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嘴巴里,忏悔是在心里,你心里不恳切,嘴巴唸得响也不起作用。这是指偶然有犯。
经常犯戒,忏悔也来不及,
只好退到三恶道去了
假如经常犯,我看忏悔也来不及。忏悔要比犯戒麻烦得多,你还来得及搞啦?应该是:最好不要犯,偶然犯了赶快忏悔,仅仅是偶然呀。譬如一个学生考试偶然有所疏忽,那么差一点分数还不要紧,老师再给你补补课,把你水平补上去。假如这个学生,题目差不多都错光了,这个老师怎么样子帮忙也帮不上,成绩太差了也辅导不上去,只好留级或者退级。也就是说,犯戒实在太多了,忏悔也来不及,只好从人道这一级退到三恶道去了。
修行人身口意三业都要合于戒,
出家人身不摇动,不背大包小包
修行人要使“身口意三业都合于戒”,出家人走路身子不能摇,一摇就不庄严,威仪就不好,出家人走路要像一阵风那样。法师讲经时提到“有时候路上看见出家人,有的穿了拖鞋,有的身上脏得很,有的背了一只塑料袋,这条街走那条街,摇摇晃晃,很难使社会上的人看了起恭敬心。”出家人除了为大众采购伙食,何必去背大包小包?不太好看啊。打一个比方,军人穿了军装在路上走,手提着大包小包,瓶瓶罐罐,这个军人样子也不好看呀!军人讲究军容,有一粒扣子没有扣上,就犯错误。
师父要教育好徒弟,要讲戒、讲威仪,
勿忙做佛事赚钞票
我们佛弟子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住坐卧。我在一个地方看到,有的小和尚坐在沙发上,一只脚跷得高高的,好看吗?有一天我在上海,一出门口就看见个小和尚,走路像跳舞那样,样子就不好看,原来旁边有个女孩子。这些都是师父没有好好地管教,师父也不跟他们讲戒、讲威仪,可能也没时间讲吧,都很忙啊,并不是教育工作忙,是做佛事赚钞票忙。
说话也要讲规则,语言是最容易刺伤人的
口,什么环境讲什么话,什么时候讲什么话,对什么人讲什么话,也要有规则。譬如咱们要严肃也要活泼。你们女众部有时候周末开小型的联欢,大家高兴得哈哈笑,假如有人说:“严肃一点,开联欢会不能笑。”这话就不对了。如果开批评会,被批评的人还嬉皮笑脸,这也不对。还有,看见自己的同学也用不着太客气,比如同学外面回来,又是招待又是倒水,这有必要吗?如果来了个新同学,长途旅行很辛苦,就要说几句慰问话,照顾好。
很多人的讲话都不合适,说句笑话,你早上见面了,总是说“早上好”,你晚上见面,还说“早上好”,那像话吗?他家妈八十高龄,请你去吃饭,你总要说几句好话呀,“老太太福气好,你吃素、修行,所以有这样的身体。”你千万不能讲:“老太太风烛残年,身体保重噢,一切都容易无常。”还说,“这是傅老师说的。”(众笑)我又不叫你在这种场面上说这种话。很多人一说话人家就不高兴,所以说语言是最容易刺伤人的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9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20)
要多转法的念头,
要极力排除贪嗔痴的妄念
提要:
·要多转法的念头,要极力排除贪瞋痴的妄念
·学佛不要连跳三级,妄念不排除,就把修行架空了
·疮未好要撕膏药,风筝一高就掉下,爱看书却成了空架子
·成绩好不录取,各有一套没次第,高得实在太玄虚
·高的法要讲得低一些,数食不饱的人要具体实际一些
要多转法的念头,要极力排除贪瞋痴的妄念
意呢?所谓妄想指的就是贪瞋痴,包括无聊的念头:有些念头也不算好,也不算坏,乱七八糟,想了也没有意思,可是偏偏会想,说贪也不见得,说瞋也不见得,这就是痴。众生的妄想无非是贪瞋痴,应该怎么办?心里要多转法的念头。经文不懂,听善知识讲经就懂了,这些法义经常要在心里去转。所谓有规则的意,就是只允许自己去想有智慧有觉悟的话,极力排除贪瞋痴的妄念,所以这个意并不等于一个念头也没有。
学佛不要连跳三级,妄念不排除,
就把修行架空了
有人一学佛就连跳三级,马上摆出自己的这一套,意思人家懂的水平没他高。人家刚刚讲到妄念不好,要用法的念头去排除妄念,他马上插进去:最好妄想,法义都不要,要“无念”,他以为这个境界最高。如果你真的做到无念了,你肯定打瞌睡了。打瞌睡也不是无念,细的妄想还是有。蛮好的有步骤的法他不要,把中间步骤抽掉,来一个高高在上,结果把修行人都架空了。
疮未好要撕膏药,风筝一高就掉下,
爱看书却成了空架子
现在很多修行人都把修行架空了,低的不肯修,高的拿不着,只会两个嘴唇皮翻来翻去讲,很少有人真正脚踏实地修到一个妄念也不起。譬如说他看到医生治疮,贴了一张膏药,又看到,这个人疮好了,把膏药丢掉了。他懂了:最最好是把膏药丢掉,如果没有把膏药丢掉,不算你病好了。所以医生给他贴膏药,他马上把膏药给掀掉、丢掉,说“好了好了”,真的好了吗?
现在有点文化的人什么书都看,许多好高骛远空架子的书,他也看得很有兴趣。好比春天的时候很多小孩子放风筝,你看人家放得高,你一放就掉下来,这全靠手里的功夫啊!人家放得高是学来的,每次放就是经验的累积。哪有学也没有学,经验也没有,就想放得高,那不是空想吗?
成绩好不录取,各有一套没次第,
高得实在太玄虚
最近有一个佛门里的高等学府招生,进去的人要考试。有个上海人,从前在我这儿学过法,据说考第一。他们一了解,是跟傅老师学的,就不录取。我就很奇怪,既然成绩考得好,不录取啥意思?他说可能看到傅老师的学生太厉害,有点害怕,这是他说的。
最近那个佛门的高等学府,有人学了一半不要学了,跑到我们这儿来学,前几天又来了一个,我也奇怪,我说“你为什么不想学下去?”回答说“没有次第,请来的人各讲各的一套。”没有次第,就没有步骤。有人很喜欢我讲的法,其中一个道理,从头看到底,没有一篇是高深莫测玄虚的。
高的法要讲得低一些,
数食不饱的人要具体实际一些
高的法你修不起来,对你有啥用?那叫数食不饱。你既不懂,也没有修过,也没有到这种境界,你把高深莫测的话一直唸啊背啊,记在心里。比如你老是在背,“假假真真,真真假假“,那么问你:“到底是真还是假?”你也说不出来了。你一边走路一边念,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即是如来”,脚步一停,想想我现在停了,不来也不去,我就是如来。这能算至高无上的境界吗?几乎是在浪费时间了。讲得那么高,为什么不肯低就一点,稍微讲得具体实际一点呢?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9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20)
佛弟子应和合共住,
可不要仅挂六和牌,处处闹矛盾
提要:
·要以正法对治烦恼,要以正念对治妄念
·要以智慧融化烦恼,初修没水平,烦恼越压跳得越高
·佛弟子应和合共住,可不要仅挂六和牌,处处闹矛盾
·皈依三宝,深信因果,利他无我,有此三原则,才能组织僧团
要以正法对治烦恼,要以正念对治妄念
所以要以正法去对治烦恼妄念,要对治得了你必须要做得起来。要做得起来,你必须要把法吃深吃透,似懂非懂你怎么去做?我22岁进佛门,进的是上海佛教青年会。说是说青年会,大都是老头老太,青年归到少年部里去了。我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少年部里一个女青年,我说“现在法藏寺,应慈老法师讲法讲得很好,你去听吗?”她说“我是唸佛的。”我说“唸佛也应该听经啊。”“听了经回来脑子里全是法师的话,唸佛念不好了,尽打妄想。”
要以智慧融化烦恼,初修没水平,
烦恼越压跳得越高
可见当时的佛教已经变成了“只要一句”,现在这种做法更是普及。把如来说的法称为妄想,那不是错了吗?应该讲清楚:法师的法语不是妄念,是正念。你没有正念的智慧去融化烦恼,去把人心觉悟,光靠一句佛号止住妄念,那是压的办法。没有水平的人越压它越跳得高,越到后来妄念越是不容易止住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并没有说从年轻开始一直到临终,几十年来天天只要一句,样样不要,而是说执持名号,若一日乃至七日,一心不乱。那么其他时间你就应该学佛法、断烦恼,要学戒、学定、学慧。年纪轻轻就把正法法语说成妄念,至少也有点谤佛谤法的嫌疑吧。
佛弟子应和合共住,
可不要仅挂六和牌,处处闹矛盾
第三句,“和合共住~僧是和合团体”,僧人就是和合团体中的成员。每个僧人都讲究和合,大家在一起,形成一个团体,就称为和合团体。不能理解成这个团体要和合,跟我有啥关系?很多人口里说六和,自己却不做到,僧团搞好了他进来享受,享受了,他还不和,还有道理,“我就不和,你们管你们和就是了。”不联系自己,这个僧团怎么和得起来?所以形成末法时期到处闹矛盾,一派对一派。
据说有个居士林,楼下是群众吵,楼上是领导吵,但是讲都会讲的,牌子还挂一个“六和”。里边不懂佛法,法都不懂,怎么搞六和啦?挂块牌子有啥意思?所以六和的精神要落实到僧团里每一个人身上,否则是搞不好的。
皈依三宝,深信因果,利他无我,
有此三原则,才能组织僧团
“皈依三宝,深信因果,利他无我,有此三原则,才能组织僧团”。要达到和,关键在于要深信因果,利他无我。利他就是要在大众中培福,佛弟子能做利益别人的事情,那就容易和起来。
但男女众之间要保持距离,“男居士可与比丘共住,女居士须与男众庙别住”,男居士可以在男众寺院里共住,女居士在男众庙里应该别住,戒律上就是这样规定的。所以给你们女众部砌了一道围墙,砌了围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90~9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