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90~95)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90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19)

  

  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,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

  提要:

  ·厌恶众生,留恋世俗,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恶业

  ·未证果称僧人,已证果称僧宝,僧皆应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

  ·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,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

  ·修行从戒修起,禅定亦应以戒生定

  厌恶众生,留恋世俗,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恶业

  深信因果,清净无我,你们都要朝这三个方向去努力。我这个老师是尽我的力量帮助你,我每天带修禅定完了总要讲几句话,总希望你们进入圣人之流。你不证一个初果,今世也太可惜了,我只是给你们打打基础,修还要你们自己去修。

  扰乱了大众,要起惭愧心:我背罪过了,要念念不忘因果两个字。身口意都会背因果,最最容易背因果的是意,修行人还不至于动手打人,开口骂人,可是心里边的意一直在造业,起了贪的念头,最好样样自己都占到,别人有没有从不考虑;起了烦恼,心里充满着瞋恨心;有时候灰心了,没劲了,乃至退心了,形成愚痴,贪心瞋心合起来就是痴。过去祖师说过:起心动念,无非造业。起一个平等心、团结心,起一个慈悲心、对别人的爱护心,这是善业;起一个贪吝心、瞋恨心、妒嫉心、讨厌心,看见众生不喜欢,乃至回想过去世俗的生活、留恋世俗全是恶业。

  年轻人喜欢写日记,有的写了好多年,做别的事情意志力虽不强,写日记意志力很强,天天写,干什么?以后可以看看,回忆回忆。当然你保留自己的日记是可以的,可是别心掉在世俗里。别让过去世俗的一套又把你勾起来,那不是回忆世俗吗?世俗就是不清净,你心想着世俗,就不能做到清净无我。老话说: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,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。现在修行了,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,还留着干什么?那是愚痴人干的事情。修行人不应再留恋过去,也不幻想未来。

  未证果称僧人,已证果称僧宝,

  僧皆应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

  “未证果称僧人,已证果称僧宝”,按佛教的原则,达到这样标准才称僧宝。可是现在往往一出家就称僧宝,连出家以后思想动机不正,又不听法,又不清净,掉在名利的泥坑里,本身就很脏的人,如果你不恭敬他,他一开口就是“你不恭敬僧宝”,其实他只能称僧人。宝本质就是清净,譬如说珍珠、宝石、还有金刚钻,即使不小心掉在泥土里,一擦仍然干净。假的呢?没多久就变颜色了,怎么擦也擦不亮,这哪能称宝呢?即使是僧人,还要有这三条标准,你没有证果,也必须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,要深信因果,要清净无我。

   ~摄取于僧,并非拉拢一些人来玩玩,而是摄引众生,度脱众生。凡夫自尚未度,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。

  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,凡夫自尚未度,

  亦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

  “摄取于僧,并非拉拢一些人来玩玩,而是摄引众生,度脱众生”,目的是把他度脱苦海。

  “凡夫自尚未度,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”,我们都是凡夫,发了菩提心,总想去度众生,度众生真正的要求是度他出生死轮回,他没跳出生死轮回,你度他的工作还没有圆满。咱们都在了生死这条路上修,刚刚累积一些修行经验,虽尚未自度,但可以引导他按照佛指定的道路往前进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已得戒的要让他在戒上稳得住,不要烦恼起来了,又随便了,又犯了,即使偶然犯了,要督促他赶快忏悔还净。

  修行从戒修起,禅定亦应以戒生定

  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,五分法身,戒法身、定法身、慧法身、解脱法身、解脱知见法身,也是戒法身为首。我们还在解脱生死的路上,得到了解脱,就对解脱的路线、经验清清楚楚,就叫解脱知见法身。要成就五分法身,咱们现在努力的是戒法身、定法身、慧法身,以戒为首,戒是第一个。所以修行怎么修?从戒修起,再修定修慧。所以我每次教禅定,不会随便教,哪怕给社会上的人教,我都是先要讲课。讲课就是讲止恶修善,告诉你,好事要尽量做,坏事不要做,哪些是好事,哪些是坏事,一样一样告诉你。这样你没有受戒,也明白了戒。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修禅定,所谓以戒生定。

  你们今年暑期要上九峰寺去修禅定,你们法听了那么多,当然是可以了,但是对于外边来参加的,还是要照老规矩,先听法再修禅定。

  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91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20)

  

  佛弟子应以戒办事,依佛法来处理一切

  提要:

  ·佛以戒度众生,不学戒定慧度不了众生

  ·以戒转变凡夫之无规则而成为佛弟子

  ·没有很强的组织性,没有严格的自我约束是很难克服自由散漫的

  ·佛弟子应以戒办事,依佛法来处理一切

 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~佛以戒度众生,并非手拉。以戒转变凡夫之无规则而成为佛弟子

  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~得戒后要安住戒中,念念于戒中,身口意三业均合于戒,偶犯要快快忏悔

  和合共住~僧是和合团体。皈依三宝,深信因果,利他无我,有此三原则,才能组织僧团

  男居士可与比丘共住,女居士须与男众庙别住,已证阿罗汉者可以,但不坏事相,而坏外相

  

  

  佛以戒度众生,不学戒定慧度不了众生

  制戒因缘的结戒十个意义中,第一个摄取于僧,主要有三个要点,“未得戒者令其得戒~佛以戒度众生,并非手拉”,把众生引入佛门,你光是引导,或者用拉拢的手段把他拉过来,效果不长的。这种人进佛门,一般都是为了求福报、保平安,假如不懂佛法、没有戒的摄持,那是不能稳定的。

  有些人进佛门,他没有觉悟,也没有认识,是由于好朋友、小姐妹叫他一起来,他就随顺着来了,光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。今天好朋友信佛,他也跟着信佛,明天好朋友去信外道,他也跟着去信外道了。佛弟子不学戒定慧,是度不了众生,也跳不出生死轮回的。

  以戒转变凡夫之无规则而成为佛弟子

  “以戒转变凡夫之无规则而成为佛弟子”,凡夫自由散漫,每个人个性不同,思想不同,烦恼不同,各有各的主张。而且自身跟自身有时候也不统一,思想、情绪、主意经常在变,所以说凡夫是无规则的。看他的生活就没有规则的,一般人不是按时起床的,喜欢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,晚上也不按时睡觉,吃饭也不按时间,想吃就吃,不想吃就不吃,生活无规则,乱七八糟,因为自由散漫成为习惯了,样样依照我的爱好、我的习惯、我的烦恼来办事。成为佛弟子以后,这些都必须要改变。一个僧团必须要统一行动,集体生活里不可能各管各,早起的早起,晚睡的晚睡,那样就杂乱无章了。

  社会上工厂就是用厂规,规定工作时间还有劳动纪律、工作态度,也是用规章制度把人摄持起来。还有名和利的刺激,你表现得好,地位就上升,工资也增加;表现得差,奖金也没有,乃至叫你回家,用这样的方法来把人们纳入轨道。

  没有很强的组织性,没有严格的自我约束

  是很难克服自由散漫的

  佛弟子为了要修行了生脱死,好比军队去打仗消灭敌人,更不能疏忽不能随便。我们是跟烦恼打仗,烦恼这个敌人不容易消灭,如果没有很强的组织性,没有严格的自我约束,是很难克服自由散漫的。佛门就是用戒律的办法,居士放宽一点,但是五戒你总要做到;出家人离开了世俗,当然要求要提高。一般来说,如果两百五十条比丘戒律都能够做到,这个出家人不大会自由散漫的。假如做不到戒律的要求,就必然会存在自由散漫。

  佛弟子应以戒办事,依佛法来处理一切

  佛弟子无论到哪里,都应该按照戒律办事,都应该按照佛法的智慧来处理一切,那样,人家看到你就起信心。真正的出家人,哪怕一个举动跟社会上的人也是不同的。有些社会上人身子老是安定不下来,连眼睛也经常东看西看。以前在苏州有个年轻人,活跃得两只手从来没有停止过,说话时就好像公园里打猴拳的,腿也会动,手也会动,还不是小动,是大动。还有的人到一个新地方,眼睛四面八方不停地看,看得旁边人都很难受。

  有一年我家来了三个温州那一带的客人,当时因为形势关系,一般出家人都不穿出家衣服。他们走了以后,我女儿就跟我说,“这三个人中间有一个出家人。”我说“你怎么知道,是哪一个?”“坐在窗口底下的一个。其他两个人眼睛东看西看,这个人坐着眼睛往下看,一动也不动,我就知道他是出家人。”所以佛弟子不光是生活要有规则,连眼睛都要有规则,不能随便乱看。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9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20)

  

  修行人身口意三业都要合于戒,

  偶犯亦应忏悔还净

  提要:

  ·已得戒者应念念于戒中,偶犯亦应忏悔还净

  ·经常犯戒,忏悔也来不及,只好退到三恶道去了

  ·修行人身口意三业都要合于戒,出家人身不摇动,不背大包小包

  ·师父要教育好徒弟,要讲戒、讲威仪,勿 忙做佛事赚钞票

  ·说话也要讲规则,语言是最容易刺伤人的

  已得戒者应念念于戒中,偶犯亦应忏悔还净

  “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”,已经得到戒了,就要持戒,使他能够“念念于戒中”,自己所受的戒,心里要念念不忘。“身口意三业均合于戒,偶犯要快快忏悔”,忏悔就是还净。不通过忏悔,你是不会清净的。也不是一忏悔就能清净,要非常至诚恳切地忏悔到清净为止。不是随随便便,念念《忏悔文》就行了,那样作用也不大,因为忏悔并不在…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90~9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