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0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19)
攝取于僧是度脫衆生,應引導衆生安住戒中
提要:
·厭惡衆生,留戀世俗,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惡業
·未證果稱僧人,已證果稱僧寶,僧皆應走在朝向證果的清淨路上
·攝取于僧是度脫衆生,應引導衆生安住戒中
·修行從戒修起,禅定亦應以戒生定
厭惡衆生,留戀世俗,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惡業
深信因果,清淨無我,你們都要朝這叁個方向去努力。我這個老師是盡我的力量幫助你,我每天帶修禅定完了總要講幾句話,總希望你們進入聖人之流。你不證一個初果,今世也太可惜了,我只是給你們打打基礎,修還要你們自己去修。
擾亂了大衆,要起慚愧心:我背罪過了,要念念不忘因果兩個字。身口意都會背因果,最最容易背因果的是意,修行人還不至于動手打人,開口罵人,可是心裏邊的意一直在造業,起了貪的念頭,最好樣樣自己都占到,別人有沒有從不考慮;起了煩惱,心裏充滿著瞋恨心;有時候灰心了,沒勁了,乃至退心了,形成愚癡,貪心瞋心合起來就是癡。過去祖師說過:起心動念,無非造業。起一個平等心、團結心,起一個慈悲心、對別人的愛護心,這是善業;起一個貪吝心、瞋恨心、妒嫉心、討厭心,看見衆生不喜歡,乃至回想過去世俗的生活、留戀世俗全是惡業。
年輕人喜歡寫日記,有的寫了好多年,做別的事情意志力雖不強,寫日記意志力很強,天天寫,幹什麼?以後可以看看,回憶回憶。當然你保留自己的日記是可以的,可是別心掉在世俗裏。別讓過去世俗的一套又把你勾起來,那不是回憶世俗嗎?世俗就是不清淨,你心想著世俗,就不能做到清淨無我。老話說: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。現在修行了,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,還留著幹什麼?那是愚癡人幹的事情。修行人不應再留戀過去,也不幻想未來。
未證果稱僧人,已證果稱僧寶,
僧皆應走在朝向證果的清淨路上
“未證果稱僧人,已證果稱僧寶”,按佛教的原則,達到這樣標准才稱僧寶。可是現在往往一出家就稱僧寶,連出家以後思想動機不正,又不聽法,又不清淨,掉在名利的泥坑裏,本身就很髒的人,如果你不恭敬他,他一開口就是“你不恭敬僧寶”,其實他只能稱僧人。寶本質就是清淨,譬如說珍珠、寶石、還有金剛鑽,即使不小心掉在泥土裏,一擦仍然幹淨。假的呢?沒多久就變顔色了,怎麼擦也擦不亮,這哪能稱寶呢?即使是僧人,還要有這叁條標准,你沒有證果,也必須走在朝向證果的清淨路上,要深信因果,要清淨無我。
~攝取于僧,並非拉攏一些人來玩玩,而是攝引衆生,度脫衆生。凡夫自尚未度,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。
攝取于僧是度脫衆生,凡夫自尚未度,
亦應引導衆生安住戒中
“攝取于僧,並非拉攏一些人來玩玩,而是攝引衆生,度脫衆生”,目的是把他度脫苦海。
“凡夫自尚未度,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”,我們都是凡夫,發了菩提心,總想去度衆生,度衆生真正的要求是度他出生死輪回,他沒跳出生死輪回,你度他的工作還沒有圓滿。咱們都在了生死這條路上修,剛剛累積一些修行經驗,雖尚未自度,但可以引導他按照佛指定的道路往前進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的要讓他在戒上穩得住,不要煩惱起來了,又隨便了,又犯了,即使偶然犯了,要督促他趕快忏悔還淨。
修行從戒修起,禅定亦應以戒生定
戒定慧叁學以戒爲首,五分法身,戒法身、定法身、慧法身、解脫法身、解脫知見法身,也是戒法身爲首。我們還在解脫生死的路上,得到了解脫,就對解脫的路線、經驗清清楚楚,就叫解脫知見法身。要成就五分法身,咱們現在努力的是戒法身、定法身、慧法身,以戒爲首,戒是第一個。所以修行怎麼修?從戒修起,再修定修慧。所以我每次教禅定,不會隨便教,哪怕給社會上的人教,我都是先要講課。講課就是講止惡修善,告訴你,好事要盡量做,壞事不要做,哪些是好事,哪些是壞事,一樣一樣告訴你。這樣你沒有受戒,也明白了戒。必須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修禅定,所謂以戒生定。
你們今年暑期要上九峰寺去修禅定,你們法聽了那麼多,當然是可以了,但是對于外邊來參加的,還是要照老規矩,先聽法再修禅定。
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1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20)
佛弟子應以戒辦事,依佛法來處理一切
提要:
·佛以戒度衆生,不學戒定慧度不了衆生
·以戒轉變凡夫之無規則而成爲佛弟子
·沒有很強的組織性,沒有嚴格的自我約束是很難克服自由散漫的
·佛弟子應以戒辦事,依佛法來處理一切
未得戒者令其得戒~佛以戒度衆生,並非手拉。以戒轉變凡夫之無規則而成爲佛弟子
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~得戒後要安住戒中,念念于戒中,身口意叁業均合于戒,偶犯要快快忏悔
和合共住~僧是和合團體。皈依叁寶,深信因果,利他無我,有此叁原則,才能組織僧團
男居士可與比丘共住,女居士須與男衆廟別住,已證阿羅漢者可以,但不壞事相,而壞外相
佛以戒度衆生,不學戒定慧度不了衆生
製戒因緣的結戒十個意義中,第一個攝取于僧,主要有叁個要點,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~佛以戒度衆生,並非手拉”,把衆生引入佛門,你光是引導,或者用拉攏的手段把他拉過來,效果不長的。這種人進佛門,一般都是爲了求福報、保平安,假如不懂佛法、沒有戒的攝持,那是不能穩定的。
有些人進佛門,他沒有覺悟,也沒有認識,是由于好朋友、小姐妹叫他一起來,他就隨順著來了,光停留在這個層面是不夠的。今天好朋友信佛,他也跟著信佛,明天好朋友去信外道,他也跟著去信外道了。佛弟子不學戒定慧,是度不了衆生,也跳不出生死輪回的。
以戒轉變凡夫之無規則而成爲佛弟子
“以戒轉變凡夫之無規則而成爲佛弟子”,凡夫自由散漫,每個人個性不同,思想不同,煩惱不同,各有各的主張。而且自身跟自身有時候也不統一,思想、情緒、主意經常在變,所以說凡夫是無規則的。看他的生活就沒有規則的,一般人不是按時起床的,喜歡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,晚上也不按時睡覺,吃飯也不按時間,想吃就吃,不想吃就不吃,生活無規則,亂七八糟,因爲自由散漫成爲習慣了,樣樣依照我的愛好、我的習慣、我的煩惱來辦事。成爲佛弟子以後,這些都必須要改變。一個僧團必須要統一行動,集體生活裏不可能各管各,早起的早起,晚睡的晚睡,那樣就雜亂無章了。
社會上工廠就是用廠規,規定工作時間還有勞動紀律、工作態度,也是用規章製度把人攝持起來。還有名和利的刺激,你表現得好,地位就上升,工資也增加;表現得差,獎金也沒有,乃至叫你回家,用這樣的方法來把人們納入軌道。
沒有很強的組織性,沒有嚴格的自我約束
是很難克服自由散漫的
佛弟子爲了要修行了生脫死,好比軍隊去打仗消滅敵人,更不能疏忽不能隨便。我們是跟煩惱打仗,煩惱這個敵人不容易消滅,如果沒有很強的組織性,沒有嚴格的自我約束,是很難克服自由散漫的。佛門就是用戒律的辦法,居士放寬一點,但是五戒你總要做到;出家人離開了世俗,當然要求要提高。一般來說,如果兩百五十條比丘戒律都能夠做到,這個出家人不大會自由散漫的。假如做不到戒律的要求,就必然會存在自由散漫。
佛弟子應以戒辦事,依佛法來處理一切
佛弟子無論到哪裏,都應該按照戒律辦事,都應該按照佛法的智慧來處理一切,那樣,人家看到你就起信心。真正的出家人,哪怕一個舉動跟社會上的人也是不同的。有些社會上人身子老是安定不下來,連眼睛也經常東看西看。以前在蘇州有個年輕人,活躍得兩只手從來沒有停止過,說話時就好像公園裏打猴拳的,腿也會動,手也會動,還不是小動,是大動。還有的人到一個新地方,眼睛四面八方不停地看,看得旁邊人都很難受。
有一年我家來了叁個溫州那一帶的客人,當時因爲形勢關系,一般出家人都不穿出家衣服。他們走了以後,我女兒就跟我說,“這叁個人中間有一個出家人。”我說“你怎麼知道,是哪一個?”“坐在窗口底下的一個。其他兩個人眼睛東看西看,這個人坐著眼睛往下看,一動也不動,我就知道他是出家人。”所以佛弟子不光是生活要有規則,連眼睛都要有規則,不能隨便亂看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2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20)
修行人身口意叁業都要合于戒,
偶犯亦應忏悔還淨
提要:
·已得戒者應念念于戒中,偶犯亦應忏悔還淨
·經常犯戒,忏悔也來不及,只好退到叁惡道去了
·修行人身口意叁業都要合于戒,出家人身不搖動,不背大包小包
·師父要教育好徒弟,要講戒、講威儀,勿 忙做佛事賺鈔票
·說話也要講規則,語言是最容易刺傷人的
已得戒者應念念于戒中,偶犯亦應忏悔還淨
“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”,已經得到戒了,就要持戒,使他能夠“念念于戒中”,自己所受的戒,心裏要念念不忘。“身口意叁業均合于戒,偶犯要快快忏悔”,忏悔就是還淨。不通過忏悔,你是不會清淨的。也不是一忏悔就能清淨,要非常至誠懇切地忏悔到清淨爲止。不是隨隨便便,念念《忏悔文》就行了,那樣作用也不大,因爲忏悔並不在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90~9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