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法。如果你自己不走了脫生死的路,不斷煩惱,不修聲聞乘的出離法,不過是凡夫菩薩,去親近凡夫衆生,如此而已,俗稱哄熱鬧。能海上師說這種菩薩叫“輕毛菩薩”,輕飄飄沒有基礎,給人一吹,它就飄得更高,要不了多少時候就掉下來。
偷錢給你吃飯的人不叫菩薩
佛弟子中兩種極端都有,一個只管自己,不管別人;一個去管別人,不管自己,比方說:“你沒錢吃飯?盡管放心,我會幫你的,你稍等一會啊。”他外面走一圈回來了,“這是二十塊錢,你快去吃飯。”他說:“謝謝你,還要你回家拿錢,不好意思。”“哪裏,哪裏,我是去偷來的。”(衆笑)這個人叫菩薩嗎?這個人叫小偷。
只管自己的人,把衆生關在門外
如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,這是典型的只管自己,不管衆生,叫“關起門來修”。“關在門裏邊是誰?”“我。”“關在門外邊是誰?”“是衆生。”只管自己不管衆生。當然你已經八、九十歲了,身體又差,看樣子來日不多了,那麼你爲了自己做好往生准備,關門修。這麼年輕,好像八、九點鍾的太陽,關起門來了。這種話,使年青人思想全變了,我已是黃昏太陽也還在發揮余熱呢!
不學法,忙朝山,大可不必
還有一種,自己不好好修,不聽法,不斷煩惱,不修禅定,跑來跑去,忙啊!有事情要跟他通話,就是找不到,他忙著什麼呢?叁天兩頭領著一批居士,朝峨眉山、普陀山、五臺山,據說每個人要收二千塊錢,時間都忙光了啦。寺內講經通知出去了,有些人反映說:“他一會兒又叫居士朝山去,又叫請去弘法的人種菜。”這樣都變成菜農了。
要廣學多聞,佛法才不會搞錯
釋迦佛的涅槃,叫大乘涅槃,不論是小乘涅槃,大乘涅槃,全出自般若。所以說菩提涅槃就是般若,這句話我講了這麼多,可別嫌我啰嗦,其實有些原話,非常緊縮,說的人有一定的境界,可是聽的人卻容易搞錯。比如“煩惱即菩提”,這句話好懂嗎?煩惱跟菩提是相反的東西,怎麼叫煩惱就是菩提呢?結果不懂的人就亂用。有說:“你這麼樣子煩惱不好啊。”他回你一句“煩惱即菩提。”那個人沒話說了。或許有人背後在評議我:“傅老師老是叫我們斷煩惱,斷煩惱,他不懂得煩惱即菩提,煩惱斷了,菩提也沒了。”那就成了邪見了。所以現在佛弟子的思想紊亂,往往是把一句話,自作聰明地去解說,別人都聽了你錯誤的解說,甚至再在錯誤的基礎上發展,引申出別的錯誤話來,這樣就錯上加錯了。總之,佛法不是你頭腦裏想的這樣就是這樣,也不是看了某些人寫的書,以爲就是這樣,佛法一定要廣學多聞,深入經藏才會慢慢地不會搞錯,現在下課。
(2001.3.23第叁講完)
律海十門 (6)~(7)
傅味琴
沒有戒的定非正定
一點執著也不能有
阿羅漢又叫無學位,爲什麼沒有什麼學的了?因爲煩惱已永遠寂滅了,你已經成功了。煩惱消滅,生死已了,到那時法也要放下,因爲法是對付煩惱的,如果你有法執的話,還不是徹底的成功。好比一個病人,生病的時候每天吃藥,病好了,他仍然覺得藥是好東西,到東帶到東,到西帶到西,照樣吃,豈不成了精神病?你病好了,還不肯放下藥幹什麼?不正常。所以,要緣起一個彼岸,要緣起一個了脫生死的極樂的境界,那真是要一絲不挂的,一點執著都不能有。
發菩提心,要受菩薩戒
修好出離法,能發菩提心度衆生,就更好了。發了菩提心,還要有菩薩戒,否則不修菩薩戒怎麼度衆生?沒有一個標准,沒有一個規則啊。最圓滿的菩薩戒是叁聚淨戒——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,這叁個戒合起來叫菩薩戒。
自己沒有法,就稱不上度衆生
我們來分析一下,如果你沒有成佛的心,也不受菩薩戒,受了也不懂,又不照菩薩戒的規範去做,出離生死的方法也不修,你什麼也沒有,憑著過去世善根的種子,把衆生都引導到佛門中來,那僅僅是一種好心、善心,把衆生引進了山門,你並未把他引進法的門,他磕幾個頭又要走了,那怎能稱得上度衆生呢?
不學成佛的法,難以磨去習氣
修出離法而不發菩提心,成佛的果就緣生不起來,也只能夠停留在阿羅漢果上。去度衆生,菩薩法也沒有;規範自己的行爲,不要造惡業,可是律儀戒也沒有;樣樣不知道,這僅僅增加一點人天福報而已。或是受了律儀戒,也發四弘誓願,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可是你沒有法,怎麼去度衆生?你沒有法怎麼在衆生裏面磨煉掉自己的習氣啊?成佛又是空想了。
沒有菩提心種子,成佛是空想了
或有人學得很好,也在做,但沒有菩提心。沒有一顆成佛的心,就沒有菩提心的種子,沒有種子怎麼成佛?你可以成爲一個人世間的好人,也可以成爲一個菩薩心腸的佛門裏的好人。跟衆生結緣結得很好,可是你從不發菩提心,沒有菩提心,你所做的好事,叫世俗善心。
供養是培福,德是修出來的
僅僅在佛門裏幹點培福的事啦,像這樣的人,往生極樂世界也很難。佛說:“不可少福德因緣往生彼國。”福是培福,德是戒定慧的功德,福跟德要講清楚。現在有不少名詞的觀念被紊亂了,比如說,寺院裏的功德箱,你只要投錢就算有功德,也講不出功在哪裏,德在哪裏,供養是培福,功德是修行修出來的。
沒有戒的定非正定
緣生法要條件具足。戒定慧的定也是如此,如果你沒有戒,你修的定不叫正定,叫邪定。外道也修禅定,外道不守如來規定的戒,尤其是最近幾年搞得亂七八糟的外道氣功,他們常邊看電視邊練功的,我們佛門居士受了八戒都不能歌舞觀聽看電視,因爲電視一開,就聽到音樂的聲音,也很容易碰到一個舞蹈的鏡頭,或者是男女親愛的鏡頭,不歌舞觀聽,就是既不得看歌舞戲劇,也不得聽音樂歌曲,當然更不能親自去參加唱呀跳呀。但對居士的要求比較寬,八戒只要受持24小時,一天一夜圓滿,過了24小時,在家居士仍然可以看電視。出家了呢?一出家就不能看,因爲八戒是叫居士過一天出家人的清淨生活,還不完全是出家生活,僅是取其中的緊縮的八條。如果居士八戒都不能看電視,出家人受了250條戒、348條戒能看電視,那豈不顛倒了?如來哪有對居士要求高,對出家人要求低?你請我來講法,我就要這麼說,否則不這麼說,講法的人就不能使佛門清淨,對不起如來。
記得多年前在浙江有個寺廟請我去講法,這些小和尚聽了幾天,就把方丈室的客廳裏放的一架電視叫人扛走了,因爲他們覺悟了:我們是出家人,人天師表,還看電視嗎?可想而知,有法的教育,衆生是會覺悟的。
“見作非理”要糾正
對“破法惡人”不可慈悲
緣不清淨,事物就不清淨了
條件變了,事物就要變,這就是緣生法,根據條件說話。例如:本來規定不得歌舞觀聽,現在條件變化了,有的出家人看電視了,那麼事物也就變化了,變成不清淨了,先不說這是犯戒吧,耳朵聽到歌曲也不清淨了,眼睛看到戲舞也不清淨了。最近看到一本雜志,刊登了一張在大雄寶殿佛菩薩面前舉行結婚典禮的照片,佛教變成這樣,令人痛心啊,這樣清淨嗎?如果是清淨的話,佛弟子又何必出家呢?佛教是講斷愛,尤其是男女的愛,怎麼可以在釋迦佛的面前宣揚男女的愛呢?
在佛門掃肮髒,有功德沒有罪過
我是老了,今年不知明年事。所以我常說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,你們將來把佛門打掃打掃,不要怕,一不犯國法,二不犯佛法,怕什麼?佛門是無數衆生的明燈,這盞明燈被灰塵都遮蓋得暗淡無光了,你把它擦擦亮,到底是有功德還是有罪過?但有邪見的人照樣會說你是罪過,好比有個孤老婆子,街道幹部看她屋裏這麼髒,知道沒人給她搞清潔,動員年輕人做好事,幫助給她打掃衛生,那個老太太可氣壞了,“我又沒有請你來,我只習慣肮髒,不習慣幹淨,我40年來都是這個樣子,你把我房間弄得這麼幹淨,陽光這麼亮,搞得我眼花,連牆角裏兩只死老鼠都給我清除掉了,你真罪過啊。”豈不怪事!你們想想,如果我們爲了佛門清淨,敢說敢爲,到底有功德還是有罪過?
演員是假和尚,現在都發財了
僧寶可不是假和尚,如果是假和尚,要被人家笑話的。演濟公的演員有一天被你認出來,即使換了衣服了,臉仍然是濟公呀,如果你肅然起敬走過去說:“濟公活佛,向你頂禮。”人家“哈……”笑,說:“他是演濟公的演員,是假和尚。”他不過演場戲的假和尚罷了,戒不懂,佛法不懂,演了這場戲,紅包包倒拿了不少,現在演員都發財了。
寶是賢聖僧,僧以清淨爲體
真正的寶是走上解脫生死的道路,已經證果的稱聖,正在路上叫賢,賢聖僧才是寶。即使稱不上寶的比丘僧,我們也要恭敬他,因爲僧是以清淨爲體,一個內心行爲清淨的人是值得人們恭敬的。對于一個不清淨的出家人,我們也不要貶低他,不要看不起他,爲什麼?因爲他會忏悔,他會還淨。假如這個出家人爲名爲利,根本不是在修行,即使他當年是真的出家的,可是這麼多年來,犯戒造惡,從來不忏悔,從來不改過,這就毀了他自己的法身慧命。當然咱們說這些話是對整體,而不必對個人。對事不必對人,至少我們有一顆菩提心,希望佛門恢複清淨,我看有功德沒有罪過。
菩薩戒說:“見作非理”要糾正
菩薩戒中有一條“見作非理不正說”,你看到別人在做不對的,不合佛的道理的,叫“非理”。“不正說”,你沒有做到以正法去跟他說,你犯戒。你必須要跟他說你錯了,錯在什麼地方。這不是以自己的瞋恨心、煩惱心去找他麻煩,這與“說四衆弟子過”是兩回事情,而你不說倒是有犯戒的罪過了。
密乘戒說:對“破法惡人”不可慈悲
密乘戒中有一條“破法惡人身口慈”,破壞佛門清淨,破壞佛法,乃至…
《《律海十門》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