植我们福报资粮,听法是智慧资粮。

  释迦太子当年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,这六年在雪山洞里到底在干啥?好像没人在研究,一般都说,他后来觉得六年苦行是错了。这种片面说法,会导致很多人错见,苦行是为了断除贪欲,但只靠苦行是不够的,所以释迦佛在雪山洞里是在修禅定,禅定就是圆满般若智慧的资粮。他在累积、增长成佛的资粮。

  要开发智慧,必须修禅定

  成佛必须要智慧圆满、觉悟圆满。众生的贪最难断,除了男女,第二个就是饮食。所以释迦太子离开皇宫,是离开男女;六年苦行,在雪山洞里天天坐禅修定,获得了极其殊胜的禅定。像这样一位圣者,当然是应该受我们众生恭敬顶礼。

  禅定是开发智慧的,你要圆满智慧,必须修禅定。我们在学禅定的时候啊,端身正坐,金刚结跏,作观想,这是静中修。动中修是出定以后,在生活里也要保持一种安定的状态,当然这比较难修。在生活里修,如果你能够安定得下来,般若智慧就会在你定中显现。

  定,能使人们觉悟的灵敏度提高

  我们说的定,是佛教能开发智慧的定,是照佛指导的观想的定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非但开不出智慧,而且会变成傻里傻气。修佛教的定,你越定脑子越灵活,觉悟的灵敏度越高,否则的话,你不学佛教,或者在佛门里听别人讲错的话,你修到后来会迟钝,像傻瓜一样。所以我总是劝大家在你佛法未全懂的时候,最好不要着急出去弘法,如果讲错了,你的罪过大,要害人的。别人以为你是一个懂佛法的人,其实片面就是不懂,颠倒就是不懂,指路指邪了就是不懂。

  看书自修,成了会讲不会干的人

  以前我在泉州,有个大学老师,陪我住在承天寺,他有很多年不在我身边,后来他在大学里当老师了,他看了不少书,结果怎么样呢?寺内照顾我们生活的居士告诉他,什么时候吃饭,什么时候你拿水瓶去灌水,可是他到时候都不大会动的,有一次我跟他说,刚才打梆,你听到没有啊?他说我没听到,我说:“这是打梆吃饭啊,你怎么还不走啊?”有一次我告诉他,现在该去灌水去了,他本来说是来照顾我,后来变成我照顾他了。要他当老师,嘴巴会讲,就是脑子迟钝,做事迟钝,我就问他,“你以前不是这样啊,怎么现在变成这样?”他说:“我也不知道。”我说:“你是不是在修一种方法,专门看住自己心,不要起念头?”他说,“哎,是,我就在修这个方法。”越搞越成这样了。

  止错了,观不成,越来越迟钝

  佛法是圆满的,你怎么能够提出一句半语教人用功专修呢?现在不少人看了书去修观心,我也不知道他怎么观心,根据佛讲的是观心无常,观二十二种心,我估计他可能专门修止住念头,不论正念妄念全止住。你这么用功就片面了。佛教里有止,可不是这样的止法,佛教里还有观。你光修一个止,而不修观,结果脑子越来越不动,脑子不动,人就会越来越迟钝。不按照佛教导的步骤去做,不照佛圆满的方法去做,佛法全给人搞偏了。

  为报佛恩,不要急于求往生

  两年前,我在福鼎居士林讲法,有个小姑娘13岁,姐姐带来听法,她很喜欢听。旁人鼓励她常来听法,她说:“我是念佛…

《《律海十门》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