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反而背了罪过
·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,摄引人们进入佛门
·有人不愿为师,以为清高,而实是正法灭相
·出家学法是为了要弘扬正法、广度众生
比丘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
能海上师说:“凡是比丘,皆有摄取于僧的责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”,比丘要负起摄取于僧的责任。要欢迎众生来,来了以后要把他们组织成僧团。丛林有丛林规矩,学校有校规,这些都是组织原则,每个出家人都应该负起这个责任。如果组织不好,大家不想来了,你就失去了应负的责任,就会背罪过。简单地说,听释迦佛的教导就有功德,不听释迦佛的教导就会有罪。
如果你们男众班女众班组织得很好,大家安定团结,使新来的人发欢喜心,后面人陆陆续续就会来。假如你们搞不好,自由散漫,纪律涣散,不能安定团结,乃至于吵吵闹闹,想来的人一看这种情况也不想来了,这就是你没有尽到责任。
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进了佛门不修行,反而背了罪过
要组织好就要依戒依法,你不懂法,进了佛门不修行,反而背了罪过。世间上的人做错了事尚且有因果,佛门里的因果比世间上人重啊!因为佛弟子有觉悟,有出离心、菩提心,愿意学法修行,你影响了他们的修行,乃至因为你的言行而退失了他们的发心,那个份量重。你在世间上背了一点罪过,也许还不至于下地狱,同样的罪过在佛门里可能会下地狱,因为份量重了。
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是要组织僧团,摄引人们进入佛门
再看看如今很多地方的佛门,究竟尽到了责任没有,僧团搞好了没有?使人发起信心,还是使人退心?如果你没做好,人们看了你的行动,误解佛教就是这个样子,这叫以身谤法。所以能海上师说:“凡是比丘”,当然包括比丘尼,“皆有摄取于僧之责任,是住持正法的根本原则”,要正法久住,根本原则就要摄取于僧,组织僧团,摄引人们进入佛门,引导他们安住在僧团里,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修佛法,这样正法才会久住。
有人不愿为师,以为清高,而实是正法灭相
“有人不愿为师,以为清高,而实是正法灭相”,这种风气在中国由来已久,有的出家人不愿为师,他有资格收弟子,他也不收。你要皈依他或拜他为师,他说:“我不收徒弟的,你去拜别人为师。”历史上这样出家人很多啊!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是清高,就好像封建社会儒教的隐士,也不管事,也不收弟子,在山林里隐居,写写诗,喝喝酒,赏赏菊,孤高自赏。这种风气影响了佛门,佛门里有人也以这个为高尚。所以从历史上来看,中国佛教受儒教的影响很大,慢慢就跟原始的佛教两样了。
如果这样算是清高,那么佛就最不清高了,因为佛收的弟子多啊,你的师父也不清高,因为你师父收你做徒弟了。真是矛盾百出。说到底还是一个懒汉,什么都不想动,多一个徒弟多操一份心。旧社会的隐士整天以酒、琴、诗,度过一生,也不知道对人类做了什么贡献,一直影响到现代。有一部录像,名叫《走进佛门》。拍录像的人去访问一个佛学院,问到一个年轻出家人,“毕业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?”他说:以后找一个小庙,弹弹琴,作作画。
你们去看看《戒定慧基本三学》的《律海十门》,戒律里出家人琴、棋、诗、画全是不许可的,修行人哪有时间搞这一套?完全成了儒教式的佛教。
出家学法是为了要弘扬正法、广度众生
这部《走进佛门》又拍到四川成都铁像寺尼众佛学院,也是同样问题,回答就两样:“我要弘扬正法,广度众生。”这样回答就没错,因为这个佛学院是隆莲法师办的,隆莲法师就是能海上师徒弟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可为师者不愿为师,是正法灭相;
但有人以此为利,不依佛制,亦是灭法之相
提要:
·谁都不当妈妈,人类就绝种了;谁都不收徒弟,佛教就传不下去了
·为师目的是为报佛恩,收徒弟不是为了名气大、叫徒弟帮忙赶经忏
·如果我不敢“好为人师”,我不当老师,你们也听不到法了
·可为师者不愿为师,是正法灭相;但有人以此为利,不依佛制,亦是灭法
之相
·出了家,学不到法,度不了众生,那把出家人当什么呢
谁都不当妈妈,人类就绝种了;谁都不收徒弟,佛教就传不下去了
儿子都是妈妈生下来的,谁都不肯当妈妈,人类就绝种了。同样,谁都不肯收徒弟,佛教就传不下去了。当然收了徒弟挺麻烦的,收个徒弟比世间上的家庭生个孩子还要麻烦。父亲母亲从来也不会拿两百五十条戒去管孩子,孩子抽支烟喝点酒,父亲看到也算了,因为父亲也抽烟喝酒的。佛门里收个徒弟,师父要负责把徒弟培养成才,要用二百五十条戒去管他的,两只眼睛要盯着他,徒弟抽烟喝酒,师父就要骂。
为师目的是为报佛恩,收徒弟不是为了名气大、叫徒弟帮忙赶经忏
出家修行是为了正法久住,为报佛恩,你出家修行到底为自己还是为别人?为自己你可以清闲一点,为别人就得辛苦一点。收徒弟目的不是为了名望啊,假如是为了谁的弟子多,谁的名气大,这当然是不对的。也不是为了利益,如果收些徒弟为的是帮自己干事,赶经忏的和尚弄一个徒弟帮帮忙,帮自己赚钱,这样收徒弟当然不对了。我们是为了正法久住,为了佛法后续有人,为了报佛的恩,报众生的恩,那样你当师收徒弟有什么错呢?
如果我不敢“好为人师”,我不当老师,你们也听不到法了
所以能海上师说:有人不愿为师,以为清高,而实在是正法灭相。你不把正法传下去,岂不是佛法到你身上就完了?我年轻时,四川有个老居士非常发心,大热天把他保留的学记抄给我。后来由于别人说了我的闲话,佛门里这种闲话,也用不着坐火车坐飞机,它会到处飞的。也可能传到这个老居士耳朵里,后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,要我不要“好为人师”。如果我听了他的话,我也不会到这儿来当老师,你们也听不到法了。
可为师者不愿为师,是正法灭相;
但有人以此为利,不依佛制,亦是灭法之相
你有当师的资格,不愿为师,正法就灭在你手里了。收徒弟不是哄热闹,也不是为了名大钱多。收徒弟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,正法久住。
能海上师又说:“但有人以此为利,不依佛制,亦是灭法之相”。也有人以收徒弟为利益,徒弟越多,名气越大,名气越大供养越多,钱越多庙造得越大,人来的也越多,人越多钱也多,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。但他收了徒弟从不讲戒,也不讲法,这也是正法灭相。千万千万不能让佛教变成寺院里只有人,没有法,那样正法就灭了。
出了家,学不到法,度不了众生,那把出家人当什么呢
十多年前,有个寺院办佛学院,请我去讲课,我先去参观参观。一进课堂,看到黑板上写了几个字:把出家人当花瓶。我当时还看不懂,后来想通了。花瓶就是装饰品,意思就是收了徒弟,让这些小和尚给他点缀门面,使得年轻的佛弟子看不惯:我们出家是为了学佛法,为了度众生,没有法,把我们当什么呢?
有的寺院里边有茶园,再里边是大雄宝殿,你喝茶就去茶园,你要进殿,再买张票。喝茶的都是游客,翘了二郎腿在聊天。我想别以后人家问:“这儿有没有和尚?”回答:“你要看和尚,买张票到里边看去。”如果真出现这样的局面,也太悲哀了!这种现象都是正法的灭相,佛法本来就不应该讲名讲利的嘛!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样,
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
提要:
·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亲之团体
·今世占了你便宜,下世还得还你
·同学都是亲人,要以六和精神来对待亲人
·僧伽,在小范围来说,只是比丘团体,再放即四众,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
·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样,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
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亲之团体
“僧者梵言僧伽,即六和相亲之团体”,在这个团体里要六和相亲。亲就是亲人,你们应该懂得每个同学都是亲人,不是仇人、冤家。舌头跟牙齿也会碰到的,碰过了还是亲人。譬如两兄弟吵架,过一会儿就好了。吵完了还是兄弟,仍然叫哥哥弟弟,从没有说:“这个跟我吵架的人过来。”还有句话:亲,亲不过道亲。修行路上的梵行侣是最亲最亲的。可是我跑了很多地方,看来看去,怎么都亲不起来了呢?出家人跟出家人闹矛盾,居士跟居士闹矛盾,居士还跟出家人闹矛盾。再这样发展下去,信佛人的眼睛看人全是白眼。
今世占了你便宜,下世还得还你
我从前在上海是个体户,同行只有二家,大跃进时走合作化道路,领导要我们合作,只好合起来。
十年动乱开始,看样子一时恢复不了,他跟我提出来:“咱们多余的钱分掉吧。”我说“好。”他把帐本拿出来:“帐上还有这么一点钱。”我说:“我得看看财务原始凭证。”到快要吃饭,他把一大堆凭证送到我面前,我来不及看,就约好日子到他家去,还是老样子,快要吃饭了,帐册、原始凭证都往我面前一推。
其实这一次我早就考虑好了,因为上一次他跟我讲过一句话:“如果我贪污,下一辈子我也要还你的。”我听到这句话,我的想法就两样了,所以我就看了最后一个数字,把帐本一合,仍然还给他:“就按照这个数字好了。”这似乎出乎他意料之外,送我出门时,他拍拍我的肩膀,“老傅,跟你同事十年,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。”(众笑)
同学都是亲人,要以六和精神来对待亲人
讲这个故事,目的是告诉你们,自己同学格外可亲,不要因为一句话两句话就怄气怄个不完。他占了你的便宜,下一辈子还是要还你的。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