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都离家了,你不把同学当亲人,你生活也不好过啊。一个人总要讲感情,总希望得到一些亲人的温暖。你孤孤单单的,跟这个人有气,跟那个人有气,心冷冰冰、硬梆梆的,像块水泥地,这样子生活有什么味道呢?你们都离家了,这儿就是你的家,这儿的同学就是你的亲人,这不是哄你,你没感觉到,那是你不解人家的情。另一方面我们的亲也是要有原则的,要根据六和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亲人,那样就没有矛盾了。
僧伽,在小范围来说,只是比丘团体,
再放即四众,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
“在小范围来说,只是比丘团体”,“僧伽”如果从小范围来说,指比丘比丘尼的团体,因为在佛经里边有这样一个习惯,称到比丘往往是包括比丘尼,称到善男子往往包括善女人。“再放即四众”,再放大出家二众,在家二众,合起来称为僧团。再放大,那就是全国、全世界、三千大千世界。这是扩大来说,至少我们全国的佛弟子,都应该和合共住。
佛弟子是一家人,出家人做好榜样,
在家居士就喜欢出家
佛弟子是一家人,大家来自五湖四海,相聚在一起,好比有句话: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。尤其是你们出家同学,穿的衣服、剃的头都是一样的。社会上也有穿一样的衣服,彼此很像的,就是双胞胎啦。听说双胞胎,其中一个人哭了,另一个人心里也非常难受,心理上是相通的。你们出家同学还不是这样,你们的形象一模一样,哪一个人生病了,你至少也觉得心里不好受啊,
现在也有句话,朋友越多越好,白求恩大夫虽是外国人,不远万里来到中国。我们是佛弟子应该做得更好一点,佛弟子做得好,众生就容易信佛;佛弟子做不好,众生就不愿信佛;出家人做得好,在家的居士就喜欢出家;出家人做不好,在家居士发心出家了也要退心!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5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,摄取众生之念
提要:
·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,摄取众生之念
·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发心,摄取众生才是行动
·佛弟子都要报佛恩,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
·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,比丘主持正法弘,培养年轻一代,岂可说成小乘
·要依法不依人,因为众生烦恼重,纠正错误的话也不得不多说几句
·佛也是比丘,难道佛也是小乘吗?
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,摄取众生之念
“佛弟子皆应怀普度众生,摄取众生之念”,心里要怀普度众生的念,众生怎么度?不是口里说说,也不是陪他玩玩,给他吃好的东西,要引他进佛门,引他到我们这个团体里来。僧团就好比是个大熔炉,你不进来,怎么改造自己?我们修的是大乘佛法,念念不忘众生,这就是菩提心。心里总是想“我”,这就没有菩提心,心里总想着众生,这就是修菩提心的方法,所以要有普度众生的念头。
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发心,摄取众生才是行动
众生怎么度?要摄取众生一起修行,发心只是个愿,摄取众生才是行动。譬如咱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在普度众生。咱们编的杂志,看的人都很欢喜。有些人看了就来了,他来了,我们当然欢迎。他是来求法的,要让他听课,给他学法,要把他组织起来。学法是大众一起学,咱们是一个合众的团体,当然要用规章制度组织起来,要集体行动,否则还不是一盘散沙、自由散漫、吵吵闹闹?肯定摄持不住的。来了也会跑掉的。凡是佛弟子都应该有度众生的广大胸怀,你胸怀里装的众生越多,你胸怀越大。
佛弟子都要报佛恩,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
“但比丘比余众弘法的责任尤重”,四众弟子的排列,比丘比丘尼,男居士女居士,比丘为首,第二位就是比丘尼,他们弘法的责任要比居士更重,重担应该是比丘和比丘尼挑的。可惜的很,这种道理有些人懂了也不肯做到。有的出家人请我讲法,说了几句客气话:“弘法的责任本来应该由我们出家比丘挑起来,我不会讲法,很惭愧。”可是有的出家人惭愧了还是不肯学,别到了八十岁还是惭愧。
有个出家人喜欢雕刻佛像,这是一件好事,但是你作为出家人总应该深入经藏、讲讲经呢,他总说没空。听说他要筹一点资金办个香烛厂,那当然听法没时间,讲经说法仍然讲不来。
你们是专修班,将来个个要当法师挑重担。佛弟子都要报佛的恩啊!能让佛法消灭吗?
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,比丘主持正法,
培养年轻一代,岂可说成小乘
“所以不能将比丘看为小乘”,中国的佛教,有些人一向把出家了生死看为小乘。组织僧团是为了正法久住,为了培养接班人,这怎么叫小乘呢?即使他修声闻乘法,走了脱生死的道路,可是发的是大乘心,把众生摄引到僧团中一起修行,自己能了脱生死,也能使众生了脱生死;自己发大心,也使众生也发大心,那岂不更好?怎能叫小乘呢?
我进佛门四十多年,看得多了,连封建思想的老头进了佛门也看不起出家人,他只想自己赶快离开众生到他方世界去,比丘在主持正法,培养年轻一代,像你们在这里学法,又为自己了生死,又为了将来当法师弘扬正法,如果被说成小乘,讲得通吗?
要依法不依人,因为众生烦恼重,
纠正错误的话也不得不多说几句
所以能海上师讲的话,很多地方都是纠正人们观点上的错误。你们有时候会想,傅老师照能海上师话在讲,为什么能海上师大家都尊敬他,却说你老师闲话?我看有两个原因,第一个,我是个居士,他们认为对居士可以随便说话。最近有人说:“你们劝劝傅老师,少批评一点。”有人就问他:“傅老师讲错了没有?法师也是这么讲的。”“法师是法师,傅老师是居士。”可见谁也不敢在法师的背后去踢一脚,在我背后踢一脚准会把我踢下河去。那个人听了他的话又问了一句:“那怎么叫作依法不依人呢?”
第二个原因,能海上师话不多,就这么提几句,要你们自己去想。我的话特别多,批评的话也多,人家听得忍不住了,可是我少说大家会记得住吗?现在众生烦恼这么重,不能少说喽。如果有人气不过说:“再说多也没用。”那就是正法灭相。
佛也是比丘,难道佛也是小乘吗?
不能将比丘看成小乘,“佛亦在比丘之数故也”,佛也是比丘,难道佛也是小乘吗?能海上师这几句话摆事实讲道理,非常有力量。今天讲到这儿。(2002.6.17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86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( 2002.6.19)
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、摄持众生的能力
提要:
·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、摄持众生的能力
·比丘托钵最好,接受供养后应为施主说法
·闲话少说,佛法上的话可不能少说
·修布施的人,也要为众生说法,经云:“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,后以法味
毕竟安乐而建立之”
~摄即摄引众生,取即提取优秀者,摄取即组织起来,摄取成僧,僧即摄取总持。
亲住三果,深信因果,清净无我,有此三条件者谓僧,未证果僧人,已证果僧宝。
佛弟子都应具备弘扬佛法、摄持众生的能力
我们讲《制戒缘起品》中的十种意义,第一摄取于僧,今天再继续讲下去。“摄即是摄引众生”,佛弟子都应该具备摄引众生的能力,无论你走到哪儿,周围的人看见你都很欢喜,也愿意来听你讲佛法的道理,那样佛法才能发扬光大。每个佛弟子要做到随时随刻弘扬佛法,不一定是上法座讲法,你能给众生讲几句法语,使众生起欢喜心,对佛生起信心,经常能到学法的地方来听法,这也是弘法。佛弟子无论到哪儿,就应该在那里生根、开花、结果,这样佛法就能弘扬出去。佛曾教导弟子:一个往东走,一个就要往西走,两个人不要走同一个方向,为的是佛法能更广大地弘扬开去。
比丘托钵最好,接受供养后应为施主说法
原始佛教是托钵制,中国的佛教改为丛林制。丛林制麻烦多,要居士们来供养,还要自己每天做饭,出家人一忙,修行的时间就少。东南亚国家佛教现在还是托钵制,一天出来托钵一次,看钵里的食物够自己一天吃了,就回去了,今天托到多少,今天全吃光,不能保留到明天,回去了就是诵经修定,整天搞修行的事。原始佛教托钵一般是到离开你住的地方不太远的村庄,施主给了你吃的东西,你必须马上要给施主讲几句法,一方面报了恩,一方面佛法就在民间弘扬开来,这个办法最好。
闲话少说,佛法上的话可不能少说
现在有的佛弟子不喜欢开口,闲话少说是没错,会讲佛法也不讲,那佛教怎么弘扬?那一年我在隆昌寺办僧伽培训班,路过一间寮房,门开着,看到里边贴着两句话,“少讲一句话,多唸一声佛”。我上课时问同学们:“这句话你们同意不同意啊?”我可不同意,比如我讲课我能少讲一句话吗?你们听我讲法是喜欢我少讲,还是喜欢我多讲啊?如果要少讲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,那现在就下课,大家回寮房唸佛去,那这个佛学院咋办学呢?讲经咋讲呢?
我把这两句话修改一下,“少讲一句闲话,多唸一声佛号”,你们说我修改得对不对?修行人闲话要少说,佛法不能少讲。
我讲了四十年多年法,我还雄心勃勃地想讲这部经那部论,拼命地讲还来不及,能少讲吗?你不需要,众生可需要呀。
修布施的人,也要为众生说法,经云:
“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,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”
怎么样去摄持众生?不要搞吃喝玩乐,修布施是摄引众生入佛门的手段,更重要的是为众生说法。《药师经》里说:“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”,请他吃好的,目的是“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”,然后要给他讲法。别人请你吃饭,或者你请别人吃饭,都不能白吃,吃完了要让大家听法,吃饭是手段,目的是弘扬佛法。我连坐火车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80~8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