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律海十门》开示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萨法。如果你自己不走了脱生死的路,不断烦恼,不修声闻乘的出离法,不过是凡夫菩萨,去亲近凡夫众生,如此而已,俗称哄热闹。能海上师说这种菩萨叫“轻毛菩萨”,轻飘飘没有基础,给人一吹,它就飘得更高,要不了多少时候就掉下来。

  偷钱给你吃饭的人不叫菩萨

  佛弟子中两种极端都有,一个只管自己,不管别人;一个去管别人,不管自己,比方说:“你没钱吃饭?尽管放心,我会帮你的,你稍等一会啊。”他外面走一圈回来了,“这是二十块钱,你快去吃饭。”他说:“谢谢你,还要你回家拿钱,不好意思。”“哪里,哪里,我是去偷来的。”(众笑)这个人叫菩萨吗?这个人叫小偷。

  只管自己的人,把众生关在门外

  如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,这是典型的只管自己,不管众生,叫“关起门来修”。“关在门里边是谁?”“我。”“关在门外边是谁?”“是众生。”只管自己不管众生。当然你已经八、九十岁了,身体又差,看样子来日不多了,那么你为了自己做好往生准备,关门修。这么年轻,好像八、九点钟的太阳,关起门来了。这种话,使年青人思想全变了,我已是黄昏太阳也还在发挥余热呢!

  不学法,忙朝山,大可不必

  还有一种,自己不好好修,不听法,不断烦恼,不修禅定,跑来跑去,忙啊!有事情要跟他通话,就是找不到,他忙着什么呢?三天两头领着一批居士,朝峨眉山、普陀山、五台山,据说每个人要收二千块钱,时间都忙光了啦。寺内讲经通知出去了,有些人反映说:“他一会儿又叫居士朝山去,又叫请去弘法的人种菜。”这样都变成菜农了。

  要广学多闻,佛法才不会搞错

  释迦佛的涅槃,叫大乘涅槃,不论是小乘涅槃,大乘涅槃,全出自般若。所以说菩提涅槃就是般若,这句话我讲了这么多,可别嫌我啰嗦,其实有些原话,非常紧缩,说的人有一定的境界,可是听的人却容易搞错。比如“烦恼即菩提”,这句话好懂吗?烦恼跟菩提是相反的东西,怎么叫烦恼就是菩提呢?结果不懂的人就乱用。有说:“你这么样子烦恼不好啊。”他回你一句“烦恼即菩提。”那个人没话说了。或许有人背后在评议我:“傅老师老是叫我们断烦恼,断烦恼,他不懂得烦恼即菩提,烦恼断了,菩提也没了。”那就成了邪见了。所以现在佛弟子的思想紊乱,往往是把一句话,自作聪明地去解说,别人都听了你错误的解说,甚至再在错误的基础上发展,引申出别的错误话来,这样就错上加错了。总之,佛法不是你头脑里想的这样就是这样,也不是看了某些人写的书,以为就是这样,佛法一定要广学多闻,深入经藏才会慢慢地不会搞错,现在下课。

  (2001.3.23第三讲完)

  

  律海十门 (6)~(7)

  傅味琴

  

  

  没有戒的定非正定

  一点执着也不能有

  阿罗汉又叫无学位,为什么没有什么学的了?因为烦恼已永远寂灭了,你已经成功了。烦恼消灭,生死已了,到那时法也要放下,因为法是对付烦恼的,如果你有法执的话,还不是彻底的成功。好比一个病人,生病的时候每天吃药,病好了,他仍然觉得药是好东西,到东带到东,到西带到西,照样吃,岂不成了精神病?你病好了,还不肯放下药干什么?不正常。所以,要缘起一个彼岸,要缘起一个了脱生死的极乐的境界,那真是要一丝不挂的,一点执着都不能有。

  发菩提心,要受菩萨戒

  修好出离法,能发菩提心度众生,就更好了。发了菩提心,还要有菩萨戒,否则不修菩萨戒怎么度众生?没有一个标准,没有一个规则啊。最圆满的菩萨戒是三聚净戒——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,这三个戒合起来叫菩萨戒。

  自己没有法,就称不上度众生

  我们来分析一下,如果你没有成佛的心,也不受菩萨戒,受了也不懂,又不照菩萨戒的规范去做,出离生死的方法也不修,你什么也没有,凭着过去世善根的种子,把众生都引导到佛门中来,那仅仅是一种好心、善心,把众生引进了山门,你并未把他引进法的门,他磕几个头又要走了,那怎能称得上度众生呢?

  不学成佛的法,难以磨去习气

  修出离法而不发菩提心,成佛的果就缘生不起来,也只能够停留在阿罗汉果上。去度众生,菩萨法也没有;规范自己的行为,不要造恶业,可是律仪戒也没有;样样不知道,这仅仅增加一点人天福报而已。或是受了律仪戒,也发四弘誓愿,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可是你没有法,怎么去度众生?你没有法怎么在众生里面磨炼掉自己的习气啊?成佛又是空想了。

  没有菩提心种子,成佛是空想了

  或有人学得很好,也在做,但没有菩提心。没有一颗成佛的心,就没有菩提心的种子,没有种子怎么成佛?你可以成为一个人世间的好人,也可以成为一个菩萨心肠的佛门里的好人。跟众生结缘结得很好,可是你从不发菩提心,没有菩提心,你所做的好事,叫世俗善心。

  供养是培福,德是修出来的

  仅仅在佛门里干点培福的事啦,像这样的人,往生极乐世界也很难。佛说:“不可少福德因缘往生彼国。”福是培福,德是戒定慧的功德,福跟德要讲清楚。现在有不少名词的观念被紊乱了,比如说,寺院里的功德箱,你只要投钱就算有功德,也讲不出功在哪里,德在哪里,供养是培福,功德是修行修出来的。

  没有戒的定非正定

  缘生法要条件具足。戒定慧的定也是如此,如果你没有戒,你修的定不叫正定,叫邪定。外道也修禅定,外道不守如来规定的戒,尤其是最近几年搞得乱七八糟的外道气功,他们常边看电视边练功的,我们佛门居士受了八戒都不能歌舞观听看电视,因为电视一开,就听到音乐的声音,也很容易碰到一个舞蹈的镜头,或者是男女亲爱的镜头,不歌舞观听,就是既不得看歌舞戏剧,也不得听音乐歌曲,当然更不能亲自去参加唱呀跳呀。但对居士的要求比较宽,八戒只要受持24小时,一天一夜圆满,过了24小时,在家居士仍然可以看电视。出家了呢?一出家就不能看,因为八戒是叫居士过一天出家人的清净生活,还不完全是出家生活,仅是取其中的紧缩的八条。如果居士八戒都不能看电视,出家人受了250条戒、348条戒能看电视,那岂不颠倒了?如来哪有对居士要求高,对出家人要求低?你请我来讲法,我就要这么说,否则不这么说,讲法的人就不能使佛门清净,对不起如来。

  记得多年前在浙江有个寺庙请我去讲法,这些小和尚听了几天,就把方丈室的客厅里放的一架电视叫人扛走了,因为他们觉悟了:我们是出家人,人天师表,还看电视吗?可想而知,有法的教育,众生是会觉悟的。  

  “见作非理”要纠正

  对“破法恶人”不可慈悲

  缘不清净,事物就不清净了

  条件变了,事物就要变,这就是缘生法,根据条件说话。例如:本来规定不得歌舞观听,现在条件变化了,有的出家人看电视了,那么事物也就变化了,变成不清净了,先不说这是犯戒吧,耳朵听到歌曲也不清净了,眼睛看到戏舞也不清净了。最近看到一本杂志,刊登了一张在大雄宝殿佛菩萨面前举行结婚典礼的照片,佛教变成这样,令人痛心啊,这样清净吗?如果是清净的话,佛弟子又何必出家呢?佛教是讲断爱,尤其是男女的爱,怎么可以在释迦佛的面前宣扬男女的爱呢?

  在佛门扫肮脏,有功德没有罪过

  我是老了,今年不知明年事。所以我常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,你们将来把佛门打扫打扫,不要怕,一不犯国法,二不犯佛法,怕什么?佛门是无数众生的明灯,这盏明灯被灰尘都遮盖得暗淡无光了,你把它擦擦亮,到底是有功德还是有罪过?但有邪见的人照样会说你是罪过,好比有个孤老婆子,街道干部看她屋里这么脏,知道没人给她搞清洁,动员年轻人做好事,帮助给她打扫卫生,那个老太太可气坏了,“我又没有请你来,我只习惯肮脏,不习惯干净,我40年来都是这个样子,你把我房间弄得这么干净,阳光这么亮,搞得我眼花,连墙角里两只死老鼠都给我清除掉了,你真罪过啊。”岂不怪事!你们想想,如果我们为了佛门清净,敢说敢为,到底有功德还是有罪过?

  演员是假和尚,现在都发财了

  僧宝可不是假和尚,如果是假和尚,要被人家笑话的。演济公的演员有一天被你认出来,即使换了衣服了,脸仍然是济公呀,如果你肃然起敬走过去说:“济公活佛,向你顶礼。”人家“哈……”笑,说:“他是演济公的演员,是假和尚。”他不过演场戏的假和尚罢了,戒不懂,佛法不懂,演了这场戏,红包包倒拿了不少,现在演员都发财了。

  宝是贤圣僧,僧以清净为体

  真正的宝是走上解脱生死的道路,已经证果的称圣,正在路上叫贤,贤圣僧才是宝。即使称不上宝的比丘僧,我们也要恭敬他,因为僧是以清净为体,一个内心行为清净的人是值得人们恭敬的。对于一个不清净的出家人,我们也不要贬低他,不要看不起他,为什么?因为他会忏悔,他会还净。假如这个出家人为名为利,根本不是在修行,即使他当年是真的出家的,可是这么多年来,犯戒造恶,从来不忏悔,从来不改过,这就毁了他自己的法身慧命。当然咱们说这些话是对整体,而不必对个人。对事不必对人,至少我们有一颗菩提心,希望佛门恢复清净,我看有功德没有罪过。

  菩萨戒说:“见作非理”要纠正

  菩萨戒中有一条“见作非理不正说”,你看到别人在做不对的,不合佛的道理的,叫“非理”。“不正说”,你没有做到以正法去跟他说,你犯戒。你必须要跟他说你错了,错在什么地方。这不是以自己的瞋恨心、烦恼心去找他麻烦,这与“说四众弟子过”是两回事情,而你不说倒是有犯戒的罪过了。

  密乘戒说:对“破法恶人”不可慈悲

  密乘戒中有一条“破法恶人身口慈”,破坏佛门清净,破坏佛法,乃至…

《《律海十门》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