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反而背了罪過
·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是要組織僧團,攝引人們進入佛門
·有人不願爲師,以爲清高,而實是正法滅相
·出家學法是爲了要弘揚正法、廣度衆生
比丘皆有攝取于僧的責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
能海上師說:“凡是比丘,皆有攝取于僧的責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”,比丘要負起攝取于僧的責任。要歡迎衆生來,來了以後要把他們組織成僧團。叢林有叢林規矩,學校有校規,這些都是組織原則,每個出家人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。如果組織不好,大家不想來了,你就失去了應負的責任,就會背罪過。簡單地說,聽釋迦佛的教導就有功德,不聽釋迦佛的教導就會有罪。
如果你們男衆班女衆班組織得很好,大家安定團結,使新來的人發歡喜心,後面人陸陸續續就會來。假如你們搞不好,自由散漫,紀律渙散,不能安定團結,乃至于吵吵鬧鬧,想來的人一看這種情況也不想來了,這就是你沒有盡到責任。
要組織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進了佛門不修行,反而背了罪過
要組織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進了佛門不修行,反而背了罪過。世間上的人做錯了事尚且有因果,佛門裏的因果比世間上人重啊!因爲佛弟子有覺悟,有出離心、菩提心,願意學法修行,你影響了他們的修行,乃至因爲你的言行而退失了他們的發心,那個份量重。你在世間上背了一點罪過,也許還不至于下地獄,同樣的罪過在佛門裏可能會下地獄,因爲份量重了。
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是要組織僧團,攝引人們進入佛門
再看看如今很多地方的佛門,究竟盡到了責任沒有,僧團搞好了沒有?使人發起信心,還是使人退心?如果你沒做好,人們看了你的行動,誤解佛教就是這個樣子,這叫以身謗法。所以能海上師說:“凡是比丘”,當然包括比丘尼,“皆有攝取于僧之責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則”,要正法久住,根本原則就要攝取于僧,組織僧團,攝引人們進入佛門,引導他們安住在僧團裏,把他們組織起來學修佛法,這樣正法才會久住。
有人不願爲師,以爲清高,而實是正法滅相
“有人不願爲師,以爲清高,而實是正法滅相”,這種風氣在中國由來已久,有的出家人不願爲師,他有資格收弟子,他也不收。你要皈依他或拜他爲師,他說:“我不收徒弟的,你去拜別人爲師。”曆史上這樣出家人很多啊!人們對他們的評價是清高,就好像封建社會儒教的隱士,也不管事,也不收弟子,在山林裏隱居,寫寫詩,喝喝酒,賞賞菊,孤高自賞。這種風氣影響了佛門,佛門裏有人也以這個爲高尚。所以從曆史上來看,中國佛教受儒教的影響很大,慢慢就跟原始的佛教兩樣了。
如果這樣算是清高,那麼佛就最不清高了,因爲佛收的弟子多啊,你的師父也不清高,因爲你師父收你做徒弟了。真是矛盾百出。說到底還是一個懶漢,什麼都不想動,多一個徒弟多操一份心。舊社會的隱士整天以酒、琴、詩,度過一生,也不知道對人類做了什麼貢獻,一直影響到現代。有一部錄像,名叫《走進佛門》。拍錄像的人去訪問一個佛學院,問到一個年輕出家人,“畢業以後你的理想是什麼?”他說:以後找一個小廟,彈彈琴,作作畫。
你們去看看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的《律海十門》,戒律裏出家人琴、棋、詩、畫全是不許可的,修行人哪有時間搞這一套?完全成了儒教式的佛教。
出家學法是爲了要弘揚正法、廣度衆生
這部《走進佛門》又拍到四川成都鐵像寺尼衆佛學院,也是同樣問題,回答就兩樣:“我要弘揚正法,廣度衆生。”這樣回答就沒錯,因爲這個佛學院是隆蓮法師辦的,隆蓮法師就是能海上師徒弟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可爲師者不願爲師,是正法滅相;
但有人以此爲利,不依佛製,亦是滅法之相
提要:
·誰都不當媽媽,人類就絕種了;誰都不收徒弟,佛教就傳不下去了
·爲師目的是爲報佛恩,收徒弟不是爲了名氣大、叫徒弟幫忙趕經忏
·如果我不敢“好爲人師”,我不當老師,你們也聽不到法了
·可爲師者不願爲師,是正法滅相;但有人以此爲利,不依佛製,亦是滅法
之相
·出了家,學不到法,度不了衆生,那把出家人當什麼呢
誰都不當媽媽,人類就絕種了;誰都不收徒弟,佛教就傳不下去了
兒子都是媽媽生下來的,誰都不肯當媽媽,人類就絕種了。同樣,誰都不肯收徒弟,佛教就傳不下去了。當然收了徒弟挺麻煩的,收個徒弟比世間上的家庭生個孩子還要麻煩。父親母親從來也不會拿兩百五十條戒去管孩子,孩子抽支煙喝點酒,父親看到也算了,因爲父親也抽煙喝酒的。佛門裏收個徒弟,師父要負責把徒弟培養成才,要用二百五十條戒去管他的,兩只眼睛要盯著他,徒弟抽煙喝酒,師父就要罵。
爲師目的是爲報佛恩,收徒弟不是爲了名氣大、叫徒弟幫忙趕經忏
出家修行是爲了正法久住,爲報佛恩,你出家修行到底爲自己還是爲別人?爲自己你可以清閑一點,爲別人就得辛苦一點。收徒弟目的不是爲了名望啊,假如是爲了誰的弟子多,誰的名氣大,這當然是不對的。也不是爲了利益,如果收些徒弟爲的是幫自己幹事,趕經忏的和尚弄一個徒弟幫幫忙,幫自己賺錢,這樣收徒弟當然不對了。我們是爲了正法久住,爲了佛法後續有人,爲了報佛的恩,報衆生的恩,那樣你當師收徒弟有什麼錯呢?
如果我不敢“好爲人師”,我不當老師,你們也聽不到法了
所以能海上師說:有人不願爲師,以爲清高,而實在是正法滅相。你不把正法傳下去,豈不是佛法到你身上就完了?我年輕時,四川有個老居士非常發心,大熱天把他保留的學記抄給我。後來由于別人說了我的閑話,佛門裏這種閑話,也用不著坐火車坐飛機,它會到處飛的。也可能傳到這個老居士耳朵裏,後來他給我寫了一封信,要我不要“好爲人師”。如果我聽了他的話,我也不會到這兒來當老師,你們也聽不到法了。
可爲師者不願爲師,是正法滅相;
但有人以此爲利,不依佛製,亦是滅法之相
你有當師的資格,不願爲師,正法就滅在你手裏了。收徒弟不是哄熱鬧,也不是爲了名大錢多。收徒弟的目的是爲了度衆生,正法久住。
能海上師又說:“但有人以此爲利,不依佛製,亦是滅法之相”。也有人以收徒弟爲利益,徒弟越多,名氣越大,名氣越大供養越多,錢越多廟造得越大,人來的也越多,人越多錢也多,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。但他收了徒弟從不講戒,也不講法,這也是正法滅相。千萬千萬不能讓佛教變成寺院裏只有人,沒有法,那樣正法就滅了。
出了家,學不到法,度不了衆生,那把出家人當什麼呢
十多年前,有個寺院辦佛學院,請我去講課,我先去參觀參觀。一進課堂,看到黑板上寫了幾個字:把出家人當花瓶。我當時還看不懂,後來想通了。花瓶就是裝飾品,意思就是收了徒弟,讓這些小和尚給他點綴門面,使得年輕的佛弟子看不慣:我們出家是爲了學佛法,爲了度衆生,沒有法,把我們當什麼呢?
有的寺院裏邊有茶園,再裏邊是大雄寶殿,你喝茶就去茶園,你要進殿,再買張票。喝茶的都是遊客,翹了二郎腿在聊天。我想別以後人家問:“這兒有沒有和尚?”回答:“你要看和尚,買張票到裏邊看去。”如果真出現這樣的局面,也太悲哀了!這種現象都是正法的滅相,佛法本來就不應該講名講利的嘛!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8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樣,
在家居士就喜歡出家
提要:
·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親之團體
·今世占了你便宜,下世還得還你
·同學都是親人,要以六和精神來對待親人
·僧伽,在小範圍來說,只是比丘團體,再放即四衆,即出家二衆在家二衆
·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樣,在家居士就喜歡出家
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親之團體
“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親之團體”,在這個團體裏要六和相親。親就是親人,你們應該懂得每個同學都是親人,不是仇人、冤家。舌頭跟牙齒也會碰到的,碰過了還是親人。譬如兩兄弟吵架,過一會兒就好了。吵完了還是兄弟,仍然叫哥哥弟弟,從沒有說:“這個跟我吵架的人過來。”還有句話:親,親不過道親。修行路上的梵行侶是最親最親的。可是我跑了很多地方,看來看去,怎麼都親不起來了呢?出家人跟出家人鬧矛盾,居士跟居士鬧矛盾,居士還跟出家人鬧矛盾。再這樣發展下去,信佛人的眼睛看人全是白眼。
今世占了你便宜,下世還得還你
我從前在上海是個體戶,同行只有二家,大躍進時走合作化道路,領導要我們合作,只好合起來。
十年動亂開始,看樣子一時恢複不了,他跟我提出來:“咱們多余的錢分掉吧。”我說“好。”他把帳本拿出來:“帳上還有這麼一點錢。”我說:“我得看看財務原始憑證。”到快要吃飯,他把一大堆憑證送到我面前,我來不及看,就約好日子到他家去,還是老樣子,快要吃飯了,帳冊、原始憑證都往我面前一推。
其實這一次我早就考慮好了,因爲上一次他跟我講過一句話:“如果我貪汙,下一輩子我也要還你的。”我聽到這句話,我的想法就兩樣了,所以我就看了最後一個數字,把帳本一合,仍然還給他:“就按照這個數字好了。”這似乎出乎他意料之外,送我出門時,他拍拍我的肩膀,“老傅,跟你同事十年,今天是我最高興的日子。”(衆笑)
同學都是親人,要以六和精神來對待親人
講這個故事,目的是告訴你們,自己同學格外可親,不要因爲一句話兩句話就怄氣怄個不完。他占了你的便宜,下一輩子還是要還你的。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