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邪知邪見爲人講經說法,這種破法的惡人,你還以身口對他慈悲,你犯戒。
加個非法因緣,佛教就會變顔色
矯枉過正
有些人學得太少,懂得太少,才會受那種蒙蔽,說:“說不得,說了罪過。”我說法40年,都說我講的法是正法。不過也有一句風趣話:“傅老師完全講正法,不過太正了。”那豈不更好
就好比“學雷鋒學得好,學得太好了。”那不是更好?
加上個非法因緣,佛教就會變顔色
佛教如果加上一個不是根據法的因緣,佛法就要變顔色,就要緣起另外一種顔色了,你不信試試看,紅色加紅色仍然紅色,紅色加白色呢?成粉紅了;紅的加青的呢,也不是紅,也不是青,成紫色了。能隨便亂加顔色嗎?亂加顔色,佛門就不像佛門了。有人認爲佛門應該改進改進,說句笑話,如來的爸爸也不是你啊,是淨飯王,他也是一個凡夫啊!只有把不符合佛規定的錯誤改掉,可不能把如來規定的法改變,何況現在的佛教你變、他變,是變好了,還是變壞了?有人說現在什麼時代了?還講戒嗎?他要把戒否定掉,或者說在時代的發展中戒也可以修改啊。那他是不認爲如來的智慧是徹底圓滿究竟的,就好比邪教說釋迦牟尼佛不是最高的。如來規定是可以有方便的開許,但是要照佛法的原則去方便,不是根據你自己的原則方便,已經給你方便了,你不要沒有邊際啊。50年代我學習政治常聽到有句話“不能寬大無邊”,對犯錯誤的人寬大得有原則啊,你沒有原則就變了寬大無邊了。所以我們佛弟子千萬要令如來歡喜,不能把原則做交易。
事物因緣而生,因緣而變,因緣而散
以上種種啓發,講得比較廣了點,結合我們修行來講,一切都是緣生。
物質也是緣起,屋子是一個比喻,屋子比做般若,泥水匠、磚瓦、造屋子的圖樣,種種條件具足房子就造起來了。既然這個房子是緣起的,本來沒有,因爲條件聚合,緣起了房子,那麼條件一分散,房子就沒有了,仍然成了各種材料,條件變化掉了,這個房子也變了。比如本來兩層樓的房,後來把屋頂鋪鋪平,再蓋一層,變了叁層了,本來是新房子,多少年以後,變成舊房子了。
屋子即非屋子
這麼一說就可以明白,“是房子即非房子”,從形象上,相上看,有這麼個物體,人們用語言文字給它取個名字叫房屋。屋子只是一個名稱,實際上是木頭、磚頭、水泥堆起來罷了,堆成方形—方房子;砌成圓形—圓房子;堆得高一點—高房子;矮一點—平房子,取了很多名稱。還有,原來這地方有房子,今年去看沒有了,拆掉了,房子能拆得掉,就因爲它本來就是聚集起來的,所以能拆掉。哪有拆不掉的房子?所以佛法說事物的體性本來是空,所以能夠緣起,事物是在性空上緣起,所以它還是屬于性空。所以“是房子,即非房子,是名房子,”這些道理《金剛經》說得最好 。
人爲了生活方便,取了種種名稱
爲什麼要取個名字啊?爲了生活方便。人類在生活的曆程裏,從原始社會開始,慢慢聚集了很多語言文字,搞了很多名稱,事物變化越多,名稱越多。假如人只有一個名稱,叫做人,生活就麻煩了,電話來了,“喂,有事嗎?”“你叫人來聽電話。”那麼你看見人,就叫“人,你聽電話。”(衆笑)行嗎?人還有男人女人,一個家庭主婦對保姆說:“你去叫男人來。”保姆一看見來了個男人,“喂,男人,我家的主人叫你去。”這還像啥樣子。那怎麼辦?還要加姓加名,而且姓名也不能夠:“哎,你叫啥名字啊?你的名字借給我抄抄好嗎?”(衆笑)不行的,名字要各人一個呀,怎麼好抄人家的名字?所以這些名稱本來沒有,是人爲了生活方便取出來的。
功德隱藏的好
稱“老”別執著,稱“小”別生氣
不要執著,何必執著一個名相。上海有個人喜歡拍馬屁,看見才30歲的人,“哎喲,這是陳老。”這個年輕人特別高興,他也不想一想,老後面就是死,老死了,老有什麼好的?以前我22歲,進佛門都稱我“小傅”,到60多歲,仍然稱我“小傅”,我挺高興,一點不生氣,你們“老”了,我還“小”呢(衆笑)。小嘛,活得長呀,生什麼氣呀!
有人給自己吹起高帽子戴上
不要戴了高帽子就洋洋得意了,所以如來叫出家人剃頭,意思就是別戴高帽子了(衆笑)。越到末法時代,這個高帽子越容易戴,有一種,是別人給你戴上去的,有一種自己戴上去的。你只要吹一吹,高帽子就形成了。在十年動亂裏面確實有這麼一件事情,有一個說相聲的演員被批鬥,人們稱爲笑星,一出名就要批鬥,紅衛兵說:“給他戴高帽子。”這個相聲演員說:“用不著各位辛苦,我已經帶來了。”他從褲子袋裏抽出來一只塑料做成的,“噗”一吹帽尖還特別高,往自己頭上一套。從此我才知道,高帽子可以自己吹出來的,比如說:“我是什麼什麼菩薩化身”、“我的傳承什麼代”、“我是什麼活佛轉世”,或者“我是西方再來人”,“我已經開悟了”,這種事現在很多,大學裏就發生過,同學一進宿舍就看他高高盤坐在雙層鋪上,進來一個他就說:“我已經開悟了,你是業障衆生。”鬧得來,把他沒辦法,最後只好送到精神病院(衆笑)。
功德隱藏的好
我過去在上海,聽說某人開悟了,這個人我很熟悉,臉墨黑的,看來毛細血管都沒有打通,修禅的人,怎麼毛細血管都打不通?說開悟了。那誰說的?聽說他有幾個學生,如果是他學生說的,學生都沒有老師高,怎麼能夠證明老師開悟呢?如果是老師自己說的,從前開悟的人還要經過禅師印證,可是現在誰知道印證的人自己有沒有開悟呢?所以我看不管有沒有開悟,還是功德隱藏的好。
最笨的人才顯示自己的功德
佛法越普及,越懂,吹牛的人越沒有市場。隱藏功德最聰明,最有智慧,爲什麼?說句笑話,誰也不知道你有多少功德,你沒擺出來。最笨的人把自己倉庫裏的東西都擺滿了,問他:“你倉庫裏還有嗎?”“全在這裏了。”被人一目了然,你也不過這樣兒。
開悟的境界是說不出來的
修行境界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。開悟的境界說不出來,所以古時禅師只能做個動作來啓發你,例如(師兩手拍掌),這麼一拍,沒話了。法已經說完了,他說的什麼法,你懂嗎?禅宗不通過語言文字,往往說句“話頭”,做一個動作,你不懂,就叫你自己去參。如果說出來,也不好懂,打個比方,“哎喲,還是不太懂。”所以禅宗是攝受上根上智的。對上根上智的人來說,做個動作,說句話頭叫你自己去參,自己去悟,直截了當,悟起來快。
看到聽到,並非自己悟到
我看你們快不快了,就剛才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,你說說看,說的是什麼法?不懂啊?他說的是緣起法,如果以後你去當禅師了,由于看見老師做過樣子,有人來請教法,你也“啪”,(做擊掌狀),你這叫裝腔作勢。你不過是看到聽到而不是自己悟到,兩碼事情。悟道的人,智慧像湧泉那樣。
要悟,還得靠語言文字指路啊!
看到、聽到,學到這兒就沒了。禅宗人講禅,有人常用手一豎,“喏”,(師用手指一豎),一學就會。有人再給自己戴頂高帽子,“我今天講的道理,你們幾乎全是聽不懂的。”所以還是好好地學,語言文字是需要的,在你未悟到前,要靠語言文字指路啊。一個媽給孩子指月亮還要靠手指,你不靠手指,媽說月亮在天上,“哦,媽我看到了,哦,月亮這麼多了。”媽說:“那是星星,月亮是那個圓圓的。”還不如用手指一指,孩子朝媽指頭看去,心裏明白了,這是月亮。
(2001.3.30第四講未完)
律海十門 (8)
傅味琴
戒定相合 必能生慧
能海上師說:“如世間蓋屋,泥水匠是戒,磚瓦是定,定道資糧按戒的方便與規律就蓋成屋子。但屋子非屋子(即般若非般若),氫氣裏找不到水,氧氣裏也找不到水,把氫氣氧氣合起來,水就出來了,故戒定相合,必能生慧。”
戒定相合,必能生慧
講到屋子,屋子是假相。往裏面看,就是磚頭、石頭、木頭、磚瓦,不要執著實在有屋子。所以說“般若非般若”。又比方,“氫氣裏找不到水,氧氣裏也找不到水,把氫氣、氧氣合起來,水就出來了。”條件具足,定決定出生,條件不具足,定決定不出生。如果你不把氫氣、氧氣合在一起,水決定不出來,所以說“戒定相合,必能生慧”,戒的條件有了,定的條件有了,戒跟定合在一起,就決定出生智慧。“以戒生定,由定發慧”,就是根據這樣一個原理來的。
由正定生無漏慧
我們所說的慧,是從佛教的禅定中開發的根本智慧,根本智,無漏慧,必須要以戒而生正定,以正定而開發覺悟的智慧,不依戒得的定不是正定。不是正定,叫邪定。邪定修到後來即使聰明一點,也叫邪慧,不叫正慧。
外道修止不修觀
外道修定,往往修止不修觀,只止妄念,不修觀,也不斷煩惱,有兩種後果:一種因爲他不斷煩惱,起了煩惱,腦子裏越來越興奮;還有一種,專門止住念頭,外道的止是把所有的念頭都止住了,結果變了像笨頭笨腦的傻瓜那樣,爲什麼人們醒不過來,偏要修下去?因爲得定會出功能,所以他們迷掉了。
無想定不能修
修無想定的人,生無想天,無想天的境界高,壽命長,其實嘛也特別短,因爲他無想,等于在睡著了做夢,夢一做完,一般都是掉在叁惡道裏,有點福氣的生在人間,人間裏的這個人是什麼模樣?就是腦子遲鈍得像個白癡,那全是修無想定的關系。(下課)
(2001.3.30第四講完)
戒有叁種戒:
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
情況不同,戒也不同
戒有叁種戒:別解脫戒,菩薩戒,密乘戒。這兒把別解脫戒放在第一位,雖然菩薩戒裏也包括別解脫戒,但是把別解脫戒作爲一個獨立性這…
《《律海十門》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