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律海十門》開示

  律海十門 (1)~(2)

  傅味琴

  

  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”

  今天,我們講的律海十門,是按照能海上師所傳授的戒定慧基本叁學來講。首先給大家講的是能海上師一開始講的一些開示的話,已抄在黑板上了。希望你們能背出來,要求不高,每天背幾句,以前我把能海上師講經的每本筆記都背出來的。

  般若智慧可以從戒上表現出來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,定是般若的資糧”。般若智慧沒有形象。

  你持五戒、八戒有戒條,可以看得出來你是在持戒還是犯戒,你一只手伸到人家口袋裏去偷錢,就是偷盜,戒有條文,還有細則。可是般若智慧就沒有形相,智慧在每個人心裏,怎麼看得見呢?所以說般若無形相,表現于事,你有沒有般若智慧,可以在事相上看出來,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,也不過分,也不欠缺,恰到好處,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。

  叁種戒,出于如來的善巧方便

  如來製定的戒律是出于如來的智慧,出于如來的善巧方便,有律儀戒,有菩薩戒,有密乘戒。這都是根據每個佛弟子環境的不同,要求也不同,這就是如來的善巧方便。修行要有方便,有人學佛,看書看經特別多,知識分子就是那樣,可是結果怎麼樣呢?由于沒有正規的培訓,沒有善知識的開導,越看問題越多,那麼就感覺到苦惱了,說佛一會兒這麼說,一會兒那麼說,叫我該聽哪一種?心裏一團糟,由于佛講出不同的法來,自己不懂得佛的善巧方便,還認爲佛自相矛盾。沒有善巧方便,怎麼去度各種各樣的衆生啊?對什麼機要講什麼話,什麼時候講什麼話,什麼環境講什麼話。你能說哪一句錯了呢?

  不講外道的法,也不要把佛法講錯

  修般若智慧的人,你沒有方便,沒有靈活度(靈活度就是善巧),你能稱得上般若智慧嗎?不按照佛法來講,在佛教裏講起道教來,那才是錯了。有個出家人,他對念佛居士講了些開示,說“釋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,釋迦牟尼就是“無量壽”的意思”,都講錯了!有位法師一聽,就說“這話不對,這種人沒事幹”,大爲氣憤。界诠法師也說:“完全是錯的。”

  釋迦牟尼是“能仁寂默”的意思,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,釋迦佛在做太子的時候,根本不知道有無量壽佛,到成佛以後才無所不知,悟到有十方佛。他講《阿彌陀經》是成佛以後講的,他講法的時候說明,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必須要在斷煩惱的基礎上,還要廣度衆生,行菩薩道。

  用末法時期的方法能度衆生嗎?

  如今末法時期,佛門一片紊亂,如果認爲這也是方便,這種方便是不恰當的。我舉一句話給你們聽聽,是我很多年前在四川成都聽到的,有人說:“末法時期就要用末法時期的方法來度衆生。”如果你認爲用末法時期方法去度末法時期衆生不是對了嗎?那你太無知了!現在是末法時期沒錯,末法時期的方法有沒有?有啊,現在各地的佛門使用的很多都是末法時期的方法,那麼錯在哪裏?錯在“度”上,用這種方法能度得了衆生嗎

  !

  清淨道才是度衆生的一條路

  現在年輕人都跟從前兩樣了,喜歡喝酒唱歌跳舞,難道也應該讓出家人喝酒唱歌跳舞嗎?所以看你度向哪個方向了。清淨道才是度衆生的一條路,不清淨,那就是相反的一條路,墮落的路。

 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方便是戒,律儀戒跟菩薩戒同樣表現了般若智慧,密乘戒呢,非但跟律儀戒不相同,而且跟菩薩戒也不同啊。那麼這叁種戒都不同,在律儀戒裏不許可,在菩薩戒裏可以;在顯教裏不可以,在密教裏可以。戒有這樣的靈活度,這就是方便,這個方便是沒錯的,是屬于般若智慧的方便。

  戒律是解脫

  既然一切法體性空,爲什麼修菩薩法的人,卻要緣起一切法,難道菩薩法的緣起錯了?當年,佛講菩薩法的時候,很多阿羅漢對佛有意見,“以前也是你叫我們這麼做的,我們了脫了生死,又說我們不發大心,錯了”,想不通,當場就有五百阿羅漢退出。阿羅漢只修空,聽緣起就聽不進去了。同樣,有很多人聽到戒聽不進去,說是束縛人的。說錯了,戒律是解脫,稱爲解脫戒,把原來束縛你的種種煩惱習氣,種種的惡業,從這裏面解放出來。要你持戒,就是一個方便,使你能夠超凡入聖,改變你的壞習氣,壞行爲。

  病人被綁,是爲了治傷

  世間上的革命,是爲了人類的解放,佛教裏解脫你的煩惱是戒定慧,你能說束縛人嗎?我想起來了,去年,由于我的學生弄了一輛拖貨物的叁輪車,事先又不檢查一下車有沒有壞,結果斜坡上沖下去,我就坐在上面,刹車壞了刹不住啊,叁輪車就往河岸邊的小木房上撞去,我從車上翻了下來。要是今年的話,小木房早就拆掉了,會一直沖下河溝,我肯定腦震蕩了,不死也變傻瓜了。後來到蘇州看傷叁個月,你再著急也沒有用,醫生安慰我:“你想10天就回去,沒有這麼快的,總要20多天。”結果被繃帶綁了3個20多天,束縛啊,你能說這個醫生害苦我嗎,把我綁住幹什麼?難道我會去告狀說醫生侵犯人權?沒有醫生當時給我看傷,哪有我今天的自在?

  紀律守則是爲了把習氣改掉

  戒律是治我們的病啊,因爲人生太痛苦,受苦受難,煩惱業障太重,所以今天學佛,如果沒有這些方便,行不行啊?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,全是方便呀!同樣的道理,叢林規矩也是方便,拿今天我們佛學苑來說,有紀律,有學員守則,有規章製度,可不是束縛人啊,爲了把學辦好,大家安定團結,爲了把你自由散漫、亂說亂動的習氣改掉,要和合團結,平等對待,同學之間不能有抵觸情緒,不能夠有幾個同學特別好,湊在一起。要好大家都好,全是同學,全是佛弟子。如果不阻止這麼個風氣,還能和合團結得起來嗎?  

  “定是般若的資糧”

  資糧是很重要的

  “戒是般若的事相,是般若的方便”,受戒的人本身就是有智慧的人,戒不過是以種種的方便,來使你能達到智慧的增長,清淨圓滿。

  “定是般若的資糧”,以前是沒糧票吃不到東西,鈔票叫資,糧票叫糧,所以叫資糧。古時候的人出門也是這樣的,一個是盤纏錢,一個是幹糧,你准備得越多,你能走得越遠,資糧不夠,你就走不遠了,再往前走啊,就沒有資糧了。我們修行也是這樣,修得起來修不起來,修得快修得慢,就看你自己的資糧。所以在修行路上,資糧是很重要的。

 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是在斷貪欲修禅定

  聽法也是修行路上的資糧。法聽得越多,路不會走錯,而且走起來快。修定也是資糧,哪怕我們禮佛也是資糧,是培養恭敬心,對佛菩薩要有禮貌,是培植我們福報資糧,聽法是智慧資糧。

  釋迦太子當年在雪山洞裏六年苦行,這六年在雪山洞裏到底在幹啥?好像沒人在研究,一般都說,他後來覺得六年苦行是錯了。這種片面說法,會導致很多人錯見,苦行是爲了斷除貪欲,但只靠苦行是不夠的,所以釋迦佛在雪山洞裏是在修禅定,禅定就是圓滿般若智慧的資糧。他在累積、增長成佛的資糧。

  要開發智慧,必須修禅定

  成佛必須要智慧圓滿、覺悟圓滿。衆生的貪最難斷,除了男女,第二個就是飲食。所以釋迦太子離開皇宮,是離開男女;六年苦行,在雪山洞裏天天坐禅修定,獲得了極其殊勝的禅定。像這樣一位聖者,當然是應該受我們衆生恭敬頂禮。

  禅定是開發智慧的,你要圓滿智慧,必須修禅定。我們在學禅定的時候啊,端身正坐,金剛結跏,作觀想,這是靜中修。動中修是出定以後,在生活裏也要保持一種安定的狀態,當然這比較難修。在生活裏修,如果你能夠安定得下來,般若智慧就會在你定中顯現。

  定,能使人們覺悟的靈敏度提高

  我們說的定,是佛教能開發智慧的定,是照佛指導的觀想的定。如果不是這樣的話,非但開不出智慧,而且會變成傻裏傻氣。修佛教的定,你越定腦子越靈活,覺悟的靈敏度越高,否則的話,你不學佛教,或者在佛門裏聽別人講錯的話,你修到後來會遲鈍,像傻瓜一樣。所以我總是勸大家在你佛法未全懂的時候,最好不要著急出去弘法,如果講錯了,你的罪過大,要害人的。別人以爲你是一個懂佛法的人,其實片面就是不懂,顛倒就是不懂,指路指邪了就是不懂。

  看書自修,成了會講不會幹的人

  以前我在泉州,有個大學老師,陪我住在承天寺,他有很多年不在我身邊,後來他在大學裏當老師了,他看了不少書,結果怎麼樣呢?寺內照顧我們生活的居士告訴他,什麼時候吃飯,什麼時候你拿水瓶去灌水,可是他到時候都不大會動的,有一次我跟他說,剛才打梆,你聽到沒有啊?他說我沒聽到,我說:“這是打梆吃飯啊,你怎麼還不走啊?”有一次我告訴他,現在該去灌水去了,他本來說是來照顧我,後來變成我照顧他了。要他當老師,嘴巴會講,就是腦子遲鈍,做事遲鈍,我就問他,“你以前不是這樣啊,怎麼現在變成這樣?”他說:“我也不知道。”我說:“你是不是在修一種方法,專門看住自己心,不要起念頭?”他說,“哎,是,我就在修這個方法。”越搞越成這樣了。

  止錯了,觀不成,越來越遲鈍

  佛法是圓滿的,你怎麼能夠提出一句半語教人用功專修呢?現在不少人看了書去修觀心,我也不知道他怎麼觀心,根據佛講的是觀心無常,觀二十二種心,我估計他可能專門修止住念頭,不論正念妄念全止住。你這麼用功就片面了。佛教裏有止,可不是這樣的止法,佛教裏還有觀。你光修一個止,而不修觀,結果腦子越來越不動,腦子不動,人就會越來越遲鈍。不按照佛教導的步驟去做,不照佛圓滿的方法去做,佛法全給人搞偏了。

  爲報佛恩,不要急于求往生

  兩年前,我在福鼎居士林講法,有個小姑娘13歲,姐姐帶來聽法,她很喜歡聽。旁人鼓勵她常來聽法,她說:“我是念佛…

《《律海十門》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