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嘴巴裏,忏悔是在心裏,你心裏不懇切,嘴巴唸得響也不起作用。這是指偶然有犯。
經常犯戒,忏悔也來不及,
只好退到叁惡道去了
假如經常犯,我看忏悔也來不及。忏悔要比犯戒麻煩得多,你還來得及搞啦?應該是:最好不要犯,偶然犯了趕快忏悔,僅僅是偶然呀。譬如一個學生考試偶然有所疏忽,那麼差一點分數還不要緊,老師再給你補補課,把你水平補上去。假如這個學生,題目差不多都錯光了,這個老師怎麼樣子幫忙也幫不上,成績太差了也輔導不上去,只好留級或者退級。也就是說,犯戒實在太多了,忏悔也來不及,只好從人道這一級退到叁惡道去了。
修行人身口意叁業都要合于戒,
出家人身不搖動,不背大包小包
修行人要使“身口意叁業都合于戒”,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搖,一搖就不莊嚴,威儀就不好,出家人走路要像一陣風那樣。法師講經時提到“有時候路上看見出家人,有的穿了拖鞋,有的身上髒得很,有的背了一只塑料袋,這條街走那條街,搖搖晃晃,很難使社會上的人看了起恭敬心。”出家人除了爲大衆采購夥食,何必去背大包小包?不太好看啊。打一個比方,軍人穿了軍裝在路上走,手提著大包小包,瓶瓶罐罐,這個軍人樣子也不好看呀!軍人講究軍容,有一粒扣子沒有扣上,就犯錯誤。
師父要教育好徒弟,要講戒、講威儀,
勿忙做佛事賺鈔票
我們佛弟子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行住坐臥。我在一個地方看到,有的小和尚坐在沙發上,一只腳跷得高高的,好看嗎?有一天我在上海,一出門口就看見個小和尚,走路像跳舞那樣,樣子就不好看,原來旁邊有個女孩子。這些都是師父沒有好好地管教,師父也不跟他們講戒、講威儀,可能也沒時間講吧,都很忙啊,並不是教育工作忙,是做佛事賺鈔票忙。
說話也要講規則,語言是最容易刺傷人的
口,什麼環境講什麼話,什麼時候講什麼話,對什麼人講什麼話,也要有規則。譬如咱們要嚴肅也要活潑。你們女衆部有時候周末開小型的聯歡,大家高興得哈哈笑,假如有人說:“嚴肅一點,開聯歡會不能笑。”這話就不對了。如果開批評會,被批評的人還嬉皮笑臉,這也不對。還有,看見自己的同學也用不著太客氣,比如同學外面回來,又是招待又是倒水,這有必要嗎?如果來了個新同學,長途旅行很辛苦,就要說幾句慰問話,照顧好。
很多人的講話都不合適,說句笑話,你早上見面了,總是說“早上好”,你晚上見面,還說“早上好”,那像話嗎?他家媽八十高齡,請你去吃飯,你總要說幾句好話呀,“老太太福氣好,你吃素、修行,所以有這樣的身體。”你千萬不能講:“老太太風燭殘年,身體保重噢,一切都容易無常。”還說,“這是傅老師說的。”(衆笑)我又不叫你在這種場面上說這種話。很多人一說話人家就不高興,所以說語言是最容易刺傷人的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20)
要多轉法的念頭,
要極力排除貪嗔癡的妄念
提要:
·要多轉法的念頭,要極力排除貪瞋癡的妄念
·學佛不要連跳叁級,妄念不排除,就把修行架空了
·瘡未好要撕膏藥,風筝一高就掉下,愛看書卻成了空架子
·成績好不錄取,各有一套沒次第,高得實在太玄虛
·高的法要講得低一些,數食不飽的人要具體實際一些
要多轉法的念頭,要極力排除貪瞋癡的妄念
意呢?所謂妄想指的就是貪瞋癡,包括無聊的念頭:有些念頭也不算好,也不算壞,亂七八糟,想了也沒有意思,可是偏偏會想,說貪也不見得,說瞋也不見得,這就是癡。衆生的妄想無非是貪瞋癡,應該怎麼辦?心裏要多轉法的念頭。經文不懂,聽善知識講經就懂了,這些法義經常要在心裏去轉。所謂有規則的意,就是只允許自己去想有智慧有覺悟的話,極力排除貪瞋癡的妄念,所以這個意並不等于一個念頭也沒有。
學佛不要連跳叁級,妄念不排除,
就把修行架空了
有人一學佛就連跳叁級,馬上擺出自己的這一套,意思人家懂的水平沒他高。人家剛剛講到妄念不好,要用法的念頭去排除妄念,他馬上插進去:最好妄想,法義都不要,要“無念”,他以爲這個境界最高。如果你真的做到無念了,你肯定打瞌睡了。打瞌睡也不是無念,細的妄想還是有。蠻好的有步驟的法他不要,把中間步驟抽掉,來一個高高在上,結果把修行人都架空了。
瘡未好要撕膏藥,風筝一高就掉下,
愛看書卻成了空架子
現在很多修行人都把修行架空了,低的不肯修,高的拿不著,只會兩個嘴唇皮翻來翻去講,很少有人真正腳踏實地修到一個妄念也不起。譬如說他看到醫生治瘡,貼了一張膏藥,又看到,這個人瘡好了,把膏藥丟掉了。他懂了:最最好是把膏藥丟掉,如果沒有把膏藥丟掉,不算你病好了。所以醫生給他貼膏藥,他馬上把膏藥給掀掉、丟掉,說“好了好了”,真的好了嗎?
現在有點文化的人什麼書都看,許多好高骛遠空架子的書,他也看得很有興趣。好比春天的時候很多小孩子放風筝,你看人家放得高,你一放就掉下來,這全靠手裏的功夫啊!人家放得高是學來的,每次放就是經驗的累積。哪有學也沒有學,經驗也沒有,就想放得高,那不是空想嗎?
成績好不錄取,各有一套沒次第,
高得實在太玄虛
最近有一個佛門裏的高等學府招生,進去的人要考試。有個上海人,從前在我這兒學過法,據說考第一。他們一了解,是跟傅老師學的,就不錄取。我就很奇怪,既然成績考得好,不錄取啥意思?他說可能看到傅老師的學生太厲害,有點害怕,這是他說的。
最近那個佛門的高等學府,有人學了一半不要學了,跑到我們這兒來學,前幾天又來了一個,我也奇怪,我說“你爲什麼不想學下去?”回答說“沒有次第,請來的人各講各的一套。”沒有次第,就沒有步驟。有人很喜歡我講的法,其中一個道理,從頭看到底,沒有一篇是高深莫測玄虛的。
高的法要講得低一些,
數食不飽的人要具體實際一些
高的法你修不起來,對你有啥用?那叫數食不飽。你既不懂,也沒有修過,也沒有到這種境界,你把高深莫測的話一直唸啊背啊,記在心裏。比如你老是在背,“假假真真,真真假假“,那麼問你:“到底是真還是假?”你也說不出來了。你一邊走路一邊念,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即是如來”,腳步一停,想想我現在停了,不來也不去,我就是如來。這能算至高無上的境界嗎?幾乎是在浪費時間了。講得那麼高,爲什麼不肯低就一點,稍微講得具體實際一點呢?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 ( 2002.6.20)
佛弟子應和合共住,
可不要僅挂六和牌,處處鬧矛盾
提要:
·要以正法對治煩惱,要以正念對治妄念
·要以智慧融化煩惱,初修沒水平,煩惱越壓跳得越高
·佛弟子應和合共住,可不要僅挂六和牌,處處鬧矛盾
·皈依叁寶,深信因果,利他無我,有此叁原則,才能組織僧團
要以正法對治煩惱,要以正念對治妄念
所以要以正法去對治煩惱妄念,要對治得了你必須要做得起來。要做得起來,你必須要把法吃深吃透,似懂非懂你怎麼去做?我22歲進佛門,進的是上海佛教青年會。說是說青年會,大都是老頭老太,青年歸到少年部裏去了。我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少年部裏一個女青年,我說“現在法藏寺,應慈老法師講法講得很好,你去聽嗎?”她說“我是唸佛的。”我說“唸佛也應該聽經啊。”“聽了經回來腦子裏全是法師的話,唸佛念不好了,盡打妄想。”
要以智慧融化煩惱,初修沒水平,
煩惱越壓跳得越高
可見當時的佛教已經變成了“只要一句”,現在這種做法更是普及。把如來說的法稱爲妄想,那不是錯了嗎?應該講清楚:法師的法語不是妄念,是正念。你沒有正念的智慧去融化煩惱,去把人心覺悟,光靠一句佛號止住妄念,那是壓的辦法。沒有水平的人越壓它越跳得高,越到後來妄念越是不容易止住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並沒有說從年輕開始一直到臨終,幾十年來天天只要一句,樣樣不要,而是說執持名號,若一日乃至七日,一心不亂。那麼其他時間你就應該學佛法、斷煩惱,要學戒、學定、學慧。年紀輕輕就把正法法語說成妄念,至少也有點謗佛謗法的嫌疑吧。
佛弟子應和合共住,
可不要僅挂六和牌,處處鬧矛盾
第叁句,“和合共住~僧是和合團體”,僧人就是和合團體中的成員。每個僧人都講究和合,大家在一起,形成一個團體,就稱爲和合團體。不能理解成這個團體要和合,跟我有啥關系?很多人口裏說六和,自己卻不做到,僧團搞好了他進來享受,享受了,他還不和,還有道理,“我就不和,你們管你們和就是了。”不聯系自己,這個僧團怎麼和得起來?所以形成末法時期到處鬧矛盾,一派對一派。
據說有個居士林,樓下是群衆吵,樓上是領導吵,但是講都會講的,牌子還挂一個“六和”。裏邊不懂佛法,法都不懂,怎麼搞六和啦?挂塊牌子有啥意思?所以六和的精神要落實到僧團裏每一個人身上,否則是搞不好的。
皈依叁寶,深信因果,利他無我,
有此叁原則,才能組織僧團
“皈依叁寶,深信因果,利他無我,有此叁原則,才能組織僧團”。要達到和,關鍵在于要深信因果,利他無我。利他就是要在大衆中培福,佛弟子能做利益別人的事情,那就容易和起來。
但男女衆之間要保持距離,“男居士可與比丘共住,女居士須與男衆廟別住”,男居士可以在男衆寺院裏共住,女居士在男衆廟裏應該別住,戒律上就是這樣規定的。所以給你們女衆部砌了一道圍牆,砌了圍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90~9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